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妥协的智慧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股巨流从山崖上奔泻而下。山崖上的草木有的经受不住流水的冲击,逐流而下,最后辗转水底;有的顺势倒在激流中,久而久之把瀑流经过的山崖变成了一块色泽温润的绿壁;有的尽力吸收水分,努力向下扎根,在激流中生长得更加茂盛……
哲人站在崖畔,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
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
——蒋勋评《红楼梦》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话语里,“妥协”经常用作贬义词,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妥协的意思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所以有人说,妥协不是认输,也不是放弃,而是生活的另一种展现形式。
妥协作为一种生活现象,一种处事、处世方法,引起许多人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肆虐,战争威胁,环境恶化,社交受阻,地缘相隔,似乎一切都在打破,一切又在重建,人类面临着种种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站在十字路口的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较劲: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可为而为之;妥协:顺应变局,平衡关系,调整节奏,不为而为,新常态新发展;躺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无可奈何花落去,得过且过吧。
同学们以复杂的心情备战高考,班级决定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后面的要求作文。
妥协是把好保护伞,但也是个可怜的破屋檐。——法国谚语
在妥协与不妥协问题上,你有什么经历体验和感悟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述类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标题;(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1.例文:
妥协的智慧
山崖上的树木,面对巨流的冲击,选择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我惋惜于那受不住冲击逐流而下的命运;我赞美那努力扎根,在激流中生长的选择;然后我更崇敬那顺应水流,暂时蛰伏以赢得生命机会的妥协的智慧。
江河不论如何蜿蜒迤逦,必将顺随地势流向汪洋。溯往史,照古今。山涛不同于其他竹林七贤在与礼教、官场腐败专制的抗争中头破血流而落得失败身亡的结局,他面对强权暂作退避,竭力于清正政治之重构,为黎民百姓谋福。山涛虽然暂作妥协、退避,但始终不改清明政治、匡正天下的抱负和初心。我们不仅要有对本心、初心的执守和追寻,有变通妥协的智慧,还需要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理性审视,如此方知,何者应避,何者不应避,方能炼就通达之境。
君不见韩信能受胯下之辱,示弱处下,才有后来的“淮阴侯”。周文王囚禁羑里,拘而演《周易》,受尽屈辱,韬光养晦,才得以死里逃生,奠定周朝享国八百年之基的丰功伟绩。正如哲人所说:“一个永远为自我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出一条路。”在妥协逆境的同时又不忘本初,方能为河流之大智慧。
塞林格曾说:“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就是勇于为一种事业英勇地献身;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就是愿意为某种事业谦卑地活着。”“英勇地献身”,虽看似伟大,却使我们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谦卑地活着”,看似屈服,实则给了我们积蓄力量的机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重振河山;李煜国破家亡,却选择妥协,登上了诗词艺术的高峰;苏武被俘,牧羊几十载,终而还乡,名传后世。古往今来,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正是这种妥协的智慧,使他们能够“谦卑地活着”,取得成功。
萧伯纳曾经说过:“最美的花常常先谢。”的确,对人生而言,面对困难时候的永不妥协有时会让人精力殆尽,最后沦为那先谢的花。而面对困难时候的理性让步方能够成就深远,花开不败。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子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当我们能够像水一样灵活善变,在让步中前行,定能将困难的巨石棱角抹去,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踏步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富含哲理的比喻类材料作文,围绕“山崖上的树木”的不同表现审题立意。
材料的主体是“草木”,它们被势不可挡的“巨流”“冲下”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经受不住流水的冲击,逐流而下”,屈服于命运的打击;有的“顺势倒在激流中”,不做正面的对抗,而是暂时蛰伏,最后依然能“把瀑流经过的山崖变成了一块色泽温润的绿壁”,这是一种迂回的生存智慧;有的“努力向下扎根,在激流中生长得更加茂盛”,这是勇于挑战厄运,不屈服、不放弃的强者的选择。
