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4 16:53:06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榆树期中)在我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同以下哪两位人物有关(  )
A.秦始皇——刘邦 B.秦始皇——陈胜、吴广
C.项羽——刘邦 D.李斯——项羽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2023七上·榆树期中)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3.(2023七上·榆树期中)统治者从秦朝灭亡的历史中,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必须仁政治国 B.必须增强国力
C.必须重视发展生产 D.必须重视教育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4.(2023七上·新会期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设南海郡治……下辖……四个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项正确;
禅让制存在于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
行省制设立于元朝,排除B项;
分封制创立于西周,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郡县制度的实行以及作用等知识。
5.(2023七上·新会期中)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标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一,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
6.(2023七上·茂名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要回到统一的正轨上来的。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符合题意;
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
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3七上·高州期中)截至2023年9月,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施已满四年。自从条例实施以来,各级纪委问责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利器”。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郡守 D.太尉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御史大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
丞相掌握行政,排除B;
郡守是地方长官,排除C;
太尉掌管军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 理解材料,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8.(2023七上·高州期中)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时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由此可知,陆贾认为(  )
A.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 B.秦朝采用无为而治
C.秦亡的根源在于暴政 D.秦朝政治制度混乱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可知,题干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C符合题意;
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题干信息未反映,排除A;
秦朝采用无为而治,题干信息未反映,排除B;
秦朝政治制度混乱,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暴政。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秦朝暴政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本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有学者推算,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到281年,全国人口约减少了3390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事频仍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桓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南迁,土地荒芜,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东汉政权土崩瓦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蔡伦曾入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有人称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这是因为他(  )
A.编著了《史记》 B.发明了印刷术
C.主持修筑都江堰 D.改进了造纸术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改进造纸术,D项正确;
西汉司马迁编著了《史记》,排除A项;
北宋毕昇发明了印刷术,排除B项;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1.兴起于东汉末年,尊奉黄帝和老子,有“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之称的是(  )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B项正确;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排除A项;
伊斯兰教主张独尊真主“安拉”,排除C项;
基督教主张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的相关知识点。
12.下列历史人物中,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张角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项正确;
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发明了四诊法,排除A项;
华佗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神医”,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排除C项;
张角创立了道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3.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评价前朝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时说道:“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通史是(  )
A.《春秋》 B.《史记》 C.《左传》 D.《战国策》
【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知,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B项正确;
《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排除A项;
《左传》成书于舂秋末,排除C项;
《战国策》 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的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行政事务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军事管理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C项符合题意;
D:财政管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刺史制度,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关键词“刺史”,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准确答案。
15.“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  )
A.皇帝早逝 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 D.外戚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皇帝早逝,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幼主即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宦官得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外戚专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6.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少数民族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战乱频仍 D.民族交融增强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与汉族进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A;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
北方战乱频仍是消极影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即可作答。
17.中国古代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
交战双方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余万
交战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涨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正确;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的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8.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这说明西晋(  )
A.社会经济繁荣 B.综合国力强盛
C.社会矛盾突出 D.统治阶级腐朽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综合国力强盛,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社会矛盾突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西晋的相关史实。
19.下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关于一场历史上发生在洛阳一带的战乱的资料图,该战乱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黄巾起义 D.宦官专权
【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洛阳”“这场战乱历时约16年,该王朝从此衰落”“战乱中米价曾贵到1万钱每石”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晋惠帝在位时,昏庸无能,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B项正确;
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景帝派大军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七国之乱,选项与题干资料无关,排除A项;
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后来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被镇压,选项与题干资料无关,排除C项;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选项与题干资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晋的建立及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记叙南朝宋历史的《宋书》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明显增多 B.南方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D.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与技术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南方人口明显增多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南方耕地面积逐渐扩大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动荡,北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解答侧重考音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榆树期中)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
(1)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
(2)材料二评价汉武帝的伟大功绩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横线部分所代表的相关内容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   制度 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为   钱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钱
思想 焚书坑儒 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
文化 统一全国文字为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   ,在地方设官学
军事 派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卫青、   北击匈奴
(4)请写出秦始皇与汉武帝相同点。
(5)请用一句语分别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答案】(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大一统的汉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中央集权;圆形方孔半两钱;小篆;蒙恬;推恩;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霍去病。
(4)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统一货市、都北击匈奴、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5)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或被誉为“千古一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了西汉“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22.(2023七上·新会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桀荒淫无度,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兴土木。残暴统治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被商的首领汤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被武王所灭。西周在周幽王统治时期,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周幽王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西周王朝最后被犬戎族所灭。
