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6课 冷战 同步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6课 冷战 同步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17:17:36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6课 冷战 同步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越秀一模)二战后,马歇尔认为欧洲经济和社会的衰亡将导致政治混乱,这将让共产主义得胜。这表明马歇尔主张援助欧洲的真实目的是(  )
A.复苏欧洲经济 B.遏制共产主义
C.军事对抗苏联 D.促进国际贸易
【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这将让共产主义得胜”可知,这体现出,是要防止共产主义胜利,这说明,他主张援助欧洲的真实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B项正确;
复苏欧洲经济、 军事对抗苏联、 促进国际贸易均是表面理由,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
2.(2023·东莞三模)第22届奥运会于1980年7-8月在莫斯科举行,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拒绝参赛,最终参赛的仅81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苏联、民主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以各种借口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美苏对峙导致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B.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
C.国际政治形势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
D.体育的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目标
【答案】C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22届奥运会于1980年7-8月在莫斯科举行,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拒绝参赛,最终参赛的仅81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苏联、民主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以各种借口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仍处在美苏冷战时期,美苏冷战对峙影响竞技体育发展,C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得不出20世纪80年代冷战达到最高潮,排除A;
体育领域的相互抵制不能说明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排除B;
体育的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目标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美苏冷战不仅在政治方面有影响,在体育领域也有明显的影响。
3.二战后,美国政府与娱乐业、传媒界、商界等协同作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宣传机制,借助实景展示媒介、传统纸质媒介和电子视听媒介等对国家形象进行了空前鼓吹,如1950年芝加哥博览会、1955年“人民资本主义”主题展览等。美国政府做法旨在(  )
A.构建封锁中国的体系 B.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
C.推动西欧国家之间联合 D.消除法西斯势力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空前鼓吹国家形象,意在粉饰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C项正确;
美国政府的做法并不直接针对中国,排除A项;
二战结束后,法西斯势力覆灭,排除B项;
“推动西欧国家之间联合”不是美国政府做法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冷战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
4.下图是选自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据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助推欧洲自立 B.铁幕演说开启冷战序幕
C.马歇尔计划扶持欧洲复兴 D.欧共体建立促使欧美合作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5.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47年,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
B.1947年,美国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C.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冷战是一种非战争非和平的对峙状态
【答案】D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史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排除;
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史论。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6.(2023·坪山模拟) 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以下可以作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的是(  )
A.柏林墙 B.联合国大厦
C.世贸中心大厦 D.埃菲尔铁塔
【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故A符合题意;
联合国大厦、世贸中心大厦、埃菲尔铁塔都不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7.1946年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 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而耐心地、坚定而警惕地遏制苏联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由此看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遏制苏联 B.进攻苏联 C.称霸世界 D.避免战争
【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其中关键信息是“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由此可知,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直接目的是遏制苏联,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遏制苏联,没有体现“进攻苏联”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的根本是为了称霸世界,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遏制苏联,没有体现“避免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苏联问题专家凯南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冷战的开始的标志及表现。
8.下侧是一幅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有关国际关系的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 B.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独立
C.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 D.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
【答案】D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世纪40年代”“马歇尔计划”“欧洲”,据此分析:
A项: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的是杜鲁门主义,排除A项。
B项: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独立”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C项: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扩大了欧洲市场,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D项: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歇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马歇尔计划的相关史实。
9.斯大林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破裂。”这一”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东欧7国缔结《华沙条约》
C.”铁幕演说”发表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得益的冲突,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故选A项。
B项:1955年,东欧七国缔结《华沙条约》,标志美苏冷战格局正式形成,排除B项。
C项: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排除C项。
D项:1919年,“北约”成立标志欧洲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加剧了冷战对抗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20世纪40年代末某文件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締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绪约国全体之攻击。”此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  )
A.”三国协约”成员国 B.”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D.”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答案】C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世纪40年代末”“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締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绪约国全体之攻击”,据此分析:
A项,1907年,英法俄订立“三国协约”,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
B项,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
C项,1949年,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签署“攻守同盟”的《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选C项。
D项,1955年,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签署“攻守同盟”的《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不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潮阳模拟)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结盟对抗】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 “冷战”及其遗产》
【合作共赢】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全智《“冷战”史》
材料三: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 材料一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冷战”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三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实质区别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答案】(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
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措施:马歇尔计划
(2)区别:“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3)主张: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变化:依据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由反法西斯盟国变为冷战对抗的对手。原因:依据材料二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得出变化原因是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措施:二战后美苏两国实行冷战政策,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防止西欧爆发革命,控制西欧;另一方面遏制苏联,企图称霸世界等;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两极格局形成。
(2)本题考查“世界新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及材料二“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是要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了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实质是称霸世界;而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实现各国的”共赢共享。
(3)本题考查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间关系、国际组织、国际秩序的角度分析回答,如国与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合作共赢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
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措施:马歇尔计划