虽然它们被“冲下”的命运自己不能够左右,但是,其被“冲下”后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中。材料中它们被冲下后的命运是不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它们有着对待“厄运”的不同的态度和作为。
其实,人的命运也是这样的,当势不可挡的、自己左右不了的客观环境“冲击”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被厄运打压,最后辗转水底;可以审时度势“顺势倒在激流中”,彰显迂回的人生智慧;也可以努力扎根,努力生长,激流勇进,战胜逆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再创辉煌。
立意:
1. 激流中生长,磨难中开花。
2. 直面苦难,逆风飞翔。
3. 于激流中拥抱阳光。
4. 激流扎根,绽放自我。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句话“智欲圆而行欲方”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要懂得圆融变通,而在行动上则要坚守原则,有棱有角。这是古代先贤对我们的教导,意在启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心智需要灵活变通,而行为需要端正。
第二句话取自《红楼梦》的故事。林黛玉才情出众,但她的性格刚烈,不妥协,最终在现实面前香消玉殒;而薛宝钗则擅长圆融,懂得跟现实妥协,因此她能够在那个复杂的社会中存活下来。她们两人的性格及命运的对比,恰好说明了圆融与守则的平衡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的重要性。
材料中蕴含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圆融”与“坚守原则”的关系,启示我们,唯有二者兼顾,达到平衡,方为最佳的处世之道。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圆融与坚守原则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到如何正确对待圆融与坚守原则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圆融与坚守原则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圆融与坚守原则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以坚守原则为做人之本,坚守底线,不忘初心,守得内心澄明;以圆融变通为处世之道,灵活处世,随机应变,助力自身发展;坚守原则与圆融变通对立统一,不可偏废,内方外圆,乃人生智慧。
立意:
1.内方外圆,达人生之境。
2.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3.我们应达到圆融与坚持的平衡。
3.例文:
何妨妥协且前行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往往是最坏的道路。”的确,人生路上难免磕磕碰碰,“最近”的路上往往乱石穿空,困难挡道。此时,唯有学会妥协,像江河一样多绕些弯路,才能在人生路上闲庭信步,臻于完美。
然而,难免有人会将河流的蜿蜒视为病态的懦弱。诚然,攻坚克难是坚强人生的定义之一。但是,遇到困难时的一味顽固坚守往往让人丧失信心,消磨斗志。我们要看到,面对横亘面前的高峰,绕路走过往往比攀登横越更加行之有效。
因此,面对困难,何妨像河流一样绕绕弯路,在妥协中前行,带着这种智慧成就完美人生。萧伯纳曾经说过:“最美的花常常先谢。”的确,对人生而言,面对困难时候的永不妥协只会让人精力殆尽,最后沦为那先谢的花,而面对困难时候的理性妥协方能够成就深远,花开不败。因此,我们看到,曾经开除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在陷入困境后向这位前领袖做出妥协,在浴火后涅槃,清朝名臣张英向邻居妥协,主动让出空间,让“六尺巷”流传至今,张英本人也因此流芳百世。正是因为适时的妥协,苹果公司成就了事业,张英铸就了不朽名声。由此可见,当我们能够多一些让步妥协,少一些顽固偏执,我们的人生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但是,妥协并不是毫无原则,就如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讲:“我所敬畏的,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妥协时坚守原则,方能够不误入歧途。走向极端,否则只能像东郭先生向狼妥协一样,招致人之身陨的下场。因此,当中国在一些政治经济问题上作出让步赢得赞许之时,却在主权问题上毫不退让,让人看到走在强国之路上的中国的自信与骨气。所以,多一些有原则的妥协,少一些无原则的退让,社会之船才能不偏不倚的破浪前行。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下社会,一些香港的意见人士为自己的诉求绑架了公众利益,面对他人的妥协仍然毫不妥协。最后占中行动只能是以失败告终,倘若这些人能为了公众利益做一些理性让步,以一种更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相信情况必将大有改观。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子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当我们能够像水一样灵活善变,在妥协中前行,定能将困难的巨石棱角抹去,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踏步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审读此则材料,重要的是对核心概念“妥协”的内涵与外延的厘定。“妥协”的对立面是“抗争”“抵抗”,在传统语境里,“妥协”带有负面色彩,常与“懦弱”“投降”等价,被认为是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骨气,没有棱角,是圆滑,是乡愿;而我们推崇的则是据理力争,是对抗,是进击,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也是材料前半部分的意思。