材料二:(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酷,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秦二世统治时更加黑暗。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来亡了。
——摘编自部编七上
(1)指出材料二中“秦末农民起义”的名称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1)起义名称: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
(2)论点: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亡国
论述:夏朝末期,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国残害百姓,引起百姓反抗,导致国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型,残害人民,最后被周所灭。周幽王统治时期,昏庸无道,朝政腐败,重用奸臣,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族所灭。秦朝末年,实行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严苛以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最后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
结论: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残暴统治人民,必然会被人民抛弃,被人民推翻其统治。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由材料“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秦末农民起义”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打出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2)材料一中夏、商、西周的灭亡和材料二中的秦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所以可以提炼观点为: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亡国。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如夏朝末期,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国残害百姓,引起百姓反抗,导致国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型,残害人民,最后被周所灭。周幽王统治时期,昏庸无道,朝政腐败,重用奸臣,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族所灭。秦朝末年,实行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严苛以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最后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残暴统治人民,必然会被人民抛弃,被人民推翻其统治。
故答案为:
(1)起义名称: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
(2)论点: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亡国。
论述:夏朝末期,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国残害百姓,引起百姓反抗,导致国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型,残害人民,最后被周所灭。周幽王统治时期,昏庸无道,朝政腐败,重用奸臣,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族所灭。秦朝末年,实行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严苛以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最后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
结论: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残暴统治人民,必然会被人民抛弃,被人民推翻其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这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及影响,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3.(2023七上·新会期中)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秦”的历史。
【创业立国篇】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改革探索篇】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巩固统一篇】
材料三:毛泽东主席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
材料四:
【暴政灭亡篇】
材料五: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土地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上》
(1)请问秦国的立国得益于哪一制度的实行?依据材料一,概括“周人”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导致秦国“兵动而地广”的具体措施;材料二中的事件与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关系?
(3)请问“秦政法”中有一项加强对地方管理,请指出该制度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图一图二所示,请分别写出秦朝通用全国的货币和文字的名称。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请选择一项谈谈你的看法)
(5)据材料五,概括“秦的暴政”。
(6)据上述材料,请归纳推动秦强大的因素。
【答案】(1)制度:分封制;原因: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2)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关系: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影响:开创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意义:图一: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图二: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暴政:赋税繁重
(6)因素:顺应历史潮流,推行改革(商鞅变法)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的立国得益于分封制度的实行;依据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概括可知,“周人”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2)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秦国“兵动而地广”的具体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根据“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政法”中有一项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依据材料四图一图二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
(5)据材料五“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土地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概括可知,“秦的暴政”是赋税繁重。
(6)据上述材料归纳可知,推动秦强大的因素是顺应历史潮流,推行改革(商鞅变法)。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原因: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2)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关系: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影响:开创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意义:图一: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图二: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暴政:赋税繁重。
(6)因素:顺应历史潮流,推行改革(商鞅变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分封制度的实行以及原因、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秦朝的郡县制度的实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秦朝的暴政、推动秦强大的因素等知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曹操曾在《蒿里行》中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形容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曹操之后的陈寿则在《三国志》中形容曹魏时期“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廪(仓库)皆满”。
(1)请你为材料一中的图二取一个合适的图名。从中国统一进程的角度,简要概括从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材料二中两个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不同社会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看法。
【答案】(1)三国鼎立形势图。 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2)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割据,战乱不已。曹魏时期:赤壁之战后,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并没有结束分裂局面,但在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且 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使得当时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局面。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描绘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东汉末年,皇室羸弱,群雄并起,经过多年混战,最终形成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对峙的局面,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2)根据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知,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割据,战乱不已,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根据材料”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廩(仓库)皆满”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
(3)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既可。例如: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并没有结束分裂局面,但在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且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使得当时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局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东汉衰落、赤壁之战、等知识。
25.民族交融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中,一些诸侯国吞灭了周围的部族小“国”,各族之间频繁迁徙和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为民族的初步交融打下了基础。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我国某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5世纪末,他进一步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旧俗,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发生于哪一历史时期?简述图示中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
(3)写出材料三中所说的改革者。列举他促进民族交融的改革措施两项。
【答案】(1)兼并战争。
(2)时期:魏晋南北朝 。 影响: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 权,各政权彼此攻伐,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改革者:北魏孝文帝 。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材料一“在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中,一些诸侯国吞灭了周围的部族小‘国’,各族之间频繁迁徙和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为民族的初步交融打下了基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是兼并战争。
(2)根据材料二《我国某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各政权彼此攻伐,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根据材料三“5世纪末,他进一步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旧俗,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一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
(1)方式:兼并战争。
(2)时期:魏晋南北朝。影响: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各政权彼此攻伐,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改革者:北魏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北魏孝文帝改革,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榆树期中)在我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同以下哪两位人物有关(  )
