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泽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知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
换,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
程,I~V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体内
A.乙表示血浆,机体的蛋白质长期摄人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升高
B.Ⅱ表示消化系统,Ⅲ表示呼吸系统
C.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可以通过Ⅲ、V和皮肤
D,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在探究实践活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中某兴趣小组以清水(A组)、缓冲液(B组)
和肝匀浆(C组)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溶液pH
溶液pH
A组
C组
B组
C组
B组
A组
加入HC]的含量
加入NaOH的含量
A.实验前A、B、C三组均要测定pH,目的是与滴加HCl、NaOH前后pH的变化为自身前后
对照
B.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滴加HCl或NaOH的量
C.在一定的HCl或NaOH浓度范围内,肝匀浆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这说明肝匀浆也存在
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
D,缓冲液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肝匀浆的,说明了肝匀浆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3.如图,图1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图2表示相应的生理变化,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第1页(共g页)
膜电位/mV
40
8
Na通道
K
地妇映
K通道
Nat Nat
甲
图1
图2
A.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其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此时膜内外具有电位差
B.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变化会出现图1中的③,该电位的形
成与图2中的乙所代表的生理变化对应
C.若降低神经纤维外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幅度会升高
D.若某物质可与神经元上的N:·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将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
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脊乳
细胞X
神经递质
-①
蛋白M
细胞Y
神经递质降解酶
A.图甲中「表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B.大脑可对缩手反射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C.图乙中神经递质由细胞X合成,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
到突触间隙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之后可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
5.人体胃酸和胃蛋白酶分祕泌的部分调节机制如右图所示,其中①②③④为神经元,幽门黏膜G
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其可促进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
通过“①②→胃黏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记为途径一,通过“③→④→
⑤→胃黏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和胃蛋白脚分泌过程记为
迷走神经
①
途径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胃泌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胃黏膜壁细
幽门膜G细
胃黏膜
鉴细胞
胞为胃泌素的靶细胞
B.兴奋在①和②两神经元之问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
白修
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与途径一相比,途径二的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比较长
D.研究表明胃液中HCI的增加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6.当你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遇到一只凶猛狂躁的大狗,会感到毛骨悚然,心跳加快,甚至打寒
颤、出冷汗,吓得脸色苍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上述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交感神经,它使你的呼吸加快心脏跳动
加快
B.同时,你消化系统的各项功能将下降,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减少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第2页(共8页)2023 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1.A
【命题意图】加强学生对内环境的作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各个系统的联系与分工
有一个认识。
【解析】A、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
指向甲,说明甲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因此乙是血浆,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
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A错误;B、分析该图可知,I是循环系统,
Ⅲ与内环境是双向交换,可表示呼吸系统(气体交换),B正确;C、代谢废物(如 co2)可
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尿素等通过泌尿系统 IV排出体外,部分无机盐通过皮肤排出体
外,C正确;D、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
2.D
【命题意图】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
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
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
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肝匀浆的 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解析】(1)实验前 A、B、C三组均要测定 pH,目的是与滴加 HCl、NaOH前后 pH
的变化作前后自身对照,A项正确;三组之间实验材料不同、同一组内滴加前后 pH的变化
由不断滴加 HCl、NaOH引起,因此自变量为实验材料、滴加 HCl或 NaOH的量,B项正确;
肝匀浆的 pH变化曲线与缓冲液类似,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维持 pH相对稳定的能力,但是清
水不具备这种能力。说明肝匀浆与缓冲液类似,也存在维持 pH稳定的缓冲物质,C项正确;
B组曲线先于 C组下降或上升,因此缓冲液的缓冲能力弱于肝匀浆。随着滴加量的增加,后
期也出现了曲线的快速下降或上升,因此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项错误。
3.C
【命题意图】考查传导和传递的过程: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
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
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