但是,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同的宗教与文化之间解决冲突和分歧的办法,妥协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有时候,以退为进的妥协,能避免当下激烈的冲突,给我们留下充足的空间去反思自我,或寻求更完善的解决之道。同时,让步与妥协也是一种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雅量,体现一个人的气度。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族群融合、阶级共存、国家和谐,往往需要妥协精神,需要那种如水的柔润、圆融、变通和忍让。
写作时,可以参考材料,对“妥协”这一概念进行价值重构,说明妥协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可进一步指出,有时候“妥协”尽管是解决纷争与冲突的良好方法,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妥协并不能完全消弭所有的分歧与不和。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妥协要发挥良性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双方能否平等、包容、相互尊重,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是否能够达成公平互惠的结果……如果不对“妥协”作具体的条件分析,那么论述仍是片面、极端的,且容易堕入庸俗的市侩哲学的泥淖。
立意:
1.在妥协中迸发,在后退中前进。
2.适宜的妥协不是懦弱避让,而是蓄力待发。
3.兼顾妥协与坚守才是上上之策。
4.例文:
笑看巨变,砥砺前行
同学们:
大家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站在十字路口的我们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笑看巨变,砥砺前行”。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这几年有着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关系变局等在内的醒目标签。从未来看现在如是,但从现在望向未来,不确定因素太多,难免让人迷茫。
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感觉迷茫而不思考,浅层思考却不明辨。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青年学生尤其应当学会审视世界的巨变,思考如何在巨变面前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何改变自己走向未来。这就是一代青年的时代必答题。如何作答,既与青年自身前途息息相关,更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
怎样审视世界的巨变,怎样思考人作为个体在巨变中应该怎么办,历史的眼光尤为重要。历史本身由一个又一个的变化组成,连绵不断。浩瀚的历史知识是前人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我们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历史眼光既是“顾后”的眼光,又是“瞻前”的眼光。用历史眼光审视世界,就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
以历史的眼光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的国家国力强大或衰退有着不同的原因,但共同的决定因素有三点:较劲、创新、科技进步。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持续努力,那么不管外界如何打压,我们终将抵达目标。当然,这是一场持久战,就像徒手攀岩到山顶,需要信心,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
以历史的眼光看巨变当前的个人选择,应以长期主义来对冲世界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来源于当前的危机,但在长期主义看来,无论哪一种危机,一定都会结束。人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历史。坚持长期主义的人往往是创造历史的人,不会等一等、看一看,不会等着危机过去才行动,他们更有胆识更有能力于“危”中抓住机遇。个体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前途紧密相关的,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超强行动力,厘清历史的底层逻辑,理性地判断形势,把时间和信念投入到对自己和国家有价值的地方,持续而系统地提升自己。
