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4版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第2节地貌的观察课后限时训练含解析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4版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第2节地貌的观察课后限时训练含解析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1 20:48:54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第二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知识点2:地貌观察的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知识点1]下图为某一观测点观察土体坍塌的情形,以观测点所处地形判断,其位置应最接近左下方等高线图中的(  )
A.甲 B.乙
D.丙 D.丁
[知识点1、2]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我国某地进行科学考察时绘制的景观示意图(左图)和拍摄的祁连山地“阴阳脸”照片(右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读图,完成第2~3题。
 
2.观察图示区域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甲 B.乙
D.丙 D.丁
3.图中甲处地貌类型为(  )
A.陡崖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知识点2]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第4~6题。
4.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①② B.①④
D.②③ D.③④
5.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谷、山脊
C.山脊、山脊 D.山谷、山谷
6.图中陡崖顶部丙的海拔可能是(  )
A.320米 B.450米
C.540米 D.680米
[知识点2](2023年四川遂宁月考)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某一地区进行考察。下图示意该地理兴趣小组考察区域。据此完成第7~8题。
7.在该地区考察线路上,坡度最缓的路段是(  )
A.① B.②
D.③ D.④
8.地貌观察时,海拔常用于判断(  )
A.地貌类型 B.地势起伏
C.坡度 D.坡向
[知识点2](2022年辽宁大连期中)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完成第9~10题。
9.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  )
A.河谷 B.陡崖
C.山脊 D.鞍部
10.考察途中,在丙地(  )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知识点2]我国许多寺庙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之中(如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最符合上图中寺庙选址的是(  )
12.图中该寺庙呈现的主要意境是(  )
A.门对浙江潮 B.钟声两岸闻
C.古寺半空悬 D.深山藏古寺
[知识点2](2023年浙江丽水期末)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准备进行野外地形实地考察。下图为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13~15题。
13.图中甲处的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高原
D.鞍部 D.盆地
14.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度可能是(  )
A.99米 B.199米
D.209米 D.219米
15.若位于点X的学生突遇泥石流,选择逃生的线路是(  )
A.① B.②
D.③ D.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北京期中)野外观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手段。下图为某次野外实习学生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野外观察地貌的正确顺序是(  )
a.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 b.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c.描述河岸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A.a→b→c B.a→c→b
C.b→c→a D.c→b→a
17.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  )
A.高度和坡度 B.地层的形成过程
C.形状和面积 D.破碎程度和分布
18.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是(  )
A.①—河漫滩 B.②—河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第1~2题。
1.野外宿营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的主要原因是(  )
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D.处于河谷,邻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威胁
2.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
A.甲 B.乙
D.丙 D.丁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地理研学团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图甲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图乙是该研学团队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1)研学团队成员在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时,应设计怎样的观察顺序?
(2)分析图乙中b、c坡坡度大小,并指出两坡在开发利用方向上有何不同。
(3)探讨图中①②③三处哪一处适合建窑洞。
第四章 第二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知识点2:地貌观察的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知识点1]下图为某一观测点观察土体坍塌的情形,以观测点所处地形判断,其位置应最接近左下方等高线图中的(  )
A.甲 B.乙
D.丙 D.丁
【答案】C [解析]观测点位于图示较为平坦地区,前后均无土体坍塌,左侧是较大的坍塌区,右侧是较小的坍塌区。所以与等高线地形图对比,丙地最有可能出现实景图观测情况。
[知识点1、2]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我国某地进行科学考察时绘制的景观示意图(左图)和拍摄的祁连山地“阴阳脸”照片(右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读图,完成第2~3题。
 
2.观察图示区域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甲 B.乙
D.丙 D.丁
3.图中甲处地貌类型为(  )
A.陡崖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答案】2.B 3.B [解析]第2题,观察地貌时应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图中乙地地势最高,便于观察,B项正确。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到甲位于两个山地之间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为鞍部,B项正确。
[知识点2]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第4~6题。
4.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①② B.①④
D.②③ D.③④
5.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谷、山脊