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
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
神经元。
【解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由钾离子外流维持。该
2 +电位的形成与图 中的甲所代表的生理变化对应,该电位形成的基础是神经细胞膜外 Na 明
显高于膜内,K+ +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主要对 K 有通透性,A项正确;图 1中,③表示由
Na+ + +内流(经 Na 通道的协助扩散)引起的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其峰值取决于 Na 内流的量,
B + + +项正确;若降低胞外 Na 浓度,细胞内外 Na 浓度差减少,Na 内流的量减少,导致幅度降
低,C项错误;钠离子通道属于门控通道,其开放与关闭受到精确调控,若某物质可与神经
+
元上的 Na 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则将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D项正确。
4.D
1 8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YKEogggAAIAARhCEQX6CEOQkAEAACoGhAAIsAABABNABAA=}#}
【命题意图】考查反射弧的结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题图分析,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纤维,a是效应器,d图是突触,
乙是甲图 d的放大;图乙中 B是突触前膜,A是突触后膜,图中①是受体,②是离子通道,
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小体,⑤是突触小泡,⑥是髓鞘,⑦是线粒体。
【解析】(1)图甲中 e上有神经节,故 f为感受器,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
导兴奋;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即痛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A项正确;打针时可强忍
痛意,不缩手说明大脑可对缩手反射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B
项正确;图乙中神经递质由细胞 X合成,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
释放到突触间隙,C项正确;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
体,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5.C
【命题意图】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1)胃泌素是幽门黏膜 G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组
织)细胞,由于只有胃黏膜壁细胞表面含有胃泌素的特定受体,故胃泌素的靶细胞是胃黏膜
壁细胞,A项正确;(2)通过“①→②→胃黏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是神
经调节的过程,兴奋在①和②两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B项正确;(3)通过“③→①→⑤→胃黏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调
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由于其中存在体液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其反应速度较缓慢,
作用时间比较长,C项错误;胃泌素分泌增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而胃液中的 HCL增加又抑
制胃泌素的分泌,这是种负反馈调节,D项正确。
6.B
【命题意图】课后习题改编,引导学生以课本为主,关注课本各个环节的内容。
【解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
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减弱,A项正确;B项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增多,B项错误;打寒
颤使产热增多,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同时汗腺分泌加强,为散热做准备,C项正确;这一
幕的细节储存进了大脑皮层里的某个区域,成为经验的一部分,D项正确。
7.B
【命题意图】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
【解析】肝细胞中糖原降解使血糖浓度升高,是胰岛 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A正确;B.葡萄糖—1—磷酸不能直接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1—磷酸需要在葡萄糖磷
酸变位酶的作用下变成葡萄糖—6—磷酸才能被葡萄糖—6—磷酸酶水解成葡萄糖和磷酸,B
错误;C.葡萄糖六磷酸酶能将葡萄糖—6—磷酸水解成葡萄糖和磷酸,从而使肝细胞维持血
液中葡萄糖水平相对稳定,C正确;D.光面内质网的功能与粗面内质网不同。光面内质网
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肝细胞的脱毒作用,糖原分解释放葡萄糖、脂
质的合成与转运等。粗面内质网的基本功能与光面内质网完全不同,这是因为粗面内质网的
表面结合有核糖体,所以它的主要功能自然与核糖体的作用相关联。粗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
是进行膜结合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的运输,并在运输的同时对这些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和
折叠,以帮助这些蛋白质准确到达目的地,D正确。
8.C
【命题意图】考查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机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
体,使其释放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最终导致性激素的释放,这是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性激素到达一定的量,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是性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
【解析】A、b为下丘脑,c为垂体,a为性腺,b→c→a表示分级调节,A错误;B、视
网膜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先传入视觉神经,B错误;C、若日照时长由 10h增加到 12h,
2 8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YKEogggAAIAARhCEQX6CEOQkAEAACoGhAAIsAABABNABAA=}#}
②和③过程增强,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雌激素分泌增多,提高母鸡的产蛋率,C正确;D、
光照是通过影响母鸡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而影响产蛋率的,若日照时长超过 17h,
反而抑制排卵,①和④过程增强,抑制雌激素的分泌,抑制排卵,D错误。故选 C。
9.C
【命题意图】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
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三个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
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
(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
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通过
这些信号分子,复杂的机体才能够实现统一协调,稳态才能够得以保持。
【解析】A、神经调节中存在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免疫
调节中细胞因子属于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需要与受体接触,进而引起细胞的生理
活动变化,A正确;B、神经系统上既存在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也存在肾上腺素的受体,B
