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四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地震波;知识点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知识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023年四川成都期末)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下图为成都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中22秒为倒计时时间,不同地区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不同,若时间越短,通常说明( )
A.当地距离震中越近 B.当地地震灾害频发
C.本次地震震级越大 D.地震波的速度越快
2.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震源深度 ②地震震级 ③地震波速度 ④建筑物坚固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预警信息中还给出了必要的避震措施,其中可能有( )
A.请远离悬挂物,不乘电梯
B.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C.请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
D.请立刻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知识点3](2023年广东汕尾期末)广西德天瀑布位于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边境地带,瀑布宽约120米,高约60米,纵深约70米,是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如图为德天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景观图中的主体要素属于(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5.景观图中的各要素,属于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圈层的是( )
A.瀑布 B.树木
D.岩石 D.云雾
6.[知识点3](2023年北京期中)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界面。这说明( )
①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是由单一要素构成的 ②各圈层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③各圈层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 ④各圈层内部是非常稳定的
A.①② B.③④
D.①③ D.②④
[知识点1、2、3](2022年湖北期末)图甲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图乙为火山喷发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9题。
甲 乙
7.依据图甲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 )
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 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
A.①② B.②③
D.③④ D.②④
8.关于图甲中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岩石圈
B.②存在软流层
C.③是下地幔
D.④圈层压力、密度极小
9.下列关于图乙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出的烟雾会进入水圈、生物圈等
B.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C.火山喷出的岩浆一般认为来自岩石圈
D.火山喷发只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知识点1、2](2023年浙江宁波期末)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面两图为横波和纵波穿过地球内部的传播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0~11题。
甲 乙
10.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推断图甲所示地震波类型及地核所处三态类型( )
A.横波,固态 B.纵波,固态
C.横波,液态 D.纵波,液态
11.图中地核与其相邻圈层的分界面名称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康拉德界面 D.雷波蒂界面
[知识点3](2022年山东淄博期末)浙江云和梯田(如图)以其“层层叠叠上远山,蜿蜒逶迤绕云间”的柔美与壮观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该图景观体现的地球圈层包括( )
①水圈 ②地形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该景观说明(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各地球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渗透
C.地球各圈层独立发展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D.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知识点2、3](2022年山西怀仁期末)下图为地球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属于地幔的一部分
C.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D.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1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由洁净气体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各类生物的总称
D.岩石圈薄厚比较均匀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江苏南通期末)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地震预警,提前进行民众疏散,减少了伤亡。图甲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图乙为预警时间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6~18题。
甲
乙
16.甘孜州泸定县地震震源位于( )
A.莫霍界面以上 B.古登堡面以下
C.地壳 D.地幔
17.甘孜州泸定县地震震中可能位于图乙中的( )
A.① B.②
D.③ D.④
18.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
A.地震波中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B.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
C.及时对民众预报P波的到达时间
D.准确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并预警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内蒙古乌兰浩特开学考试)2022年3月26日00时21分,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虚线代表不连续界面,序号代表不同圈层结构)。据此完成第1~2题。
1.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的圈层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2.图示各圈层结构( )
A.②圈层是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地
B.①圈层内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①②③圈层共同构成岩石圈
D.④圈层表示的是下地幔
二、综合题
3.(2023年安徽六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图甲示意地震波波速,图乙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甲 乙
(1)推断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圈层位置。
(2)指出图甲中A、B地震波的名称,并简述其特点。
(3)写出图乙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①②③的名称。
第一章 第四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地震波;知识点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知识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023年四川成都期末)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下图为成都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中22秒为倒计时时间,不同地区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不同,若时间越短,通常说明( )
A.当地距离震中越近 B.当地地震灾害频发
C.本次地震震级越大 D.地震波的速度越快
2.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震源深度 ②地震震级 ③地震波速度 ④建筑物坚固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预警信息中还给出了必要的避震措施,其中可能有( )
A.请远离悬挂物,不乘电梯
B.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C.请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
D.请立刻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答案】1.A 2.B 3.A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中22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当地距离震中越近,A项正确。第2题,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大,同时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有关,①②④正确;地震波速度大小对地震烈度没有直接影响,③错误。第3题,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是逃生,远离悬挂物、不乘坐电梯是安全撤离的避震措施,A项正确;一般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B项错误;一般发生洪灾时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C项错误;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是撤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而不是应急避难场所,D项错误。