C.山脊、山脊 D.山谷、山谷
6.图中陡崖顶部丙的海拔可能是(  )
A.320米 B.450米
C.540米 D.680米
【答案】4.A 5.D 6.C [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等高线形态、数据及分布可以判断,该区域以丘陵、平原为主,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①②正确。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形态,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是山谷地形。第6题,图中等高距是100米,等高线总是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变化。可以判断,陡崖顶部丙的海拔是500~600米,可能是540米。
[知识点2](2023年四川遂宁月考)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某一地区进行考察。下图示意该地理兴趣小组考察区域。据此完成第7~8题。
7.在该地区考察线路上,坡度最缓的路段是(  )
A.① B.②
D.③ D.④
8.地貌观察时,海拔常用于判断(  )
A.地貌类型 B.地势起伏
C.坡度 D.坡向
【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读图可知,②段经过1条等高线,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最缓,B项正确。第8题,海拔常用来判读地貌类型,A项正确。
[知识点2](2022年辽宁大连期中)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完成第9~10题。
9.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  )
A.河谷 B.陡崖
C.山脊 D.鞍部
10.考察途中,在丙地(  )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答案】9.C 10.C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考察初始和结束的一段均沿河流前进,故考察了河谷地貌;图示区域西南部等高线重叠,为陡崖,位于考察线路上;考察线路上没有明显的山脊地貌,所以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山脊;图中丙处附近有一鞍部,位于考察线路上。第10题,读图可知,甲村和丙地处在鞍部的两侧,受鞍部的阻挡,不能看到甲村;乙村、丙地分别位于河谷的两侧,中间没有高地阻挡,能看到乙村。
[知识点2]我国许多寺庙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之中(如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最符合上图中寺庙选址的是(  )
12.图中该寺庙呈现的主要意境是(  )
A.门对浙江潮 B.钟声两岸闻
C.古寺半空悬 D.深山藏古寺
【答案】11.B 12.D [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我国许多寺庙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之中”,B项寺庙位于山谷处,B项正确;A项寺庙位于陡崖附近,C项寺庙位于山脊附近,D项寺庙位于山顶处。第12题,图中寺庙位于山间小盆地之中,附近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体现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D项正确;“门对浙江潮”的意思是寺门正对着钱塘江潮,“钟声两岸闻”的意思是寺庙的钟声在河流两岸都可以听到,“古寺半空悬”的意思是寺庙修建在陡峭的半山腰上,好似悬于半空。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B、C项均不是该寺庙所呈现的意境。
[知识点2](2023年浙江丽水期末)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准备进行野外地形实地考察。下图为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13~15题。
13.图中甲处的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高原
D.鞍部 D.盆地
14.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度可能是(  )
A.99米 B.199米
D.209米 D.219米
15.若位于点X的学生突遇泥石流,选择逃生的线路是(  )
A.① B.②
D.③ D.④
【答案】13.C 14.B 15.A [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甲地的西北、东南两侧是山地,西南、东北两侧是山谷,故其地形为鞍部。第14题,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d为等高距,为50米,n为等高线相交条数,为3条,通过计算100≤△H<200。第15题,泥石流逃生的线路应选择垂直于等高线向上逃生,①线路满足,A项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北京期中)野外观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手段。下图为某次野外实习学生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野外观察地貌的正确顺序是(  )
a.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 b.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c.描述河岸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A.a→b→c B.a→c→b
C.b→c→a D.c→b→a
17.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  )
A.高度和坡度 B.地层的形成过程
C.形状和面积 D.破碎程度和分布
18.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是(  )
A.①—河漫滩 B.②—河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答案】16.A 17.ACD 18.ABC [解析]第16题,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故观察的正确顺序为a→b→c,A项正确。第1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貌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高度、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A、C、D项正确。第18题,读图可知,①为河漫滩,A项正确;②为河谷,B项正确;③为山脊,C项正确;④为山峰,D项错误。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第1~2题。
1.野外宿营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的主要原因是(  )
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D.处于河谷,邻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威胁
2.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
A.甲 B.乙
D.丙 D.丁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①处位于河谷,两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易受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不宜宿营。第2题,山区修建公路应与等高线走向一致,甲公路坡度较小,工程量较小,比较合理。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地理研学团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图甲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图乙是该研学团队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1)研学团队成员在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时,应设计怎样的观察顺序?
