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有机化学的发展及研究思路 单元检测题 (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 有机化学的发展及研究思路 单元检测题 (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2 10:0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 有机化学的发展及研究思路 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获灰(草木灰),等分,煎令如膏……,并可与去黑子”。对于能除去黑痣的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 B.有强腐蚀性
C.只有溶于水才能电离 D.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氯化碳、酒精均可用于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B.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NaF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过量氨水,产生白色沉淀
C.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时,用胶头滴管取待测样品在距滤纸条末端2cm处重复点样,使斑点直径小于0.5cm
D.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钾等强氧化剂不能研磨,否则将引起爆炸
3.在碘水中加入适量CCl4振荡,静置后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A.不分层,溶液呈紫色 B.不分层, 溶液呈棕色
C.分层,上层为紫色 D.分层,下层为紫色
4.将下列物质与溴水混合,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且上层几乎为无色的是(  )
A.酒精 B.苯 C.己烷 D.四氯化碳
5.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下列研究成果与科学家对应关系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屠呦呦首先从青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成分并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
B.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C.道尔顿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D.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6.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适量溴水和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现象是(  )
A.上层为紫色液体,下层为无色液体
B.上层为无色液体,下层为紫色液体
C.均为紫色液体
D.上层为橙色液体,下层为无色液体
7.向含有FeBr2、FeI2的溶液中缓缓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后,再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 为血红色,若只从反应顺序角度考虑反应情况,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入氯气后的溶液中一定不存在I-
B.通入氯气之后原溶液中的Fe2+全部被氧化
C.原溶液中的Br-可能被氧化
D.若取少量所得溶液,再加入CCl4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分液,下层溶液可能呈紫红色
8.下列化合物的谱图中吸收峰的数目不正确的是(  )
A.(2组) B.(5组)
C.(3组) D.(4组)
9.某有机物A质谱图、核磁共振氢谱图如下,则A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A.HCOOH B.CH3CHO
C.CH3CH2OH D.CH3CH2CH2COOH
10.下列有关实验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向硫酸四氨合铜溶液中加入适量95%的乙醇会析出深蓝色晶体
B.向碘的溶液中加入KI溶液并振荡,下层溶液颜色加深
C.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足量乙烯,溶液褪色并分为两层
D.向蔗糖与稀硫酸加热所得的混合液中加入银氨溶液,能观察到银镜
11.铅霜(醋酸铅)因有甜味又称为铅糖,易溶于水,可入药,内服过量易发生铅中毒。《本草纲目》中记载铅霜的制备过程是:“以铅打成线,穿成串,瓦盆盛生醋,以串横盆中离醋三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阴处,候生霜刷下,仍合住。”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制备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制备过程利用了醋酸的挥发性
C.铅霜可广泛用作食品甜味剂
D.“铅打成线”可加快铅霜的生成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有7个吸收峰
B.红外光谱图只能确定有机物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
C.质谱法不能用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D.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法都可用于分析有机物结构
13.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波尔理论模型 ②“葡萄干布丁”模型 ③量子力学模型 ④道尔顿实心球体模型 ⑤卢瑟福核式模型
A.④②⑤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④②③①⑤ D.④⑤②①③
14.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有机物X的分子结构进行测定,相关结果如下:
且有机物X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上有2组吸收峰,峰面积之比是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a可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
B.X的分子式为
C.X结构中含有醚键
D.X的结构简式为:
15.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有机物的1H核磁共振谱中特征峰的数目就是氢原子数
B.用酸性KMnO4溶液直接检验乙醇与浓硫酸反应是否得到乙烯
C.用燃烧的方法可鉴别甲烷与乙炔
D.将苯逐滴滴入浓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并用沸水浴加热制取硝基苯
16.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四氯化碳中小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的下口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上口倒出
二、综合题
17.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过滤 B.蒸馏 C.结晶 D.分液 E.萃取
(1)   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提取溴单质。
(2)   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
(3)   分离花生油和水的混合液。
(4)   用乙醚提取青蒿中的青蒿素。
18.镍是制取各种高强度合金、耐热材料的重要金属之一。以粗氧化镍(主要含NiO、CoO、Fe2O3等)为原料制备纯镍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C(s)+O2(g)=CO2(g) △H1=+393.5kJ·mol-1
CO(g)+)+ O2(g)=CO2(g) △H2=-283.0kJ·mol-1
反应a的化学方程式为   ,既有利于提高反应a的速率,又有利于提高原料CO2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是   。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碱洗过程发生的反应   。
(3)镍的羰化反应为:Ni(s)+4CO(g) Ni(CO)4(g) △H。
①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粗镍和CO加入到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3s后测得Ni(CO)4的物质的量为0.6mol,则0~3s内平均反应速率v(CO)=   mol·L-1·s-1。
②镍的羰化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当温度升高时,K减小,则该反应的△H   0(填“>”或“<”或“=”)
(4)羰化后的产物为Fe(CO)5、Co2(CO)8、Ni(CO)4,有关性质如下:
蒸馏提取Ni(CO)4应选择的适宜温度范围是   。
(5)采用230℃分解Ni(CO)4(g)制取金属镍,所获金属镍中常常含有碳,原因是   (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19.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碘元素。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从海带中提取碘并计算海带中的碘元素含量,进行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⑥是用反萃取法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提取碘。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步骤①之前,他们称取m g干海带,甲同学提出将海带先剪碎,然后用水浸泡、洗净、晾干放入   中灼烧至海带完全成灰烬。乙同学认为甲的操作不合理,其理由是   。
(2)海带提碘的一系列操作中需要过滤的步骤是   。
(3)步骤④中,甲同学向溶液A中先滴加几滴淀粉溶液,发现未明显变化,再加入氯水后溶液颜色变蓝,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乙同学认为使用稀硫酸和 溶液能更有利于提取碘,其理由   。
(4)步骤⑤中用分液漏斗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其操作顺序是   (填写字母)。
a. b.
