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课程标准】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课程标准: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概念解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工厂)
手工劳动(分散)
机器大生产(集中)
①生产规模较大,雇佣工人集中生产。
②以手工劳动为主。
③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微薄。
④分工协作。
手工工场的劳作特点: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60年代 中期
19世纪 20世纪
70年代 初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手工工场时期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英国
德、美、法、英、俄、日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英美法资产
阶级革命
【知识回顾】
含义: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空间: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
工业革命
政治条件
经济 条件 资本
劳动力
市场
技术
其他 资源
政策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殖民扩张(不平等贸易、黑奴贸易)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英国有丰富的发展工业的资源
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具趋专门化,工人技术纯熟
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温故知新】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3、重大史实
2、进程
珍妮纺纱机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C60S
19C40S
1785
1807
1814
1825
万能蒸汽机
汽轮
蒸汽机车
铁路时代
⑴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
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⑵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⑶ 1785年,经过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⑷ 汽船(1807)、火车(1814)先后问世。
旧知回顾:工业革命
4、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
①主要是在轻工业领域;
②发明多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③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
旧知回顾:工业革命
革命性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劳作方式:工厂制度(集中劳作)取代零碎分散的劳作
工业革命影响:
(1)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力,人类从蒸汽时代走向电气时代,经济空前繁荣
(2)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建立,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出现垄断组织。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倍,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40年增至3000万吨。
材料二:
工业革命影响:
(1)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力,人类从蒸汽时代走向电气时代,经济空前繁荣
(2)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建立,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出现垄断组织。
(3)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比重上升,由农业国成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轻工业为主导)
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工业成为主导
(4)社会阶级结构: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直接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工人运动发展;中间阶层力量开始发展。
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如: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南北战争)
②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③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蓝领、白领的划分)
(5)经济思想的转变: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只做一个守夜人”
-----亚当·斯密在新著《国富论》
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
(6)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①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工业城市
②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③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④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
⑤时间观念、效率意识、纪律观念增强
(7)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等。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
解决: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立法,社会福利制度兴起。
(9)世界格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矛盾尖锐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与日不落帝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美德赶超英法,重新瓜分世界
(8)对亚非拉:①破坏独立和发展,加剧亚非拉的贫穷落后;
②客观上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③亚非拉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重,完全沦为两半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制度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社会风俗观念近代化
思考: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生产力: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拓展】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的区别:
①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内部是封建剥削的师徒关系;
②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内部是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
③工厂: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生产力: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2)标志:(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3)影响: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深刻变化.
1733年约翰·凯伊
发明飞梭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71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是建立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近代工厂之父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走锭精纺机)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纺织业使用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机器大生产。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1)概念:
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2)出现: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1733
飞梭
1779
骡机
1785
水力织布机
1760S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1769年水力纺纱机;
1771年水力纺纱厂,阿克莱特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材料1:1771年,阿克莱特与斯特拉特合作,在德比郡水力资源丰富的克罗姆福德建立了一家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这家纺纱厂安装了多台多轴纺纱机,一台水轮可同时带动多部纺纱机,300多名工人完全听从机器指挥,跟随机器节奏而劳动。
材料2:在巨大利润的驱动下,阿克莱特工厂在 19 世纪之前机器几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的,工人是分为两组轮流换班。阿克莱特工厂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形成一套体系,而且在劳动力招聘和管理方面也初步实现制度化。
材料3: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大规模,集中劳动
机器生产,协同劳作
时间: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实行倒班制
管理:制定严格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协同劳作,工厂主监督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
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4)影响:
①经济: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
②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社会地位提高;
③随着工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⑤消极:将工人异化为机器,压抑人性。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分工明确,管理科学,便于集中管理工人,挖掘了工人的劳动潜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P26【思考点】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
【拓展提升】
比较 类别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区别 时期 14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 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垄断组织是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联系
①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温故知新】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1.背景:①政西方工业文明入侵;②民族危机严重;③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3.目的:①直接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5.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
(2)创办民用企业:为了求富,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教育:洋务派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6.结果: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国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7.失败原因: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解读】官督商办企业体现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结合,是洋务派经营民用企业中最主要的形式。其经营原则是官府掌握企业的人事权及理财权,具体业务由商人负责。
【深化】“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科学技术;
“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拓展】晚清维新派思想家郑观应批评洋务派,他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拓展】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顽固)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洋务派有保卫封建的一面,但它的事业已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积极的一面
为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8.评价:先进性:①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创办了我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④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是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上的落后性,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9.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思想: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开始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政府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拓展】“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温故知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概况特点及影响
1.背景:
(1)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2)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3)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概况:
(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投资者:官僚、地主、商人
(3)代表企业:①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②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③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房
(4)地点:沿海地区
3.特点:
(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行业分布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分布不平衡:以沿海为主;
(3)在列强侵略背景下产生,受外国资义与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起步晚,发展慢,道路曲折,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反帝反封最后胜利。
4.含义: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5.影响:
(1)产生新的经济成分(民资)和新的阶级力量(资),壮大了无产阶级
(2)进一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
