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客观题
1.C2.D3.D4.D5.C6.A7.B8.C9.A10.A11.C12.C13.B14.A15.B16.
D17.B18.B19.B20.B21.D22.B23.D24.B25.D
二:主观题
26.本题共 16 分
(1)相同点:两人都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在于人力成本过高。
不同点:罗伯特认为,工业革命前人力成本比能源成本高的原因,在于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减
少,而英国煤炭资源丰富;万国斌认为,人力成本高是因为欧洲国家分裂的背景,使得迁入
城市生活的人生活成本更高,而资本价格因为投资者集聚而相对低。
(2)说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体制进一步在欧美国家普及并建立: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
化,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思想和价值观念的
转变: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27.本题共 22 分
(1)特点: 以官营(官府专卖)为主;盐业政策在继承中有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严密
的盐法体系。
划分阶段:秦汉以前,以民营或商营为主;汉至明代,官营与民营并存,以官营为主;明后
期至清代,以商营、民营为主。
(2)直接作用:保证食盐专卖制度的贯彻执行。
积极影响:保证了边关军镇的粮食供应、储备,有利于边防的巩固;平抑了边地粮价,充实
了边疆人口,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开发;减少财政支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
济发展(晋商商帮的发展)。
28..略
{#{QQABAYCAogiIABAAARgCAQ1KCgAQkBCACIoGwEAMoAABAQNABAA=}#}2023~2024-1 高二年级 12月学情检测
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 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 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 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 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 B.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 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 下图是中国原始农业示意图,这表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
A. 游牧区与农耕区基本重合 B. 已成为世界主要作物的起源地
C. 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D. 食物生产呈现地域性与融合性
3. 在内蒙古瞪口县有一幅距今约四千年的《拜日》岩画:一位牧民神情肃穆,对着头顶上方的太阳进行祭拜。另据《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 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 霄中、星虚, 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说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 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C. 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D. 受到原始农业起源影响
4. 早期农业效率低下,植物栽培需要经常转换地方以恢复土壤肥力。休耕土地和正在种植的土地比列总是处于5:1至 10:1之间,休耕时间是8年、10年甚至更长。据此并结合下图可知原始农业的起源、发展具有( )
高二历史(第 1 页 共 10 页)
农业的传播
注:①日期表明该地区的有些人已实行“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②箭头指示某些重要谷类植物培育的传播方向。
A. 粗放性、独立性、连续性 B. 多元性、低效性、联系性
C. 多样性、统一性、发展性 D. 封闭性、多元性、扩展性
5. 下表是玉米在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玉米传入( )
河南《嵩县志》 “今嵩县日用, 近城者以麦粟为主; 其山民玉黍为主, 麦粟辅之。稻虽产, 非常需也。”
广西《白山司志》 陕南“山中多包谷之家, 取包谷煮酒, 其糟喂猪, 一户中喂猪十余口, 卖之客贩, 或赶赴市集。”
贵州《荔波县志》 “荔邑山多田少, 惟恃此(苞谷) 以度荒月。”
A. 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首先在北方平原地区得到推广
C. 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D. 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
6. 下列对表格中的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
竹枝词 出处 作者
南瓜莱菔杂芸薹, 种遍山隈与水隈。一带平畴将绿绕, 好风吹送稻香来。 《利川竹枝词》 吴子丹
包谷根从石冔,石田戴土土如金。秋风莫扫野鸡啄, 传说天荒救老林。 《业州竹枝词》 周鲲化
漳濁漳清年复年, 鸬陂外水如烟。桑麻匝地禾苗绿, 犹是西门旧溉田。 《业城杂咏》 洪良品
表:湖北恩施竹枝词
高二历史(第 2 页 共 10 页)
A. 史料可用于研究当地饮食结构 B. 此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C. 表中竹枝词创作于宋初至元末 D. 此处的百姓生活富足安逸
7. 下图是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并不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据此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与传播 ( )
A. 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B. 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C. 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D.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8. 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 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以下关于人口变化原因的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
A. ①阶段是生产组织变革的结果 B. ②阶段是国家分裂动荡所致
C. ③阶段得益于世界联系的加强 D. ④阶段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9.2011年起中国在非洲多国开展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中方与当地农业金融公司合作,先将杂交水稻种子卖给金融公司,然后由金融公司免费分发给农户。这种方式将零散的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对非洲而言,这些实践( )
A. 体现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 B. 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显著
C. 推动技术革新缓解粮食问题 D. 反映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智慧
10. 1896年,维新派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英国)讲求农学,耕田、培壅、收获均参新法,用机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亩之收, 足抵五十亩之获。……中国于此, 诚宜兼收并采, 择善而从。 "这一观点
A. 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B. 否定了我国小农经济的优势