[知识点3](2023年广东汕尾期末)广西德天瀑布位于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边境地带,瀑布宽约120米,高约60米,纵深约70米,是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如图为德天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景观图中的主体要素属于(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5.景观图中的各要素,属于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圈层的是( )
A.瀑布 B.树木
D.岩石 D.云雾
【答案】4.A 5.B [解析]第4题,图中主体景观为瀑布,瀑布是指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因此景观图中的主体要素属于水圈,A项正确。第5题,生物通过活跃的生命活动联系地表四大圈层,因此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景观图中的树木属于生物圈,瀑布主要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云雾主要属于大气圈,B项正确。
6.[知识点3](2023年北京期中)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界面。这说明( )
①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是由单一要素构成的 ②各圈层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③各圈层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 ④各圈层内部是非常稳定的
A.①② B.③④
D.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界面,这说明人类的生存环境由多个要素构成,各圈层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①②正确。
[知识点1、2、3](2022年湖北期末)图甲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图乙为火山喷发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9题。
甲 乙
7.依据图甲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 )
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 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
A.①② B.②③
D.③④ D.②④
8.关于图甲中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岩石圈
B.②存在软流层
C.③是下地幔
D.④圈层压力、密度极小
9.下列关于图乙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出的烟雾会进入水圈、生物圈等
B.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C.火山喷出的岩浆一般认为来自岩石圈
D.火山喷发只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答案】7.B 8.B 9.A [解析]第7题,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的速度快,因此震区的人首先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感受到左右摇晃,①错误;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以下的地幔部分时速度明显增加,②正确;由于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无法穿过,纵波的速度也突然减慢,③正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部分是在地幔,④错误。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①为地壳,A项错误;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在②圈层,B项正确;③是外核,C项错误;④圈层为内核,压力、密度大,D项错误。第9题,火山喷发喷出的烟雾会进入水圈、生物圈等,A项正确;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B项错误;火山喷发的岩浆一般认为来自软流层,C项错误;火山喷发会造成人员伤亡,但也会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矿产资源,D项错误。
[知识点1、2](2023年浙江宁波期末)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面两图为横波和纵波穿过地球内部的传播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0~11题。
甲 乙
10.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推断图甲所示地震波类型及地核所处三态类型( )
A.横波,固态 B.纵波,固态
C.横波,液态 D.纵波,液态
11.图中地核与其相邻圈层的分界面名称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康拉德界面 D.雷波蒂界面
【答案】10.C 11.B [解析]第10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推断图甲所示地震波类型为横波,地核所处三态类型为液态,C项正确。第11题,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B项正确。
[知识点3](2022年山东淄博期末)浙江云和梯田(如图)以其“层层叠叠上远山,蜿蜒逶迤绕云间”的柔美与壮观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该图景观体现的地球圈层包括( )
①水圈 ②地形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该景观说明(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各地球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渗透
C.地球各圈层独立发展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D.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12.C 13.A [解析]第12题,图中有水田,包括水圈;有植被,包括生物圈;有山地,包括岩石圈;有大气,包括大气圈,C项正确。第13题,通过浙江云和梯田景观各圈层的组成进行判断,可知地理各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A项正确,C项错误;地球上的圈层主要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其他圈层是有各自规则的,B项错误;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项错误。
[知识点2、3](2022年山西怀仁期末)下图为地球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属于地幔的一部分
C.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D.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1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由洁净气体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各类生物的总称
D.岩石圈薄厚比较均匀
【答案】14.C 15.B [解析]第14题,依据岩石圈的概念,岩石圈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的圈层。第15题,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项正确;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中包含了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尘埃)和水汽等;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岩石圈大陆部分厚度大,大洋部分厚度小,薄厚不均匀。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江苏南通期末)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地震预警,提前进行民众疏散,减少了伤亡。图甲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图乙为预警时间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6~18题。
甲
乙
16.甘孜州泸定县地震震源位于( )
A.莫霍界面以上 B.古登堡面以下
C.地壳 D.地幔
17.甘孜州泸定县地震震中可能位于图乙中的( )
A.① B.②
D.③ D.④
18.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
A.地震波中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B.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
C.及时对民众预报P波的到达时间
D.准确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并预警