正确;C、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机体突变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C错误;D、在神经-
激素调节方式中免疫器官可作为神经调节中效应器的一部分,D正确。故选 C。
10.C
【命题意图】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
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
疫器官构成的。其中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
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析】A、免疫活性物质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A错
误;B、结核分枝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进入人体后先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阻止寄生菌的
散播感染,当寄生菌进入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其释放,再由体液免
疫最后清除,B错误;C、胃液中盐酸属于第一道防线,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D、癌细胞被清除的免疫方式是细胞免疫,D错误。
11.C
【命题意图】考查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
液免疫。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辅助性 T细胞,②是初始 B细胞,③是浆细胞,④是记忆 B
细胞,⑤是细胞毒性 T细胞,⑥是记忆细胞毒性 T细胞。
【解析】A、一些病原体可以和 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 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
性 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 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
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②是 B细胞,故细胞②活化需
要信号的刺激之一是病原体与其接触,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辅助性 T细胞,②
是 B细胞,③是浆细胞,④是记忆 B细胞,⑤是细胞毒性 T细胞,⑥是记忆 T细胞;浆细
胞可以合成与分泌抗体(分泌蛋白),因此其比 B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B正确;C、
细胞⑤和细胞⑥是由细胞毒性 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辅助性 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
发挥调节作用,C错误;D、⑤是细胞毒性 T细胞,其引起靶细胞的死亡是靶细胞自动结束
生命历程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 C。
12.D
【命题意图】本题探究光和 BL对根生长的调节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能力,获
取信息的能力,综合性较强。
【解析】BL作为天然的植物激素,从植物的产生部位运输到根系组织细胞,作为信息
分子调节根系细胞的生长,A正确;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BL在根生长中的作用,根据
单一变量原则并结合图示各组的处理判断,丙组的处理是光照+蒸馏水,B正确;分析曲线
3 8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YKEogggAAIAARhCEQX6CEOQkAEAACoGhAAIsAABABNABAA=}#}
图可知,以黑暗+蒸馏水处理组为参考,光照和 BL均能促进根的不对称生长,与光照+蒸馏
水处理相比,黑暗+BL处理组根的不对称生长率更高,因此 BL促进的作用更强,C正确;
主根顶端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运输到侧根,需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因此
主根顶端合成的生长素向侧根运输时受细胞呼吸强度的影响,D错误。
13.B
【命题意图】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
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
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
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解析】①对植物来说,光不只是起提供能量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
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①正确;②光照条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与热带地区相比,温带
地区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原产于热带的玉米更适应短日照条件,基因组的表达可能会发生改
变,②正确;③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生长萌发,而脱落酸抑制生长萌发,
故它们的含量变化趋势不一定相同,③错误;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
的,④错误;⑤年轮的宽窄同当年降水或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春化作用指用低温诱导促使植
物开花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⑤正确;⑥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
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
的生长方向,⑥正确;⑦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会受到环境因素影
响,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并非相互独立地发挥作用,⑦错误。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4.BCD
【命题意图】考查人脑高级功能的作用机理。传入神经末稍释放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
A +的 受体结合后,引起 Na 通过 A受体进入海马脑神经细胞内,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 N
2+
受体结合后引起 Ca 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 N受体进入海马脑神经细胞内,说明谷氨酸是一
2+
种神经递质。进入海马脑神经细胞内的 Ca 与钙调蛋白结合后 C酶被激活。激活的 C酶促进
了 A受体胞内肽段(T)转变为 A受体的Ⅱ过程,进而使细胞膜上的 A受体数量增加,由此
推知:H区神经细胞产生“记忆”可能是 A受体在细胞膜上的数量增多所致。
2+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Ca 通过 N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
ATP A Ca2+输,需要载体,不消耗 ,属于协助扩散, 项错误; 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
激活 C酶,使 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B项正确;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
存在于突触小泡中,以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受体的磷酸化
需要 ATP水解提供能量,C项正确;激活的 C酶促进了 A受体胞内肽段(T)转变为 A受体,
进而使细胞膜上的 A受体数量增加,由此推知:H区神经细胞产生“记忆”可能是 A受体在细
胞膜上的数量增多所致,D项正确。
15.AD
【命题意图】考查体温调节过程及曲线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1)机理:产热=散热;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
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
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曲线乙表示散热量先变化,说明机体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的过程中,温差骤然增大,
