(共93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
苏轼
素养目标
1.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
2. 把握主客问答这一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3. 理解作者借清风、明月阐发的“变与不变”的哲理,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三苏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自请外调杭州
密州
徐 州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元丰七年汝州
哲宗元年回京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59岁惠州
62岁儋州
逝世常州
苏轼的仕途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问余平生功业,
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之木,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 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
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背景介绍: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
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题目解说
北宋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后人又称“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之战的地点,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后人称“武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已。
知识卡片
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赋的特点:
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
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
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朗读课文
2.词语积累。
1.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悲苦。
2.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米,形容非常渺小。
5. 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翻译与理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农历每月十六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干支纪年法
不一会儿
通“嘱”,劝人饮酒
已经,过了
起,掀起
农历每月十五
在
第一段
漂浮
慢慢地
朗诵
互文
从
在
朗诵
白露 横江, 水光 接天。
纵一苇之 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 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到,往
通“凭”,乘
所到的地方
听任,任凭
越过
无边无际,旷远的样子
……的样子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
离开
白茫茫的水汽,古今义
定语后置
驾
所停止的地方
飞升
停止
笼罩
连词,表承接
十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字从触觉写清风之柔缓,
“不兴”从视觉写风之轻柔,这句描绘出秋江的澄净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写景生动形象。“徘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明月似对游人有所依恋;
“横”“接”讲究炼字,描绘出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水天连成一片的情景。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乎”与“飘飘乎”前后照应,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之乐,溢于言表。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第一段译文
第一段
事 景 情
时:秋,七月既望 地:赤壁 人:苏子与客 事:泛舟游 清风——徐来(舒缓、轻柔) 水波——不兴(清澈、澄净) 月光——徘徊(依依不舍) 白露——横江(笼罩、多、厚) 水光——接天(广阔、辽阔) 小船——苇叶(自由自在) 江面——茫然(无边无际)
浩浩乎
冯虚御风
不知所止
飘飘乎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良辰 美景
乐情
动词之妙(炼字题)
横
笼罩、江上水汽范围之大、之厚
接
连成一片,江天一色的壮景
纵
任凭,任小舟自由漂流的悠闲
凌
掠过,小舟掠过江面的动态
1. 清风、明月、苏子与客、一叶扁舟,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心情如何?
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何等自在!何等惬意!何等快乐!何等逍遥!
2.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此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充分理解、深入体会第一段的情与意。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江面浮动的月光
在这个时候
很快乐
拍打,划破
渺渺兮 予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悠远的样子
心怀
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我
主谓倒装
连词,表修饰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4、美人迟暮(喻自己)
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 和 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 如慕, 如泣 如诉,
定语后置标志
指代“歌”
依,按着
伴奏
定语后置
余音 袅袅,不绝如 缕。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细丝
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起舞
深谷,此指深渊
使……哭泣
寡妇
第二段译文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
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
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哭泣起来。
文本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有何作用?
先运用正面描写,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怨、慕、泣、诉” 四字抓住了箫声幽咽哀怨的特点。
再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舞潜蛟”“泣嫠妇”写箫声之悲凄。
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相悖,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从而引出下文主客之间的问答。
文本探究
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的“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
歌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
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赏 析 音 乐 赤 壁 赋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幽咽哀怨(乐曲本身) 悲凄(听众反应)
赏 析 音 乐 琵 琶 行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乐曲本身
听众反应
周围环境
苏子 愀然, 正襟 危坐
第三段
容色改变的样子
使……端正整齐
形容词作使动
端正
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
宾前,为何
这样
表承接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难道不是……吗?
表反问语气
向西,名作状
向东,名作状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其”是代词,
在此代指“箫声”,“然”指“这样悲凉”。
缭、盘绕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当
攻下、攻占,名作动
向东挺进,名作动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斟酒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确实
哪里
宾语前置
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被、见、于、为、所)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盍等
译文:
我顿时脸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
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
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介词结构后置
况吾与子 渔 樵 于江渚之上,
侣 鱼虾 而 友 麋鹿,
在
以……为伴侣,意动
何况
打鱼
砍柴,名作动
以……为朋友,意动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小船)
来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寄托
渺小
介词结构后置
连词,表并列
哀吾生之 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片刻
哀叹
取独
无穷无尽
挟飞仙 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携带,此有结伴而游之意
同后文“而”,连词,不译
怀抱着
一直到生命结束,此处有永世长存之意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多得,
多有所得
寄托
悲凉的秋风
介词结构后置
洞箫的余音
译文: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
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
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
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
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
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主客问答的方式(叙)
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议)
请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为何而悲?