【答案】16.AC 17.B 18.ABC [解析]第1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发生于陆地上,震源深度为16千米,陆地上的地壳厚度较大,因此甘孜州泸定县震源位于地壳,莫霍界面以上,A、C项正确。第17题,根据地震预警的原理,根据早到达的P波计算参数,对S波的到达时间提出预警。根据这一原理可知,离震源越近,则接到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图中S城和P城接到预警时间最短,最靠近震源,因此震源位于图中②处,B项正确。第1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的纵波(P波)的波速比横波(S波)的波速要快,地震监测系统在监测到纵波而横波还未到来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这样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反应时间,A、C项正确;手机电磁波传播速度比较快,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知居民,B项正确;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D项错误。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内蒙古乌兰浩特开学考试)2022年3月26日00时21分,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虚线代表不连续界面,序号代表不同圈层结构)。据此完成第1~2题。
1.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的圈层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2.图示各圈层结构( )
A.②圈层是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地
B.①圈层内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①②③圈层共同构成岩石圈
D.④圈层表示的是下地幔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地球内部圈层中,⑤代表的圈层为地核,其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D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②圈层为上地幔顶部,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位于地壳,A项错误;在各圈层中,纵波的传播速度都快于横波,B项正确;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由图中的①②圈层组成,C项错误;④圈层表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包括上地幔的一部分和下地幔,D项错误。
二、综合题
3.(2023年安徽六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图甲示意地震波波速,图乙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甲 乙
(1)推断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圈层位置。
(2)指出图甲中A、B地震波的名称,并简述其特点。
(3)写出图乙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①②③的名称。
【答案】(1)地壳或①。
(2)A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B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固态、液态、气态中均能传播。
(3)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共47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区域认知]结合图文资料,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综合思维]运用圈层结构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地理实践力]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
(2)特征:A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________传播;B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内部圈层
(1)不连续面。
①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C)叫____________。
横波(S波)
纵波(P波)
固体
莫霍界面
②地下约2 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D)叫______________。
(2)圈层划分及特点。
①地壳(C以上):地球表面一层由_____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厚薄不一,海洋地壳______,大陆地壳______。
②地幔(G):从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分为 _________和__________。
古登堡界面
固体岩石
薄
厚
上地幔
下地幔
③地核(E+F):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______________。
(3)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与________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小提醒]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因此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固体金属球
地壳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____________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________。
2.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 ________,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涉及__________、水圈和岩石圈。
悬浮物质
氧气
海洋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大气圈
4.各圈层的相互关系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
[小提醒]生物圈的主体是生物,生物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自然环境
【名师助学】
想一想1:
横波和纵波,哪一种对地面造成的破坏性大?
【答案】横波。纵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移动;横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威力大,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
小科普:
地震波的应用
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存在差异,因此除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之外,还可以将其广泛应用于勘探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小应用:
2023年3月8日5时15分,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23.84°N,114.52°E)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
【答案】地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东源县位于粤北山区,地下10千米的深度位于地壳中。
(2023年四川眉山期末)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磨西镇(29.59°N,102.08°E)。据此完成第1~2题。
1.此次泸定地震震源位于 (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符合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特点的是 ( )
A.该圈层厚薄不均匀 B.只有纵波能穿过该圈层
C.下界为古登堡界面 D.软流层位于该圈层中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地球上地壳最厚分布区。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属于地壳范围。第2题,地壳厚薄不均,横波、纵波都能通过,下界为莫霍界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A项正确。
3.岩石圈是指 (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D.地壳和上地幔
【答案】C
[解析]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
如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据此完成第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序号依次是 (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水圈向生物圈供水、向岩石圈渗透,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生物圈为大气圈提供氧气,大气圈通过降水向其他三大圈层提供水分。第5题,“落红”属于生物圈(③),“春泥”属于岩石圈(②)。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右图为此次泸定地震震情信息图。
(1)此次地震发生时,说出理论上受地震波的影响泸定县县城居民的先后感觉。
【答案】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说出此次泸定地震的地震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地震波的变化情况。
【答案】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3)此次泸定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哪个圈层?该圈层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地壳。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上;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
(4)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目前人们要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请你说出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及其原理。
【答案】研究依据:地震波。原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整合提升】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项目 纵波(P波) 横波(S波)