(3)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4)推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形成
(5)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1860年
1936年
1045年
1949年
1952年
1956年
1895年
1912年
1919年
1927年
1870年
夹缝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拓展】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影响
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办厂限制,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④维新变法运动及清末新政的推动;
⑤为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矿产,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影响:①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②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③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使中国的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④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拓展】1912---1919年短暂春天的原因、影响
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⑤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加紧侵略中国)
影响:①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②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860年
1936年
1045年
1949年
1952年
1956年
1895年
1912年
1919年
1927年
1870年
夹缝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迅速萧条
较快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拓展】一战后迅速萧条的原因、启示
原因:
国际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重新抢占中国市场
自身原因:盲目扩大生产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拓展】1927--1936年较快发展的原因、影响
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发起“改定新约运动”,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新税则,根据需要自行提高关税,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③美国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大幅度提高银价,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④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
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860年
1936年
1045年
1949年
1952年
1956年
1895年
1912年
1919年
1927年
1870年
夹缝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迅速萧条
较快发展
沉重打击
陷入绝境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拓展】抗战期间遭到沉重打击的原因
①沦陷区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摧毁或被日军吞并
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压榨民族企业
【拓展】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的原因
①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战争破坏
1860年
1936年
1045年
1949年
1952年
1956年
1895年
1912年
1919年
1927年
1870年
夹缝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迅速萧条
较快发展
残酷打击
陷入绝境
获得新生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退出历史舞台
小荷已露尖尖角
千呼万唤始出来
千
树
万
树
梨
花
开
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
无 可 奈 何 花 落 去
峰 回 路 转 不 见 君
春
夏
秋
冬
请判断:哪两条曲线代表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军用企业 民用企业 民族工业
资金来源 官府出资 商人出资、官商合资 商人出资、官商合资
管理方式 完全官办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商办
企业性质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 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企业 资本主义性质
生产目的 政府军事需要 面向市场为主 面向市场
作用影响 强化军队 抵御外侮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②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社会风俗文明化平等化)
相同点 ①都采用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民用工业和民族工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知识拓展1:中国近代洋务派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与民族工业的对比
知识拓展2:近代中西方近代企业的异同点
(1)同:都采用工厂制度和大机器生产,推动近代化。
(2)异:
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世界近代化。
知识拓展3: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经济:①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政治:①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客观上促进中国救亡图存运动兴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③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文化:①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新文化运动);
②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等。
(4)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总之,给中国造成了破坏和灾难,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知识拓展4:对比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发生国家
发明者
能源动力
起始部门
重要发明
交通工具
经济组织
资本主义阶段
世界市场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开始于英国
英法美德日俄等国同时进行
工匠
科学家
蒸汽动力
电力
蒸汽机
内燃机、发电机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工厂制
垄断组织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重工业
棉纺织业(轻工业)
【随堂演练】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于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世纪后半叶,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所有行业。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都走向完善。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发展推动社会立法完善
B.金本位制对英国立法影响重大
C.英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D.英国民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增强
【随堂演练】从18世纪末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叶,英、德、法、荷、丹等国的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从而引发了一场悲惨的圈地运动,这场运动在英国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
A.大批大地主成为土地的主人
B.推动欧洲农业技术的现代化
C.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D.农业产品大量销往海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观察图表并结合史料阅读,指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原因:
(2)影响:
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②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
①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
②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为适应对运输条件的需求,修建了多条运河。跨越英格兰与威尔士边界的兰戈伦运河正是其中之一。
1913年蒸汽挖土火车开凿运河
1869年苏伊士运河
1863年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其干线长度约内6.5km,采用蒸汽机车。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生产: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人口: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材料: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传统手工业者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他们涌入城市出卖劳动力。
农村产生了一批租用几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5、工业革命促进了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
(2)表现: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中国:20世纪初,推行“葵卯学制”,开始出现大量中、小学堂;创办工人夜校。。
①西方: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1921年冬,毛泽东偕李立三等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于1922年创办了第一所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白天小学生上课,晚上工人上课,所以补习学校也被称为夜校。工人夜校的开办,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知识和阶级觉悟,为培养工人运动干部,建立和发展党、团、俱乐部组织创造了条件。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6、工业革命促进女性获得受教育机会,女权主义兴起。
1918年2月6日,英国王室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全民代表法案》,使得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不过,当时英国女性尚未得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英国直到1928年才取消对女性的财产限制,并将年龄门槛也降到21岁,从而真正实现了两性政治权利平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 工业革命》
1918年2月15日,英国 Punch 报刊登插画庆祝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材料1: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收入中只占不到40%的份额,……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2: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3: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工人的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
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影响健康……
城市建设规划滞后,发展盲目无序……
思考:下列史料反映出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困境?
7、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839年,童工在纺织部门劳动力中的比例为:棉纺业46%,毛纺业50%,亚麻业54%,丝织业62%。1881年的一项统计,纺织厂中15岁以下童工的死亡率是15%。
——钱乘旦《英国通史》
资产阶级的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的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结果:
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48年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人们怎样解决生活困境?
(1)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社会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3)乡村面貌的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大农场,人们的眼界开阔。
(4)生活习惯变化: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5)教育事业进步:基础教育发展,人们文化素养提高
(6)工业革命促进女性获得受教育机会,女权主义兴起。
(7)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资本家压榨工人,阶级矛盾激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归纳总结: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知识拓展】西方国家早期工人运动
(1)事件:
①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②英国宪章运动、
③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
(2)特点:
①提出政治斗争的目标;
②以暴力斗争为主要手段;
③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分散性;
④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失败等。
(3)意义:
①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课堂小结
【随堂演练】有学者指出,1913年,德国单个高等技术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类毕业生比英国所有大学培养出的都多,即便在英国正登上“巅峰”的1830年,英国男孩中只有28%能到学校上学,而法国是38%,普鲁士是70%。这一现象折射出( )
A.英国社会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B.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强国地位
C.法、德两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英国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堂演练】1831年,英国南部各郡总人口有326万人,选派议员235名,而最北部各郡总人口为594万人,选出议会议员68人。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工业城市,却没有一个议会代表。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民主革命影响的复杂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责任内阁确立的曲折性
D.民主参与的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