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一语文(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3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87分)两部分,共117分。3分卷面分,(小四号宋体加粗)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学法)
内容 课内基础 现代文阅 读 古诗文阅读 作文 信息筛选概括 方法规律提炼
分数 23 12 32 50 6 6
第Ⅰ卷 基础题(共3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争流(gě) 精髓(suí) 沧茫 寥廓
B.脂膏(zhǐ) 蹩脚(bié) 腊烛 惦量
C.执拗(niù) 檄文(xí) 青衿 讪讪
D.樊笼(fán) 孱头(chàn) 礼上往来 忸怩
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学于余 句读之不知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不拘于时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组合中,全部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或师焉,或不焉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 而耻学于师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6.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了以下几个结论。以下文常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B.“羽扇纶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为宋代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用来指年轻人,出自《沁园春·长沙》。作者为毛泽东,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治学(节选)
【魏】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曚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注,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注:【亹亹】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备:具备
B.视衮龙之文 文:花纹,彩色交错
C.故君子心不苟愿 苟:随便
D.务于物名 务:事务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譬如宝在于玄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教以六德 作《师说》以贻之
C.志者,学之师也 蚓无爪牙之利
D.故君子必择师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
B.只有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一样,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
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D.作者认为,自古至今确立志向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
第Ⅱ卷 提高题(共87分)
二、解答题: (共13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 分,每题4分)
(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
(2)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12.默写(共5分,每空1分)
(1)《师说》中开篇提出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
(2)《劝学》中的开头 , 两句,以“木”与“金”为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的缺点得以改正的道理。
(3) ,金石可镂。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诗词鉴赏 (共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12 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诗人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写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由黑夜到白天,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14.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3 分)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方法规律提炼题)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12 分)
常守山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 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
这个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1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 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 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
D. “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对比。
17. 文中画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8. 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信息筛选概括题)
五、作文: (共50分)
19.《劝学》是两千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150字的议论段。(10分)(关节环节考核题)
20.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不如意或许会让我们失去动力,甚至让整个人生都变得暗淡。但,也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或记叙你的经历,或发表你的观点。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40分)
高一语文(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1页 共X页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一语文(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题纸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号
二、(共1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2.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共12分)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4. 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3分)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学法题)
(共12分)
1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7. 文中画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8.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五、(共10分)
19.以《“劝学”新说》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150字的议论段。(10分)
150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一语文(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参考答案
1.C 2 .C 3.A 4. B 5.D 6.C 7. D 8. D 9.A 10. D
11.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犹,饰,无以)(4分)
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患,赡,立)(4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锲而不舍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艰难苦恨繁霜鬓
13、B
14、通过嗅觉和听觉写诗人的感受/以动衬静,动中有静;(1分)(答出一条即满分)
夏风吹来,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沁人心脾,竹叶上的露水滴在池面上,声音清脆;(1分)写出了环境的清幽;烘托出诗人的清爽闲适之情,对景色的喜爱赞美。(1分)15、
①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2分)
②第八九句诗人由清幽的景色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了知音,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2分)
③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思念友人之情。(2分)
16. A (3分)
17. ①文中详细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说明了木梆在常守山心中的地位,表现了常守山认真、细致的一面。(1分)②常守山做木梆的每一个细节都依照传统方式,突出坚守传统的主题(1分)。③为下文写木梆再次发挥作用做铺垫。(1分)
18. ①勤劳质朴。常守山是一个农民,他把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种田、盘山之外,精力还有富余。(2分)②重视乡情,与人为善。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免费相送;邀请大家来旅游时介绍全村,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2分)③学习传统国学,坚守传统。他坚持学习传统国学,对木梆念念不忘,认为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2分)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可知,妻子辅助常守山拍摄视频,并乐在其中,由此可看出妻子是支持他的做法的,并不是封闭保守不理解他。
C.“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可知,木梆在现在的作用不作报时了,只报平安之用。
D.“形成了对比”错,形成了照应。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情节、人物、主旨、效果等角度展开探究。
从情节角度:结合下文“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响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可知,木梆在生活中很多处又有了新的作用,可以发挥它新的价值,因此划线语段详细地描写常守山做木梆一事,从情节角度的作用分析是为下文写木梆再次发挥作用做了铺垫;
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划线语段中,常守山在做木梆时从容认真,选材精细“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做的过程中“要锉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每个过程都能体现常守山对于制作木梆的认真和细心,由此可以体现人物认真、细致的品质,也可以反映出木梆在常守山心中的重要地位;
从小说主题角度探究:划线句子中,细致体现出常守山做木梆的选材和方法,断面“锉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这些都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常守山做木梆的每一个细节都依照传统方式,也突出坚守传统的主题。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分析可知,常守山他把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还有精力做工匠活计,体现出他身上作为农民的勤劳质朴的本性;
结合“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的”,当游客在观看他的视频后想来这里游览的时候,他不把商机着眼在自己家,而是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分析可知,常守山给村里人免费相送木梆,邀请大家来旅游时介绍全村,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体现出他身上重视乡情,与人为善的特点;
结合“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当木梆在现代社会功用不在的时候,依然坚持用传统方法认真痴迷的制作木梆,而且常常在生活中使用木梆,认为它“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这些情节体现出他坚持学习传统国学,坚守传统的情怀。
依照作文标准,酌情处理
译文:
从前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
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诗经》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好学啊。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的流传开来。 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的流传开来。孔子说:“不学习哪能有所作为呢?不思考怎么会有收获呢?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啊!”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马虽跑得快,如不熟习驾车,也不能成为好马;一个人虽有很好的禀赋,如不学习处世的道理,也不能成为君子。所以为学的目的,在于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就如绘画时的颜色,把黑色黄色涂上去后,画布原有的纯白就消失了,一直到画布破烂而黄黑色仍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是纯白色的呢?
子夏说:“天天复习,所学的就不会忘记;每日努力,则不会退步;时时听取天下美好的言论,心志就会更高远。”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
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易》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是求学的人,以明大义为先,以物名为后,大义取得后物名也会接踵而来。然而那些儒生广博地学习,致力于物名,在器械方面有详细的了解,遵循训诂,摘录其中的章句,而不能在大义方面有所成就,最终徒劳无功,不被先王重用。这和女史诵诗没有什么差别,是宦官传达命令啊。因此使学者空费心思和精力却不懂道义,花费时间而没有成就。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选择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