概念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状况 速度 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慢
介质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都是弹性波;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 地物表现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2.两个不连续面
项目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深度 地面下平均33 千米处 在地下约2 900 千米处
地震波速度变化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圈层划分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两者物理状态有差异;都是固体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外核为液态
3.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千米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 2 900 5 150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液态金属物质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呈固态
地壳的结构特点及厚度差异
1.地壳的结构特点
(1)水平方向上: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2)垂直方向上:硅镁层连续分布,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大洋部分缺失)。
(3)大陆地壳为双层结构,而海洋地壳以单层结构为主。
2.地壳厚度的差异
海陆差异: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貌差异:高山地壳厚,平原地壳薄。海拔差异:高处地壳厚,低处地壳薄。深度差异:海岭地壳厚,海沟地壳薄。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学以致用】
[考向1:地震波]
(2022年重庆沙坪坝区期末)2021年10月14日5时6分,重庆市沙坪坝区发生了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
B.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C.①层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
D.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2.上图中X处为 ( )
A.莫霍界面 B.内核与外核的交界
C.软流层 D.古登堡界面
3.这次地震震源位于 ( )
A.地壳 B.上地幔顶部
C.下地幔 D.莫霍界面
【答案】1.C 2.D 3.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横坐标表示深度,纵坐标表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的深度为2 900千米,包括地壳和地幔两部分;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因此乙波可以通过地幔;地震波的波速在①层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快,C项正确;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第2题,图中的X处深度约2 900千米,在这里纵波(甲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乙波)完全消失,应为古登堡界面。第3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震源应位于地壳。
[考向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023年云南大理期末)2022年11月27日,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喷发并形成了两条新的熔岩流。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第4~6题。
4.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来源于图中 (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5.关于莫霍界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最深处在地下17千米处
B.海陆地壳下的深度相同
C.是横波消失的地下深度
D.其两侧的物质主要由岩石组成
6.火山活动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是 ( )
A.大气中凝结核增加 B.岩石圈加厚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水循环加快
【答案】4.B 5.D 6.A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为内核。科学家推断,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第5题,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其平均深度为从地面向地下33千米深处,A项错误;
因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较厚,海洋地壳较薄,所以莫霍界面的深度并不相同,B项错误;横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波速会突然增大,C项错误;莫霍界面两侧均为岩石圈的范围,因此其两侧组成物质主要为岩石,D项正确。第6题,火山喷发物质弥漫在大气层中,成为凝结核,A项正确;岩石圈的物质是循环的,存在动态的平衡,火山活动对岩石圈厚度影响不大,B项错误;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会遮蔽阳光,对生物生长不利,C项错误;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会遮蔽阳光,减弱太阳辐射,减弱蒸发、蒸腾等作用,减弱水循环的动力,D项错误。
【情境探究】
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右图为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图中涉及了地球的哪些外部圈层?
【答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图中哪个圈层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答案】水圈。
(3)地球外部圈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甚至重叠。
【整合提升】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 组成 作用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为生物生存提供氧气;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水圈 海洋(主体)、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学以致用】
[考向: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不定项选择题](2022年陕西宝鸡期末)下图为黄河壶口瀑布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地理事物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有 ( )
A.瀑布 B.峡谷
D.蓝天 D.山脉
2.壶口瀑布形成的过程,说明了 ( )
A.图中涉及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图示岩石圈连续不规则,与其他圈层互不联系
C.图示圈层受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影响
D.图示景观只涉及地球内部圈层,无外部圈层
【答案】1.AC 2.AC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瀑布属于水圈,峡谷、山脉属于岩石圈,蓝天属于大气圈。大气圈、水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A、C项正确。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A项正确;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项错误;图中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受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的影响,C项正确;图中外部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内部圈层有岩石圈,所以该景观既有内部圈层也有外部圈层,D项错误。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教材疑难助解】
教材第21页 引入
地震波。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教材第22页 思考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都发生突然变化,说明其上下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状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两个界面可以作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教材第24页 活动
1.略。
2.山—岩石圈;云—大气圈;山顶积雪、河流—水圈;草、树木—生物圈。
3.各事物分属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这四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外实践探究】
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进一步深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实验用品]小刀、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实验过程]
第一步:用黄色的橡皮泥做一个球。
第二步: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的外面再做一层,把黄色的球体包围起来。
第三步: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外层包围一层。
第四步:用小刀切开橡皮泥地球模型,展示并介绍作品。
注意事项:在制作各圈层时,要注意不同颜色橡皮泥的比例。
[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