A.秦始皇——刘邦 B.秦始皇——陈胜、吴广
C.项羽——刘邦 D.李斯——项羽
2.(2023七上·榆树期中)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3.(2023七上·榆树期中)统治者从秦朝灭亡的历史中,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必须仁政治国 B.必须增强国力
C.必须重视发展生产 D.必须重视教育
4.(2023七上·新会期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2023七上·新会期中)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标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3七上·茂名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要回到统一的正轨上来的。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7.(2023七上·高州期中)截至2023年9月,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施已满四年。自从条例实施以来,各级纪委问责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利器”。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郡守 D.太尉
8.(2023七上·高州期中)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时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由此可知,陆贾认为(  )
A.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 B.秦朝采用无为而治
C.秦亡的根源在于暴政 D.秦朝政治制度混乱
9.有学者推算,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到281年,全国人口约减少了3390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事频仍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10.蔡伦曾入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有人称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这是因为他(  )
A.编著了《史记》 B.发明了印刷术
C.主持修筑都江堰 D.改进了造纸术
11.兴起于东汉末年,尊奉黄帝和老子,有“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之称的是(  )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2.下列历史人物中,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张角
13.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评价前朝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时说道:“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通史是(  )
A.《春秋》 B.《史记》 C.《左传》 D.《战国策》
14.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的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15.“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  )
A.皇帝早逝 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 D.外戚专权
16.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少数民族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战乱频仍 D.民族交融增强
17.中国古代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
交战双方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余万
交战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涨水之战
18.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这说明西晋(  )
A.社会经济繁荣 B.综合国力强盛
C.社会矛盾突出 D.统治阶级腐朽
19.下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关于一场历史上发生在洛阳一带的战乱的资料图,该战乱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黄巾起义 D.宦官专权
20.记叙南朝宋历史的《宋书》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明显增多 B.南方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D.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与技术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榆树期中)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
(1)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
(2)材料二评价汉武帝的伟大功绩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横线部分所代表的相关内容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   制度 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为   钱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钱
思想 焚书坑儒 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
文化 统一全国文字为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   ,在地方设官学
军事 派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卫青、   北击匈奴
(4)请写出秦始皇与汉武帝相同点。
(5)请用一句语分别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22.(2023七上·新会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桀荒淫无度,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兴土木。残暴统治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被商的首领汤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被武王所灭。西周在周幽王统治时期,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周幽王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西周王朝最后被犬戎族所灭。
材料二:(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酷,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秦二世统治时更加黑暗。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来亡了。
——摘编自部编七上
(1)指出材料二中“秦末农民起义”的名称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3.(2023七上·新会期中)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秦”的历史。
【创业立国篇】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改革探索篇】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巩固统一篇】
材料三:毛泽东主席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
材料四:
【暴政灭亡篇】
材料五: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土地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上》
(1)请问秦国的立国得益于哪一制度的实行?依据材料一,概括“周人”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导致秦国“兵动而地广”的具体措施;材料二中的事件与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关系?
(3)请问“秦政法”中有一项加强对地方管理,请指出该制度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图一图二所示,请分别写出秦朝通用全国的货币和文字的名称。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请选择一项谈谈你的看法)
(5)据材料五,概括“秦的暴政”。
(6)据上述材料,请归纳推动秦强大的因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曹操曾在《蒿里行》中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形容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曹操之后的陈寿则在《三国志》中形容曹魏时期“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廪(仓库)皆满”。
(1)请你为材料一中的图二取一个合适的图名。从中国统一进程的角度,简要概括从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材料二中两个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不同社会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看法。
25.民族交融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中,一些诸侯国吞灭了周围的部族小“国”,各族之间频繁迁徙和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为民族的初步交融打下了基础。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我国某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5世纪末,他进一步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旧俗,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发生于哪一历史时期?简述图示中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
(3)写出材料三中所说的改革者。列举他促进民族交融的改革措施两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3.【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设南海郡治……下辖……四个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项正确;
禅让制存在于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
行省制设立于元朝,排除B项;
分封制创立于西周,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郡县制度的实行以及作用等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一,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
6.【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符合题意;
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
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御史大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
丞相掌握行政,排除B;
郡守是地方长官,排除C;
太尉掌管军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 理解材料,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可知,题干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C符合题意;
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题干信息未反映,排除A;
秦朝采用无为而治,题干信息未反映,排除B;
秦朝政治制度混乱,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暴政。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秦朝暴政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本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桓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南迁,土地荒芜,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东汉政权土崩瓦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改进造纸术,D项正确;
西汉司马迁编著了《史记》,排除A项;
北宋毕昇发明了印刷术,排除B项;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B项正确;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排除A项;
伊斯兰教主张独尊真主“安拉”,排除C项;
基督教主张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的相关知识点。
12.【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项正确;
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发明了四诊法,排除A项;
华佗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神医”,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排除C项;
张角创立了道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3.【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知,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B项正确;
《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排除A项;
《左传》成书于舂秋末,排除C项;
《战国策》 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行政事务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军事管理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C项符合题意;
D:财政管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刺史制度,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关键词“刺史”,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准确答案。