曹操 吾与子
诗(有才、有志;能文) 渔樵(农夫、渔夫)——平庸、平凡
侣鱼虾友麋鹿
困于周郎(能武) 寄蜉蝣于天地(短暂)
一世之雄(英雄)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
而今安在(终有一死)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理想很丰满)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现实很骨感)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1-3句这方面的诗句吗?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乐极生悲
一世之雄
渔樵江渚
人生平凡之悲
旌旗蔽空
而今安在
人生短暂之悲
天地蜉蝣
沧海一粟
人生渺小之悲
遨游长终
不可骤得
人生无常之悲
景:悲凉苍茫
情:悲观失望
理:人生苦短
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三.写因悲生议
曹操
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
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客曰客曰
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悲
(主客问答)
(怀古)
(伤今)
文本探究
请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和情感。
主客问答,引出人生短促无常之感。
1、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现在在哪里?有为者尚且如此。
2、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3、哀叹人生短暂,理想不可骤得,羡慕长江永恒。
文本赏析
第 3 段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客“悲”的原因。
对比手法。
① 由古(一世之雄)与今(而今安在)的历史对比生悲,
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的对比生悲,这都是悲人生短暂。
② 由作为渔樵者的吾辈与作为英雄人物的曹操、周瑜对比生悲,这是悲自身渺小。
③ 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的对比生悲,这是悲仙愿难成。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第四段
那
逝者如斯, 而 未尝往也;
孔子《论语》
不曾
消失
盈 虚者如彼,而卒 莫 消 长 也。
满
缺
最终,到底
没有
消减
增长
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发语词,表假设,假如
从
竟然,简直
加强否定语气
一眨眼的工夫
连词,表转折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争论)
( 1) 变与不变
水 月 人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水 月 人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是永恒的。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永恒的,没有尽头
万物和我们
而又 何羡 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宾语前置
况且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假如
即使
不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只有
(2 )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jiàn越之心。
耳得之 而 为 声,目 遇之而成 色;
取 之无 禁, 用 之不 竭。
禁止
竭尽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此
大自然
无穷无尽的宝藏
享用
判断句
第四段译文
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 ,但始终没有消失。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化,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文本探究
第四自然段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态度?
针对客的悲情,苏子面对秋江秋月,顺手拈来,
以水与月设喻,融会古今,
从变与不变的不同角度去看待消长、盈虚、得失。
表达了其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态度。
文本探究
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
①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看,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文本探究
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
②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
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清风明月)为“吾生”所享用。
苏子认为,应该忘怀得失,顺其自然,从中得到乐趣。
这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启示:
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
第五段
更换,重新
斟酒
肴核 既 尽, 杯盘狼藉。
已经
凌乱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既 白。
互相枕着靠着
相当于“于”,在
介词结构后置
取独
吃完,
显出白色,名作动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第五段译文
文本探究
文章最后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和宁静。
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结尾表明一种情怀和人生态度: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文本探究
五.主客同欢
作者的这种释然、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
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转悲)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转喜)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
结构
情感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
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
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
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本文的艺术特色:
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1.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具体如下)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体感知
2.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
◎现实中的“水月”
——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
——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
——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整体感知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也是宽慰自己。
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
因此,他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① 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综合运用。
先通过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升起、大江辽阔等的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着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美人”的思慕,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了不可言状的哀伤。然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在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② 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偶句中用韵贴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
③ 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古板凝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好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整体感知
《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然而,苏轼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整体感知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亭”“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名句默写
1、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名句是: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赤壁赋》中,表明一世之雄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的情态的两句是: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人们常用苏轼《赤壁赋》中
这几句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