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17:23:29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二战)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二战的胜利证明了苏联模式的正确性
C.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摆脱了体制的束缚
2.下侧漫画说明了(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3.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 7.4% 6.4% 4.2% 3.3%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两极格局形成
4.下侧是1955 年创作的苏联宣传画《为玉米让路》,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  )
A.开始农业集体化 B.面临经济大危机
C.赫鲁晓夫实行经济改革 D.新经济政策在稳步推进
5.东欧剧变在政治上表现为东欧(  )
A.思想混乱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B.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C.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6.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材料中”74圈”起止点的标志事件分别是(  )
A.十月革命 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C.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D.苏联建立 苏联解体
7.为对抗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联同东欧各国建立了(  )
A.共产党情报局 B.华沙条约组织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欧洲经济联盟
8.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新名 更改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共和国 1989年12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刚变
9.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社会主义应坚持民主集中制
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10.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重要篇章。回眸其中一国的演变历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二、材料分析题
11.二战后,社会主义经历了壮大、探索与挫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社会主义的壮大]
二战后,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杜鲁门上台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摘编自李景治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列举两个在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亚洲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推动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社会主义的探索]
改革者A: 鼓励大规模垦荒,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改革者B: 推行经济“新政策”,把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者C: 经济上推行私有化,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根据改革内容写出对应的改革者,并分析他们的探索最终失败的原因。
(3)[社会主义的挫折]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注:苏联、东欧)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 年)
材料中的”严重挫折”是指什么?依据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挫折”?
12.(2023·衡阳)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把握世界局势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材料一: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只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罗斯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
《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华沙条约》签字仪式
[关注现实,领悟历史]
材料三:当前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地缘政治因素不仅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给多国民带来冲击。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显现,与美国不断煽风点火密切相关。美国及其盟友还施压其他国家选边站队,逼迫更多国家加入对俄制裁的行列,大有借乌克兰危机在全球掀起一场阵营对立“新冷战”的架势。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无权让世界为其战略私利埋单》
[展望未来,创造历史]
材料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神台上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反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
(1)“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写出他们成为“盟者”和开始成为“仇敌”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2)图中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对世界将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一中提到“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请问“最终的结局”是指什么?
(4)根据材料三回答,乌克兰危机产生了怎样的国际影响?
(5)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四回答,中国是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展观大国风范的?你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才能长久立干不败之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漫画信息可知,二战后,东欧国家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普遍地实施上苏联模式,漫画中的“大手”指代苏联模式,说明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故选D项。
漫画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中苏关系恶化,匈牙利事件,反映了 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排除A项。
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不合题意,排除B项。
苏联经济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失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模式的推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联模式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1966-198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注意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识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4.【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5 年”“《为玉米让路》”“通往农场”,据此分析:
A项: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A项。
B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经济大危机,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1955 年”“《为玉米让路》”“通往农场”,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实行经济改革,大面积推广玉米种植,故选C项。
D项:从1921年春开始,苏俄稳步推进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赫鲁晓夫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另外还有国际形势的严重影响。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在一年内,东欧各国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国家也更换了名称。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东欧剧变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的著名建筑。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1991年底,发生在前苏联大地上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苏联解体,C符合题意;
苏联建立是1922年、东欧剧变是1989年。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的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 为对抗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并结合所学,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得欧洲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削弱了正在壮大的工人运动和共产党力量,遏制了苏联,保护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持了西欧政治上的稳定和和平,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ABD,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欧社会动荡,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改变,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国家剧变,与“美国竞选”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国家剧变,与“中东动荡”无关,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国家剧变,与“苏联解体”无关,苏联解体于1991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欧剧变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东欧剧变的有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主义应坚持民主集中制,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回答。
10.【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由于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形成的版图;②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国同盟和二国协约时期俄国的版图;③体现了1922年苏联成立后而形成的版图。所以题干信息体现了俄国(苏联)的演变历程,故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兴衰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11.【答案】(1)中国;朝鲜;越南。
(2)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改革失败。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系列国家获得独立,其中中国、朝鲜、越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促使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改革者:根据材料 [社会主义的探索]“改革者A:鼓励大规模垦荒,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结合所学可知,A是赫鲁晓夫;根据材料 [社会主义的探索] “改革者B:推行经济“新政策”,把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结合所学可知,B是勃列日涅夫;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的探索] “改革者C:……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结合所学可知,C是戈尔巴乔夫。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改革失败。
(3)挫折:根据材料中“…一些国家(注:苏联、东欧)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严重挫折”是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看待: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运用所学可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
(1)中国;朝鲜;越南。两极格局。
(2)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的壮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的壮大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的挫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社会主义的挫折的相关史实。
12.【答案】(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杜鲁门主义出台。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4)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表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骨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
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美国的冷战政策;“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成为“盟者”和开始成为“仇敌”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图中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是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材料一中提到“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指1991年苏联解体。
(4)根据材料二“当前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地缘政治因素不仅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给多国民众带来冲击。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显现,与美国不断煽风点火密切相关。美国及其盟友还施压其他国家选边站队,逼迫更多国家加入对俄制裁的行列,大有借乌克兰危机在全球掀起一场阵营对立‘新冷战’的架势”可知,乌克兰危机产生的国际影响是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根据材料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可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展现出大国风范。我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重视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提高综合国力、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用灵活的外交政策、追求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等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故答案为:
(1)《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4)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表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骨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美苏争霸与两极格局、冷战政策、北约与华约、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二战)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二战的胜利证明了苏联模式的正确性
C.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摆脱了体制的束缚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下侧漫画说明了(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漫画信息可知,二战后,东欧国家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普遍地实施上苏联模式,漫画中的“大手”指代苏联模式,说明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故选D项。
漫画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中苏关系恶化,匈牙利事件,反映了 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排除A项。
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不合题意,排除B项。
苏联经济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失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模式的推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联模式的相关史实。
3.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 7.4% 6.4% 4.2% 3.3%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1966-198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注意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识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4.下侧是1955 年创作的苏联宣传画《为玉米让路》,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  )
A.开始农业集体化 B.面临经济大危机
C.赫鲁晓夫实行经济改革 D.新经济政策在稳步推进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5 年”“《为玉米让路》”“通往农场”,据此分析:
A项: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A项。
B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经济大危机,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1955 年”“《为玉米让路》”“通往农场”,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实行经济改革,大面积推广玉米种植,故选C项。
D项:从1921年春开始,苏俄稳步推进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赫鲁晓夫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史实。
5.东欧剧变在政治上表现为东欧(  )
A.思想混乱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B.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C.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另外还有国际形势的严重影响。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在一年内,东欧各国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国家也更换了名称。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东欧剧变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6.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材料中”74圈”起止点的标志事件分别是(  )
A.十月革命 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C.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D.苏联建立 苏联解体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的著名建筑。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1991年底,发生在前苏联大地上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苏联解体,C符合题意;
苏联建立是1922年、东欧剧变是1989年。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的知识。
7.为对抗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联同东欧各国建立了(  )
A.共产党情报局 B.华沙条约组织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欧洲经济联盟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 为对抗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并结合所学,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得欧洲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削弱了正在壮大的工人运动和共产党力量,遏制了苏联,保护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持了西欧政治上的稳定和和平,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ABD,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新名 更改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共和国 1989年12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刚变
【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欧社会动荡,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改变,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国家剧变,与“美国竞选”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国家剧变,与“中东动荡”无关,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国家剧变,与“苏联解体”无关,苏联解体于1991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欧剧变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东欧剧变的有关知识。
9.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社会主义应坚持民主集中制
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主义应坚持民主集中制,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回答。
10.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重要篇章。回眸其中一国的演变历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由于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形成的版图;②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国同盟和二国协约时期俄国的版图;③体现了1922年苏联成立后而形成的版图。所以题干信息体现了俄国(苏联)的演变历程,故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兴衰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1.二战后,社会主义经历了壮大、探索与挫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社会主义的壮大]
二战后,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杜鲁门上台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摘编自李景治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列举两个在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亚洲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推动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社会主义的探索]
改革者A: 鼓励大规模垦荒,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改革者B: 推行经济“新政策”,把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者C: 经济上推行私有化,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根据改革内容写出对应的改革者,并分析他们的探索最终失败的原因。
(3)[社会主义的挫折]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注:苏联、东欧)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 年)
材料中的”严重挫折”是指什么?依据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挫折”?
【答案】(1)中国;朝鲜;越南。
(2)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改革失败。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系列国家获得独立,其中中国、朝鲜、越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促使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改革者:根据材料 [社会主义的探索]“改革者A:鼓励大规模垦荒,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结合所学可知,A是赫鲁晓夫;根据材料 [社会主义的探索] “改革者B:推行经济“新政策”,把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结合所学可知,B是勃列日涅夫;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的探索] “改革者C:……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结合所学可知,C是戈尔巴乔夫。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改革失败。
(3)挫折:根据材料中“…一些国家(注:苏联、东欧)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严重挫折”是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看待: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运用所学可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
(1)中国;朝鲜;越南。两极格局。
(2)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的壮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的壮大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的挫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社会主义的挫折的相关史实。
12.(2023·衡阳)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把握世界局势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材料一: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只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罗斯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
《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华沙条约》签字仪式
[关注现实,领悟历史]
材料三:当前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地缘政治因素不仅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给多国民带来冲击。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显现,与美国不断煽风点火密切相关。美国及其盟友还施压其他国家选边站队,逼迫更多国家加入对俄制裁的行列,大有借乌克兰危机在全球掀起一场阵营对立“新冷战”的架势。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无权让世界为其战略私利埋单》
[展望未来,创造历史]
材料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神台上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反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
(1)“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写出他们成为“盟者”和开始成为“仇敌”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2)图中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对世界将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一中提到“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请问“最终的结局”是指什么?
(4)根据材料三回答,乌克兰危机产生了怎样的国际影响?
(5)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四回答,中国是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展观大国风范的?你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才能长久立干不败之地?
【答案】(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杜鲁门主义出台。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4)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表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骨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
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美国的冷战政策;“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成为“盟者”和开始成为“仇敌”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图中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是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材料一中提到“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指1991年苏联解体。
(4)根据材料二“当前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地缘政治因素不仅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给多国民众带来冲击。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显现,与美国不断煽风点火密切相关。美国及其盟友还施压其他国家选边站队,逼迫更多国家加入对俄制裁的行列,大有借乌克兰危机在全球掀起一场阵营对立‘新冷战’的架势”可知,乌克兰危机产生的国际影响是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根据材料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可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展现出大国风范。我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重视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提高综合国力、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用灵活的外交政策、追求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等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故答案为:
(1)《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4)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表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骨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美苏争霸与两极格局、冷战政策、北约与华约、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