15.【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皇帝早逝,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幼主即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宦官得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外戚专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6.【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与汉族进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A;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
北方战乱频仍是消极影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正确;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的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综合国力强盛,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社会矛盾突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西晋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洛阳”“这场战乱历时约16年,该王朝从此衰落”“战乱中米价曾贵到1万钱每石”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晋惠帝在位时,昏庸无能,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B项正确;
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景帝派大军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七国之乱,选项与题干资料无关,排除A项;
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后来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被镇压,选项与题干资料无关,排除C项;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选项与题干资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晋的建立及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南方人口明显增多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南方耕地面积逐渐扩大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动荡,北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解答侧重考音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的能力。
21.【答案】(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大一统的汉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中央集权;圆形方孔半两钱;小篆;蒙恬;推恩;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霍去病。
(4)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统一货市、都北击匈奴、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5)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或被誉为“千古一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了西汉“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22.【答案】(1)起义名称: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
(2)论点: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亡国
论述:夏朝末期,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国残害百姓,引起百姓反抗,导致国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型,残害人民,最后被周所灭。周幽王统治时期,昏庸无道,朝政腐败,重用奸臣,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族所灭。秦朝末年,实行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严苛以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最后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
结论: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残暴统治人民,必然会被人民抛弃,被人民推翻其统治。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由材料“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秦末农民起义”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打出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2)材料一中夏、商、西周的灭亡和材料二中的秦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所以可以提炼观点为: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亡国。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如夏朝末期,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国残害百姓,引起百姓反抗,导致国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型,残害人民,最后被周所灭。周幽王统治时期,昏庸无道,朝政腐败,重用奸臣,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族所灭。秦朝末年,实行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严苛以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最后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残暴统治人民,必然会被人民抛弃,被人民推翻其统治。
故答案为:
(1)起义名称: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
(2)论点: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亡国。
论述:夏朝末期,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国残害百姓,引起百姓反抗,导致国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型,残害人民,最后被周所灭。周幽王统治时期,昏庸无道,朝政腐败,重用奸臣,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族所灭。秦朝末年,实行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严苛以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最后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
结论: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残暴统治人民,必然会被人民抛弃,被人民推翻其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这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及影响,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3.【答案】(1)制度:分封制;原因: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2)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关系: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影响:开创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意义:图一: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图二: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暴政:赋税繁重
(6)因素:顺应历史潮流,推行改革(商鞅变法)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的立国得益于分封制度的实行;依据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概括可知,“周人”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2)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秦国“兵动而地广”的具体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根据“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政法”中有一项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依据材料四图一图二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
(5)据材料五“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土地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概括可知,“秦的暴政”是赋税繁重。
(6)据上述材料归纳可知,推动秦强大的因素是顺应历史潮流,推行改革(商鞅变法)。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原因: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2)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关系: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影响:开创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意义:图一: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图二: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暴政:赋税繁重。
(6)因素:顺应历史潮流,推行改革(商鞅变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分封制度的实行以及原因、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秦朝的郡县制度的实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秦朝的暴政、推动秦强大的因素等知识。
24.【答案】(1)三国鼎立形势图。 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2)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割据,战乱不已。曹魏时期:赤壁之战后,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并没有结束分裂局面,但在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且 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使得当时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局面。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描绘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东汉末年,皇室羸弱,群雄并起,经过多年混战,最终形成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对峙的局面,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2)根据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知,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割据,战乱不已,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根据材料”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廩(仓库)皆满”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
(3)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既可。例如: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并没有结束分裂局面,但在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且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使得当时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局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东汉衰落、赤壁之战、等知识。
25.【答案】(1)兼并战争。
(2)时期:魏晋南北朝 。 影响: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 权,各政权彼此攻伐,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改革者:北魏孝文帝 。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材料一“在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中,一些诸侯国吞灭了周围的部族小‘国’,各族之间频繁迁徙和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为民族的初步交融打下了基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是兼并战争。
(2)根据材料二《我国某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各政权彼此攻伐,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根据材料三“5世纪末,他进一步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旧俗,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一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
(1)方式:兼并战争。
(2)时期:魏晋南北朝。影响: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各政权彼此攻伐,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改革者:北魏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北魏孝文帝改革,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