C. 反映了知识阶层的基本态度 D. 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高二历史(第 3 页 共 10 页)
11.“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监管和溯源,如至今依然雄伟坚固的南京明城墙,每块城墙砖都有勒名,其中“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刻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该制度有利于( )
A. 优化工艺流程 B. 提升工匠地位
C. 保证产品质量 D. 推动技术传承
12. 下图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朝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单位:件)。据此可知,秦朝时期 ( )
A. 铁犁牛耕日益普及化 B. 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迅猛
C. 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D. 农业发展模式发生质变
13. 1841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开启了商业化团队观光的时代。10年后,库克推出了首个欧洲大陆游套餐,这趟旅行从英国出发,途经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德国的科隆和法兰克福,再经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最终到达巴黎,参观世博会。库克在 1872年还推出了历时222天,全程4万公里的环球旅行团。旅游方式的变革得益于( )
A. 中间阶层发展趋于稳定 B. 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C. 人们生活方式出现变革 D. 垄断组织产生发展
14. 17世纪, 英国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50%,但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改良粮种和土壤、采用轮作制、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到18世纪上半期,农业革命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 城市化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 B. 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大
C. 圈地运动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D. 英国尊重传统的社会风气浓厚
15.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法国国内不仅旧银行业迅速扩大,而且还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组织机构,如信贷总公司、地产信托公司、证券交易所等。1870年,法国已成为14个国家的债权国,对外的投资和贷款达到120亿法郎。这一状况( )
A. 说明法国经济迅速崛起 B. 制约法国工业化进程
C. 表明法国垄断组织兴起 D. 加速了法国工业革命
高二历史(第 4 页 共 10 页)
16. 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奏称:“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银钱交易全藉商贾流通。向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每年来苏办货,约可到银数百万两。……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州( )
A. 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
C. 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 D. 长途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
17. 北宋仁宗《天圣法》明确声言,租约到期,佃户可以辞离别住,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南宋初年户部重申:主佃双方发生意见分歧, “如租户不伏,许令退佃”。这些规定体现了( )
A. 土地的流转十分频繁 B. 契约关系受到法律保护
C. 租佃关系已普遍确立 D. 佃农人身自由不受束缚
18. 如表反映了《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简文编号 黄金(两) 钱币(钱) 比值
505·15 3.5 4714 1: 1346.9
505·20 58 79714 1: 1374.4
506·11 8 10776 1: 1347
506·27 1 1347 1: 1347
(注:黄金与钱币为简文数据,比值为研究者计算所得)
A. 边境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B. 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
C. 黄金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 社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19. 埃及新王国时期,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借贷契约,租佃、雇佣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物物交换已经很普遍。一份文献记载了一个王家牧人涅布麦希“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租奴隶和出卖土地的事情。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
A. 得益于王室贵族的需求 B. 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C. 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D. 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0.《管子》在论及齐国冶铁行业的具体操作方式时表示: “发民,则下疾怨上……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十,君得其三,有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这一论述( )
高二历史(第 5 页 共 10 页)
A. 源于齐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B. 打破了工商食官的传统观念
C. 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出发点 D.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21. 由如表数据可知( )
中国近代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户数统计(1837年, 1894年)
1837年 1894 年
产量(万市亩) 260.5 468.17
种植面积(万亩) 521 936.36
茶农户数(万户) 130.25 234.09
茶农人口(万人) 651.35 1170.45
A. 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 B. 茶业生产仍是传统模式
C. 茶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 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解体
22. 据统计,从 1867到 1947年,中国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仅从 1930年至 1936年,进出口物价间的巨大剪刀差使我国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受损失将近50亿元”,约合327亿海关两, 占近代入超总值的45%。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 )
A. 近代关税主权的丧失 B. 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C. 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D. 受到大萧条的严重冲击