(2)区别:“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3)主张: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世界新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6课 冷战 同步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越秀一模)二战后,马歇尔认为欧洲经济和社会的衰亡将导致政治混乱,这将让共产主义得胜。这表明马歇尔主张援助欧洲的真实目的是(  )
A.复苏欧洲经济 B.遏制共产主义
C.军事对抗苏联 D.促进国际贸易
2.(2023·东莞三模)第22届奥运会于1980年7-8月在莫斯科举行,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拒绝参赛,最终参赛的仅81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苏联、民主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以各种借口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美苏对峙导致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B.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
C.国际政治形势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
D.体育的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目标
3.二战后,美国政府与娱乐业、传媒界、商界等协同作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宣传机制,借助实景展示媒介、传统纸质媒介和电子视听媒介等对国家形象进行了空前鼓吹,如1950年芝加哥博览会、1955年“人民资本主义”主题展览等。美国政府做法旨在(  )
A.构建封锁中国的体系 B.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
C.推动西欧国家之间联合 D.消除法西斯势力影响
4.下图是选自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据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助推欧洲自立 B.铁幕演说开启冷战序幕
C.马歇尔计划扶持欧洲复兴 D.欧共体建立促使欧美合作
5.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47年,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
B.1947年,美国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C.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冷战是一种非战争非和平的对峙状态
6.(2023·坪山模拟) 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以下可以作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的是(  )
A.柏林墙 B.联合国大厦
C.世贸中心大厦 D.埃菲尔铁塔
7.1946年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 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而耐心地、坚定而警惕地遏制苏联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由此看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遏制苏联 B.进攻苏联 C.称霸世界 D.避免战争
8.下侧是一幅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有关国际关系的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 B.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独立
C.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 D.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
9.斯大林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破裂。”这一”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东欧7国缔结《华沙条约》
C.”铁幕演说”发表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0.20世纪40年代末某文件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締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绪约国全体之攻击。”此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  )
A.”三国协约”成员国 B.”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D.”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潮阳模拟)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结盟对抗】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 “冷战”及其遗产》
【合作共赢】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全智《“冷战”史》
材料三: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 材料一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冷战”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三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实质区别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这将让共产主义得胜”可知,这体现出,是要防止共产主义胜利,这说明,他主张援助欧洲的真实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B项正确;
复苏欧洲经济、 军事对抗苏联、 促进国际贸易均是表面理由,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
2.【答案】C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22届奥运会于1980年7-8月在莫斯科举行,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拒绝参赛,最终参赛的仅81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苏联、民主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以各种借口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仍处在美苏冷战时期,美苏冷战对峙影响竞技体育发展,C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得不出20世纪80年代冷战达到最高潮,排除A;
体育领域的相互抵制不能说明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排除B;
体育的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目标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美苏冷战不仅在政治方面有影响,在体育领域也有明显的影响。
3.【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空前鼓吹国家形象,意在粉饰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C项正确;
美国政府的做法并不直接针对中国,排除A项;
二战结束后,法西斯势力覆灭,排除B项;
“推动西欧国家之间联合”不是美国政府做法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冷战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
4.【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5.【答案】D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史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排除;
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史论。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故A符合题意;
联合国大厦、世贸中心大厦、埃菲尔铁塔都不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7.【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其中关键信息是“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由此可知,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直接目的是遏制苏联,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遏制苏联,没有体现“进攻苏联”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的根本是为了称霸世界,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遏制苏联,没有体现“避免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苏联问题专家凯南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冷战的开始的标志及表现。
8.【答案】D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世纪40年代”“马歇尔计划”“欧洲”,据此分析:
A项: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的是杜鲁门主义,排除A项。
B项: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独立”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C项: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扩大了欧洲市场,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D项: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歇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马歇尔计划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得益的冲突,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故选A项。
B项:1955年,东欧七国缔结《华沙条约》,标志美苏冷战格局正式形成,排除B项。
C项: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排除C项。
D项:1919年,“北约”成立标志欧洲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加剧了冷战对抗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世纪40年代末”“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締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绪约国全体之攻击”,据此分析:
A项,1907年,英法俄订立“三国协约”,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
B项,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
C项,1949年,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签署“攻守同盟”的《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选C项。
D项,1955年,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签署“攻守同盟”的《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不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的相关史实。
11.【答案】(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
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措施:马歇尔计划
(2)区别:“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3)主张: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变化:依据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由反法西斯盟国变为冷战对抗的对手。原因:依据材料二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得出变化原因是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措施:二战后美苏两国实行冷战政策,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防止西欧爆发革命,控制西欧;另一方面遏制苏联,企图称霸世界等;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两极格局形成。
(2)本题考查“世界新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及材料二“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是要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了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实质是称霸世界;而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实现各国的”共赢共享。
(3)本题考查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间关系、国际组织、国际秩序的角度分析回答,如国与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合作共赢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
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措施:马歇尔计划
(2)区别:“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3)主张: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世界新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