散热增多。
【解析】A、散热量先下降,产热量随之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故机体由高温
进入低温环境,A正确;B、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C点的
4 8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YKEogggAAIAARhCEQX6CEOQkAEAACoGhAAIsAABABNABAA=}#}
散热量大 A点的散热量,C错误;D、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保持体温,抵御寒冷,
D正确。故选 AD。
16.AD
【命题意图】考查 CO2对呼吸作用起调节作用的机制
【解析】A、体内过多的 C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这个过程
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呼吸中枢对呼吸频率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因此调节机体呼吸运动的
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B、正常情况下血浆的 pH
为 7.35~7.45,呈弱碱性,B错误;C、人体呼吸作用产生 CO2的只能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错误;D、如果 CO2分压过低时,可出现呼吸暂停。过高的动脉血 CO2
分压,引起头昏、头痛、呼吸困难,甚至昏迷,D正确。
17.AD
【命题意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向地性与茎
背地性的原因分析。
【解析】(1)①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存在两个促进作用
相同的生长素浓度,因此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不一定相同,
A项错误,B项正确;根对生长素敏感,先达到最适,C项正确;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生长素对根的近地侧表现为抑制作用,对根的远地侧和茎的近地侧及远地侧都表现为促进作
用,但促进程度不同,茎的近地侧促进程度大于远地侧,C表示茎的远地侧,D表示茎的近
地侧,D项错误。
18.BD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构建模型、分析模型的能力。
【解析】若 A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作用于胰岛 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也可
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即细胞 B可以是胰岛 B细胞或肝脏细胞,A正确;B、由
于 C(胰岛素)由 B(胰岛 B细胞)分泌,而 B受 A(神经递质)调节,所以 B分泌 C过
程的调节方式应为神经调节,B错误;C、如果 C为肾上腺素,则 B为肾上腺髓质细胞,其
分泌活动受神经调节,此时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C正确;D、若 A为细胞因
子,则细胞 B可能是 B细胞或细胞毒性 T细胞等,B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迅速增殖分化
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才可分泌大量的抗体,D错误,故选 BD。
19.【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分,共 10分)
(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有 无
(3)被多巴胺转运载体回收至突触小体
(4)多巴胺转运载体 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高(2分)
减少突触后膜受体数目(2分)
(5)b
【命题意图】考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处的传递原理,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不能正常进行时机体出现的变化,要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解析】
(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患者失足从高处坠落,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是因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导致脊髓
中的低级中枢与大脑中的高级中枢之间失去联系,高级中枢无法控制低级中枢,低级中
枢也无法将兴奋传递到高级中枢,使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无法产生感觉。膝跳反射中
枢是位于脊髓胸腰段之下的低级中枢,没有受到损伤,故推测该患者有膝跳反射。
(3)由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多巴胺转运载体回收至突触小体。
5 8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YKEogggAAIAARhCEQX6CEOQkAEAACoGhAAIsAABABNABAA=}#}
(4)可卡因被吸食后,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高,给人
带来愉悦感。当突触间隙存在可卡因后,其与多巴胺的转运蛋白紧密结合,使得多巴胺
在突触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不断刺激突触后细胞而增加愉悦感。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暴
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环境下,会通过减少突触后膜受体数目来适应这种变化。神经递质
受体数目减少,突触变得不敏感,此时人就迫切地需要获得更多的可卡因来维持正常的
生理活动,即上瘾。
(5)烟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 Na+通道,导致 Na+内流,促进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b正确。
20.(每空 2分,共 10分)
(1)神经-体液调节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和胃窦
(3)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的胰蛋白酶将胰岛素水解
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再提取;使用胰蛋白酶抑制剂。
【命题意图】学生可通过图示对教材上沃泰默实验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体会到腺体直
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胰液的分泌受缩胆囊素、促胰液素和促胃液素的作用,还受迷走神
经传出纤维的支配,所以胰腺的分泌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2)食物的性状,气味以及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刺激,既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又可
以通过非条件反射,引起胰腺分泌,图中反射的效应器是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其支
配的胰腺和胃窦。
(3)在胰腺的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将胰腺提取物注射给胰腺损伤引发糖尿病的狗,收效甚
微,原因是将胰腺直接研磨胰腺外分泌部产生的胰蛋白酶与胰腺内分泌部产生的胰岛素
混合在一起,胰岛素被胰蛋白酶水解,若想从狗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素,可以将胰管结扎
从萎缩的胰腺中提取,也可以将利用胰蛋白酶抑制剂直接从胰腺中提取。
21.(除标注外,每空 2分,共 15分)
(1)胰岛 B细胞(1分) 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写全得 2分,写不全得 1
分,写错不得分)
(2)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酪氨酸激酶等磷酸化进而引起物质合成、组织细胞加速摄
取葡萄糖及生长基因表达
(3)吸能反应 可逆
(4)胰岛素受体异常不能识别胰岛素、酶的磷酸化异常
(5)实验思路:将同时切除胰腺和垂体的幼年小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记为 A、B、C、
D组。A组单独注射适量的胰岛素,b组单独注射适量的生长激素,c组同时注射胰岛