(2)分析图乙中b、c坡坡度大小,并指出两坡在开发利用方向上有何不同。
(3)探讨图中①②③三处哪一处适合建窑洞。
【答案】(1)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的地貌,并得出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
(2)b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应实行封坡育林育草;c坡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修筑梯田并加以利用。
(3)主要观察三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与①处相比,③处位于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与②处相比,③处位于山脊,海拔较高,不易积水。所以③处适合建窑洞。(共53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地貌景观的观察方式。
[综合思维]能够描述、分析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及成因。
[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描述不同地貌特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观察优美的地貌景观,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观察原则:宜选择一个视野____________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________、从面到______的顺序进行观察。
比较广阔
微观

2.观察的步骤
第一步:一般先观察视野内______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
第二步:再观察和描述__________地貌,如山岭、河谷等。
第三步: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______的地貌特征。
3.辅助观察工具:__________、遥感影像等。

次一级

地形图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______________获得,是划分高原、________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________状况。
借助仪器
山地
起伏
2.坡度
(1)坡度的表示:一般用__________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坡地耕作容易引发____________,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
②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 ____________。
坡度角
水土流失
2.5%~3%
3.坡向
(1)观察内容:重点关注阳坡和_______、迎风坡和________。
(2)影响:不同的坡向,光照、________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阴坡
背风坡
降水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_______;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______。
5.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________、空间分布状况等。
[小提醒]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不一定大。坡度是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因此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不一定大。
陡峻
平缓
面积
【名师助学】
想一想1:
观察地貌时,如何选择视野广阔的地方?
【答案】海拔较高,周围没有山峰等地貌阻挡视线。
小应用:
小明打算和家人一起去爬山,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省力?
【答案】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小;反之坡度越大,因此选择B线路最省力。
1.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观察地貌只能进行实地考察
B.观察地貌,不宜选择视野广阔的地方
C.观察地貌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顺序
D.观察地貌时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工具
【答案】D
[解析]观察地貌应选择视野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在实地考察时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工具。
读下图, 完成第2~3题。
2.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3.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
A.①—山坡 B.②—山谷
C.③—山顶 D.④—陡崖
【答案】2.B 3.B
[解析]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第3题,图中①为山顶,②为山谷,③为山坡,④为山脊。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期末联考)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坡度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D.丙 D.丁
5.图中①②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
A.400米 B.500米
C.600米 D.700米
【答案】4.D 5.C
[解析]第4题,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坡度大小。读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丁地附近等高线最为密集,因此坡度最大,D项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①地的海拔为800~900米,②地的海拔为200~300米,故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00~700米,可能为600米,故C项正确。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
某地理研学团队计划对贺兰山进行研学探究,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队员们对贺兰山周边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读,确定了观察步骤和方法。按照前往贺兰山C地点的过程,逐步对贺兰山整体、山体的一侧坡地、山麓的冲积扇体进行观察。
地貌的观察
如图为贺兰山地形图(单位:米)。
(1)观察贺兰山整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图A),根据经纬网和海拔,判断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根据等高线描述贺兰山的形态特征。
【答案】主要地貌类型:西部是山地,东部有地势较平坦的平原。贺兰山海拔较高,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较窄;山地东西不对称,西坡和缓,坡度较小,东坡陡峻。
(2)对贺兰山图A中局部地区进行放大(图B),观察图B,说出图中主要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答案】主要是山体东南侧的坡地。地势起伏大,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3)对图B中的局部山麓地带进行放大(图C),根据等高线判断图C的东南半壁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冲积扇。理由:等高线突然变得稀疏,坡度上陡下缓;等高线呈圆弧形,呈现出以山谷出口处为顶部的扇形。
(4)对图C中东南部的地形不同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组成物的颗粒大小有什么规律?
