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社戏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8 08:5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一课时 童年是七彩的梦
伴我在床头玩耍
童年是弯弯的小船
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
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
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
不管春与夏、秋与冬
永在我记忆深处
放声歌唱……鲁 迅16.社戏 浅层阅读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2.背景链接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课文朗读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颇( ) 怠慢( )
弥散( ) 絮叨( )
撮( ) 凫水( )
潺潺( ) 蕴藻( )
蹿( ) 踱( )
行辈( ) 家眷( )
惮( ) 归省( )
纠葛( ) 旺相( )
棹着( ) 撺掇( )pōdàimíxùdāocuōfúchányùncuānduóhánɡjuàndànxǐnɡjiūxiànɡzhàocuānduo4.重点词语解释归省:
惮:
絮叨:
撺掇:
委实:
依稀: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怕,畏惧。翻来覆去地说。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实在。隐隐约约。弥散:
自失:
漂渺:
纠葛:
宽慰:
犯上:弥漫消散。(听得出神)忘了自己。纠缠不清的事情。宽解安慰。宽,使宽心。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犯,冒犯。上,长辈或尊者。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5.整体感知(1)以看戏为中心,可将全文划分为几部分?(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哪些内容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戏前波折
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4)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①平桥村:
“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个杂货店。(偏僻、落后的小村庄)②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
A.“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B.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C.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生活。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5)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记叙“我”幼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次经历。(6)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6.质疑探究 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是,照我看,那罗汉豆有盐无油,没有什么吃头。那戏,就更不好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1.那夜的豆确实好吃。
罗汉豆,有盐无油,要在平时确实不太好吃,文中“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句也说明了一点。但是,对于一群饥饿而快乐的孩子们来说,那散发着自然清香的新鲜的罗汉豆,的确算得上是美味。这一点,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特别是生长在农村吃过新摘的罗汉豆的学生会体验到。2.那夜的戏本身确实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到的“老旦”唱个没完没了。
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3.作者认为那夜的戏好,不是好在戏本身,而是好在戏外,好在看戏这一经历,好在看戏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所看到的优美的景致,所感受到的乡村淳美的人情和自己心灵的快乐。
作者这样写,正好表现了他对这段自由、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恋与向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语文积累——鲁迅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第二课时 深层阅读1.人物赏析。(1)双喜:他热情友爱,胆大心细,聪明伶俐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计上心来,解决了大船的问题,并且“写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放心;
他能干机灵,比如他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好,又能巧妙地应对六一公公的问话;
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又心细如发,善解人意,比如他在大家看戏已经厌倦却不好说回去时提议回家,又如吃完豆后担心六一公公责骂而想出对策。 (2)阿发:纯朴无私
比如他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大家去偷他家的豆。 (3)桂生:勤快、机灵
他帮“我”买豆浆;他很机灵,比如偷吃罗汉豆的“鬼”主意就是他想出来的。(4)小伙伴:他们热情友爱,团结互助,聪明能干,活泼机灵。他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5)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珍惜劳动成果,热情好客。
孩子们偷摘了他的豆,他只是温和地问一问,只是对“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略加责备;
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并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6)外祖母:她非常疼爱“我”,关心“我”。(7)作者刻画平桥村老老少少一群人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乡村淳朴的民风人情和孩子们快乐、自由生活的热爱,突出了中心。3.语言赏析。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课后题三)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山为什么说“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3)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回望”两字,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因为在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社戏盼看社戏好地方
好戏
好景
好人
好时光归省乐土
好友趣事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怀念社戏赵庄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