素和生长激素,D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将四组小鼠均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一段时间之后,测量小鼠的体长和体重(合理即可,2分)
预期试验结果:A、B、D组小鼠生长情况差异不大,C组小鼠的体长和体重明显高于
A组、B组和 D组。(2分)
【命题意图】考察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解析】
(1)胰岛素是由胰岛 B细胞分泌的,其分泌活动受到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等分
子的影响。
(2)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之后,引起酪氨酸酶磷酸化,进而引起 IRS等酶活
化,进而通过集联反应引起与细胞内代谢、生长有关的酶激活基因表达等,最终实现蛋
6 8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YKEogggAAIAARhCEQX6CEOQkAEAACoGhAAIsAABABNABAA=}#}
白质的合成,脂肪的合成,糖原的合成以及转运蛋白转运增多,从而有利于摄取葡萄糖。
(3)酶的磷酸化是由高能磷酸化合物水解磷酸集团转移到酶上面,所以说是吸能反应,磷
酸化使酶被活化,它会去磷酸化恢复失活状态,所以说酶的磷酸化是可逆的。
(4)胰岛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中,许多环节障碍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比如受体
异常、酶的磷酸化异常或表达缺陷等。
(5)在促进机体生长方面,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实验发现,同时切除胰腺及
垂体的动物生长停滞。如果单独给予胰岛素或生长激素,促进促生长作用不明显。但如
果这两种激素同时应用在动物生长明显加快。
22.(除标注外,每空 1分,共 14分)
(1)a过程和 b过程(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辅助性 T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③
(2)③ B细胞和记忆 B细胞(2分)
(3)第一次感染后,人体内产生的新冠病毒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2分)
(4)自身免疫病 对自身成分(乙酰胆碱受体)发生免疫反应(或产生了与乙酰胆
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使之被吞噬分解)(2分)
(5)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从而增加
了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含量,可以与抗体竞争结合乙酰胆碱受体,从而让肌肉恢复收
缩,缓解肌无力症状(2分)
【命题意图】考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及免疫失调据图分析:图 A中细胞①为辅助性 T
细胞、细胞②为 B细胞、细胞③为浆细胞、细胞④为细胞毒性 T细胞、细胞⑤为抗原呈递细
胞、物质乙为抗体、a过程为体液免疫、b过程为细胞免疫。
【解析】
(1)新冠病毒侵入人体需寄生在活细胞中,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图 A中的 a
体液免疫过程和 b细胞免疫过程对抗该病毒,其中细胞①为辅助性 T细胞,可分泌细
胞因子;细胞②是 B细胞,被激活的两个信号第一个是病原体和 B细胞接触,第二个
辅助性 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细胞结合;不能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是
③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的类型由 B细胞决定。
(2)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 A
中浆细胞③产生,该细胞是由 B细胞和记忆 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第一次感染后,人体内的新冠病毒抗体或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
时间有限,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后,仍可能会患病。
(4)题干信息: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类似突触)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
病,由于免疫失调,患者体内产生了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进而影响肌肉
收缩,导致出现肌无力等症状;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己”和“非己”的能力。但在某些情
况下,患者的抗体和 T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的组织,这便是自身免疫病;根据题图可知,
机体对自身成分(乙酰胆碱受体)发生免疫反应(或产生了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
的抗体,使之被吞噬分解),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5)重症肌无力是患者体内产生了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进而影响肌肉收缩,
导致出现肌无力等症状,我们可以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酶的活性,
导致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延长乙酰胆碱作用时间,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来进行
治疗。故在临床上,重症肌无力可以通过注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抑制剂进
行治疗。
23.(每空 1分,共 10分)
(1)赤霉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
7 8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YKEogggAAIAARhCEQX6CEOQkAEAACoGhAAIsAABABNABAA=}#}
(2)作用部位 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3)2,4-D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 不能
(4)脱落酸 水分
(5)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命题意图】考查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
(1)据题图激素①有促进生长和果实发育的作用,故应为生长素;②有抑制生长、促进种
子休眠的作用,应为脱落酸;③有促进生长、抑制种子休眠的作用,应为赤霉素,故
①②③的名称依次是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如 2,4-D这样,由人工合成并对植物
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
效果稳定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上有广泛应用。
(2)①为生长素,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其作用特点是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
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3)2,4-D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油菜是种子作物,种子要经过受精作用才能形成,连续
阴雨天气受精作用不能发生,即使用生长素类似物也不能提高产量。
(4)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高温条件下,脱落酸的分解会解除对种子萌发的
抑制作用,且大雨为种子萌发提供了必需的水分。
(5)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例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例较低时有利于分化
形成雄花。这一事实说明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8 8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YKEogggAAIAARhCEQX6CEOQkAEAACoGhAAIsAABA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