【答案】扇顶颗粒物最粗,越往下部的扇缘,颗粒物越细,边缘最细。
(5)结合对图示区域地貌的判读,总结观察地貌的一般方法。
【答案】先进行宏观地貌的观察,图A总体是山地和平原;在此基础上观察次一级地貌,图B中显示的是山坡地貌,重点观察坡度、坡向等指标,如图B中等高线数值是单向递减的,是山体的东南坡,地势高差大,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峻;然后再对坡地的不同部位继续深入观察,图C就是坡地最低处的部分微观地貌——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如果再深入还可以仔细观察冲积扇的扇顶、扇体、扇缘等微观地貌,并且坡度、物质组成、地下水位等各有不同的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相同。
【整合提升】
1.地貌观察的顺序
2.地貌观察与描述
3.等高线地形图中地貌的观察
(1)一级地貌的判读。
地貌 等高线特征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高原 海拔高度大(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2)次一级地貌的判读。
4.坡度和高度
(1)坡的类型。
(2)坡度的计算。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3)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和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
①最大海拔(H最大):H大<H最大<H大+d
②最小海拔(H最小):H小-d<H最小<H小
③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H大-H小+2d
④陡崖处的相对高度(H相):
(n-1)d≤H相<(n+1)d
地形剖面图中的通视问题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坡,凸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图1)。
(2)是否穿越较高的山丘(山脊)。如果穿越较高的山丘,山丘后的地方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图2)。
【学以致用】
[考向1:地貌观察的地点和顺序]
(2023年山东潍坊开学考试)馒头山是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石质山(见图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图乙是某研学小组绘制的馒头山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绘制该馒头山景观素描图的观察点位是 (  )
A.① B.②
D.③ D.④
2.该观察点位与馒头山顶的最大相对高度可能是 (  )
A.180米 B.220米
C.270米 D.310米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图乙所示景观为正前方远处是馒头山,近处平缓开阔,左右两侧各有一处小山丘,且左侧山丘较右侧高,故观察点位应为③,C项正确。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40米,③地高度为60~100米,山顶的高度为340~380米,故两者的高差为240~320米,即最大值可能为310米,D项正确。
[考向2:地貌观察的内容]
[不定项选择题](2022年新疆乌鲁木齐期末)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右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3~5题。
3.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
A.丘陵 B.山地
C.平原 D.高原
4.观察图中地貌时 (  )
A.陡崖处可看到区域全貌
B.应选择②地进行观察
C.应先观察等高线数值及其弯曲方向
D.可确定丙、丁两地为山谷
5.与乙地相比,甲地 (  )
A.海拔高 B.坡度大
C.海拔低 D.坡度小
【答案】3.AC 4.CD 5.AD
[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等高线形态、数值及分布可以判断,该区域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A、C项正确。山地、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B、D项错误。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陡崖处看不到区域的西侧,A项错误。②地海拔较低,视野不够开阔,很多地貌被阻挡,B项错误。观察图中地貌时,应先观察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及其弯曲方向以确定地貌类型,C项正确。丙、丁两虚线处等高线都凸向高处,为山谷,D项正确。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海拔300米,等高线稀疏,坡度小;乙地海拔200米,等高线密集,坡度大。A、D项正确。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教材疑难助解】
教材第76页 引入
通过延长线路的水平距离,降低线路坡度。我们在观察地貌时,首先要选取恰当的观察地点,其次要遵循适当的观察顺序,再次要明确观察的内容。
教材第77页 思考
(1)由图示可知,H甲=879.0米,H乙=885.4米,因此△H=H乙-H甲=6.4米。
(2)图示区域内的最高点H高=885.4米,最低点为790~800米,因此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为85.4米<△H<95.4米。
教材第78页 活动
略。
【课外实践探究】
地貌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设计
[考察地点简介]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为南粤名山之一。峰峦重叠,登高可俯览全市,遥望珠江。每当雨后天晴或暮春时节,山间云雾缭绕,蔚为奇观,白云山之名由此得来。
[考察目的]
①知识运用。
a.学会使用地图定位,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野外考察,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识别标志性地形所在的位置,能够根据地图对自己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判断合适的行走路线。
b.综合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将山地地形中的地貌景观与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对比,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准确地识别出山峰、山谷、鞍部等地形。通过多次训练,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②技能训练。
a.读图、识图、绘图能力训练。
b.地理工具的使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在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中分组完成任务,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一定提升。
[路线及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
路线安排:
[准备工作]
①交通方式。
②安全问题。
分组,以小组制方式进行考察活动。活动开展之前重视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将考察过程中易于发生危险的问题向学生解释清楚,预防危险的发生。
[考察工具]
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罗盘、指南针等。
[问题探究]
①如何运用地图和地理工具确定自己的位置?
②如何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各种地形类型?
【答案】略。
[考察活动]
①根据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在考察过程中分阶段地将走过的路线在地形图中绘制出来。
②根据手中的地形图,找出标注在地图上的山峰、山谷、鞍部等。
③使用指南针、罗盘等地理工具辨别方向。
[总结归纳]
①撰写野外考察报告。
②开展班级活动展示成果,交流感想并且进行互评。
③结合小组成绩、互评成绩、教师评定成绩综合评定每个学生野外考察实践活动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