所以,在临近高考之际,我们没有时间再去怀疑自我,没有时间去想高考的结果。但我相信,汗水浇灌的花朵终将盛开在辉煌的终点。对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我想说:即使失败了,也要做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中的这句话一直深深地震撼着我。今天,我把它送给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希望你们记住: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就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青春的奋斗中梦想成真,让我们用奋进之笔、奋进之举、奋进之功谱写新时代最壮美的青春之歌!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背景下,三种不同的应对态度和做法。第一种“较劲”强调敢于直面困难,明知道做某件事情有困难,而为了做好这件事却偏要去做,有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信心。当今时代风云突变,我们需要解决的都是些“硬骨头”,这个时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是保证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二种“妥协”强调在面临新常态时当有新的发展,顺应变局,不为而为,其实是一种顺时而为的做法。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势而做,顺应规律而做,不能硬来,要懂得顺势借势,善于抓住良好条件和机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要善于洞察危机懂得规避。第三种“躺平”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无欲无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状态,跟流行的“丧”“宅”“佛系”等异曲同工。混日子、图清闲,这种状态与时代所需的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显然相悖。“躺平”不能作为一个时代青年的人生态度。
题目提供的写作背景是“备战高考”,疫情备考,是在特殊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学习方式,备战高考,自然当以昂扬奋发的姿态投入学习中,这是在论述中当旗帜鲜明地表达的态度,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引出观点,经历疫情宅家学习,在高考来临之际,当以勇往直前的态度,顺势而为的方式,投入学习生活中。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备战高考,当有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应对学习中面临的困难。二、当用顺势而为的方式,选择顺应新时代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三、反面论述,批判“躺平”“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式学习方式,浪费大好青春时光,是对个人、国家的不负责任。
立意:
1.既勇往直前,又顺应变局。
2.适应新常态,永葆求知热情。
3.得过且过是对青春的浪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
5.例文:
另一种妥协
一只跳蚤被困在玻璃杯中,在反复挣扎碰壁、逃生失败后,它开始不再跳那么高,也因此再没能跳出这个玻璃杯。我们常会感叹,这只跳蚤为什么要妥协于玻璃杯的高度呢?
辫这其跳蚤开始认为玻璃杯的高度无法逾越时,其实也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即是对自身的一种否定。而这种否定的根源是自我辨识不清。是什么阻挠了跳蚤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一部分是由于跳蚤本身,另一部分是由于玻璃杯。玻璃杯限制和打压了跳蚤,导致了它对自己的错误判断。
假如没有玻璃杯,跳蚤依旧是那个世界跳高冠军,依旧能自由施展才能。
但是生活没有假如,我们从一出生就被置于这个玻璃杯中。当我们逐渐成长,我们必然会面临和跳蚤相似的境地,那我们该如何呢?如果跳蚤在反复碰壁后还能始终如一,决不妥协,最终一跃而出,那么它就能获得一番广阔天地。生活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从鲤鱼跳龙门到凤凰涅槃,总有人跳出玻璃杯,成为人上人。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会屈服妥协。
生活是不可能没有妥协的。正如张艺谍所说:“谁都要妥协,每天都会有妥协,必须在妥协中求生存,必须在妥协中坚持某一种存在。”
跳蚤的妥协是妥协于生活的高度,它在这个高度之下拼搏和努力。我们往往有时会不屑于这种妥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妥协之下还能有一颗奋斗之心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许这种在妥协之下的奋斗卑微甚至卑贱,但也值得我们尊重。而对于那种在生活打压下一蹶不振,终日无所事事,以游散聊以为生的人,他们的这种行为不是妥协而是放弃,是放纵自我的极端恶化。
妥协不恒等于失败。那些妥协于挫折,在生活中默默无闻,碌碌而活的人,也许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失败者,也许他们也找到了真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们该正视妥协。妥协,也许不仅仅是一种姿态,它还是一种方式,一项技能。它该是我们生存的一种有利手段,这是另一种妥协。
【详解】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句法国谚语“妥协是把好保护伞,但也是个可怜的破屋檐。”第一步:读懂材料意思;第二步:分析材料,确定核心关键词;第三步:进一步分析核心关键词,或者分析材料中的矛盾点;第四步:由核心关键词、矛盾点来辩证思考,结合生活现象等确定立意,确定论点。第五步:永远不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注意分析“妥协”的双面性“保护伞”“破屋檐”,然后注意文体的要求是叙述类的文章。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此题注意围绕“妥协”的双面性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