23. 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收购中国棉布,每匹价银0.34两,价格之低廉在世界上无出其右,且质量也居世界前列,西方人说它“在色泽上和质地上仍优于英国制品”。从18世纪80年代起,英国商人企图开辟英国棉布在中国的市场,但因其棉布价高而难以卖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原有经济结构开始走向解体 B. 对英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C. 海外贸易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D. 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 下图是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1913 年指数为 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高二历史(第 6 页 共 10 页)
A. 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破坏两国工业 B.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
C. 两国工业均遭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 D.苏联曾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25. 下表是20世纪自由贸易发展演变中的重大事件, 据此可知( )
时间 事件
1918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 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
1941 年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联合国家宣言》确认
1946—1948年 23 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 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A.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B.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C. 国际关系民主化得以实现 D.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法制化发展
非选择题: 本卷共3 小题。 第26 题16分, 第27题22 分, 第28题 12分。26.(16 分)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罗伯特 · 艾伦认为,英格兰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并首先发展出一套节省人力而使用能源的科技,是因为其要素价格的组合十分奇特,实际工资普遍高而能源成本却相对较低,人力成本比燃料成本高,是英国燃料替代人力的强有力诱因 黑死病使人口急剧减少,牧场扩大, 长绒羊毛制品的到发展。王国斌的观点也是以相对价格要素作为支柱,但他认为是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分裂成许多互相敌对的国家。连绵的战争造成农村的不稳定,迫使手工业迁入设防的城市,食品需输入及城市地租导致高地租, 而资本价格低却因为城市集中资产者而相对较低。
—钱乘旦《英国史新探: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欧洲和北美轻而易举地实现工业革命,是因为这些地方有许多与英格兰社会相同的社会和文化模
高二历史(第 7 页 共 10 页)
式。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
——卡洛 ·M ·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 ,概括罗伯特和王国斌观点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将工业革命视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的主要理由。(10分)
27. (22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中国滋味:盐与文明》整理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简况
时期 简况
夏商周 “盐虽入贡, 未尝有禁法”
春秋战国 有私商以盐致富,如猗顿以贩卖河东池盐发财。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的盐法, 主张国家垄断专卖。商鞅变法主张“壹山泽”, 国家控制盐的生产和流通, 商人分销需交重税。
西汉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卖, 设置盐官, 尽收盐利。
东汉 光武帝废除食盐专卖之法, 听民制盐, 自由贩运。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取盐税。汉章帝时期恢复汉武帝时期的官营办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 多实行专卖, 南方对食盐实行征税制。
唐 唐代盐业政策继承前代的征税制,官营制度、无税制(对盐池、盐井), 也有创新, 例如盐的代租制、租佃制。各地盐法有不同且有变化。
五代 盐法逐年严密,期间也一度松弛盐禁。
宋 建立完备的食盐专卖制度。初期实行官卖法(官运官销), 后主要实行通商法(官府把官盐卖给商人销售)。
高二历史(第 8 页 共 10 页)
元 盐法逐渐严密, 官盐渐贵, 强配民食引起民怨。
明 前期主要实行开中法,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明神宗时期,政府将食盐收买运销之权都交给商人, 从此开中法 废止, 民制、商收、商卖的纲法兴起。
清 由户部管理全国盐务,盐政之权分与各省。·食盐销售主要实行官督商销, 使专业盐商垄断了盐的收买、运输和销售。
材料二:(宋)蔡京创行盐引法,用官袋装盐,限定斤重,封印为记,一袋为一引,编立引目号簿。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领引,引核对号簿支盐运销。到期盐未售完,即行毁引,盐没于官。……当时盐引又称钞引,在盐钞取盐凭证的基础上增加了官许卖盐执照的性质,在行销制度方而更为严密。(明)开中制,就是政府控制盐的生产和盐的专卖权,根据边防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出榜招商,应招商人必须把政府需要的实物输送到达防卫所,才能取得贩盐的专利执照“盐引”。然后,(商人)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并在指定地区内销售。……后来盐商为了减少运粮的费用,纷纷到北边军镇附近屯垦,将所产粮食就近供应边关。……开中盐法首创于山西,在纳粮贩盐的商人中,山西商人最多。
——摘编自王仁湘《中国滋味:盐与文明》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特点。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古代的盐业经营变化进行阶段划分。(12 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蔡京创行“盐引”的直接作用。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开中制的积极影响。(10分)
28.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 chá,但在沿海省份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le。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cha”系列发音,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的,像波斯语中的“chay”乌尔都语中的“chay”, 阿拉伯语中的“shay”,俄语中的“chay”,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斯瓦西里语中的“chai”。一类是“te”的发音,是被荷兰贸易商带到欧洲的,像荷兰语中的thee, 英语中的tea, 法语中的“thé”, 德语中的“Tee”, 西班牙语中的“té”, 南非荷兰语中的“tee”。下图为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高二历史(第 9 页 共 10 页)
结合所学知识,以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为主题,提炼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