c. d.
请设计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还含有单质碘:   。
(5)将得到的单质碘,干燥、称量,其质量为n g:则海带中碘元素的含量为   。
20.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B.升华C.结晶D.分液E.蒸馏F.层析G.过滤
(1)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
(2)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   。
(3)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
(4)分离CCl4(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   。
21.FeCl3是一种用途比较广泛的盐。
(1)印刷电路板是由高分子材料和铜箔复合而成,刻制印刷电路时,要用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FeCl3在天然水中可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其沉降水中悬浮物的速度高于铝盐,是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的高效絮凝剂.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是   (填字母序号)。
A.将饱和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即可
B.在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C.将饱和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
D.将饱和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
证明此胶体已经制成的最简单方法为   。
(3)FeCl3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化学方程式如下:□FeCl3+□KI=□FeCl2+□I2+□KCl,配平上述反应方程式,并在上式上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向(3)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Cl4溶液,振荡、静置后会发现   层(填“上”或“下”)液体的颜色为   色,再将混合液倒入   (填仪器名称)中,将两层液体分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除去黑痣的物质为氢氧化钾,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钾是强碱,有强腐蚀性,所以能将黑痣除去,故B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钾是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除去黑痣的物质为氢氧化钾,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氢氧化钾和碳酸钙,氢氧化钾为强碱,具有腐蚀性。
2.【答案】D
【解析】【解答】A.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萃取出碘水中的碘单质,A不符合题意;
B. 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NaF溶液,无明显现象,但生产了AlF ,再加入过量氨水,没有白色沉淀产生,B不符合题意;
C. 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时,用毛细管取待测样品在距滤纸条末端2cm处重复点样,使斑点直径小于0.5cm,C不符合题意;
D.研磨过程增大固体表面积、产生热量、会引发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钾等强氧化剂发生分解等反应产生氧气等物质,易引起爆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酒精可与水互溶,不可做萃取剂;
B、根据过程中发生的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纸层分析法的操作分析;
D、强氧化性物质研磨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炸;
3.【答案】D
【解析】【解答】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密度比水大,碘在四氯化碳密度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四氯化碳能够萃取碘水中的碘,所以在碘水中加入适量CCl4振荡,静置后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分层,下层为溶解了碘的四氯化碳层,溶液呈紫红色,上层为水层,呈无色,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萃取实验的相关知识。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根据具体的实验分析有机层的现象、位置等。
4.【答案】D
【解析】【解答】A.乙醇和水能互溶,不分层,故A不符合题意;
B.苯属于烃,与水互不相溶,密度比水小,溴更易溶于苯,混合液分2层,上层为橙色,故B不符合题意;
C.己烷属于烃,与水互不相溶,密度比水小,溴更易溶于己烷,上层是橙色,故C不符合题意;
D.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密度比水大,下层是橙色,上层是无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归纳常见有机溶剂的溶解性和密度。
5.【答案】C
【解析】【解答】A.2015 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抗疟药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A不符合题意;
B.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当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最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实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故B不符合题意;
C.1803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69 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故C符合题意;
D. 1777 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
B.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C.元素周期律是门捷列夫发现的;
D. 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适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振荡,发生Br2+2KI═2KBr+I2,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则加CCl4,生成的碘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溶液分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有色层在下层,下层为紫红色,上层无色,
故选B.
【分析】溴水加入KI溶液中振荡,发生Br2+2KI═2KBr+I2,加CCl4,溶液分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有色层在下层,以此来解答.
7.【答案】B
【解析】【解答】A.还原性:I->Fe2+>Br-,向含有FeBr2、FeI2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Fe2+部分或全部被氧化,I-一定全部被氧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Fe2+部分或全部被氧化,故B符合题意;
C.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Fe2+部分或全部被氧化,出现铁离子,原溶液中的Br-可能被氧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如Br-被氧化生成Br2,则加入CCl4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分液,下层溶液可能呈紫红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氯气具有氧化性,FeI2、FeBr2具有还原性,且I->Fe2+>Br-,反应后所得溶液能使KSCN溶液变红,说明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Fe3+,即I-全部被氧化,Fe2+部分或全部被氧化。
A.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没有I-。
B.Fe2+部分或全部被氧化。
C.Br-可能被氧化。
D.CCl4溶液下层溶液出现紫红色,说明有Br2,即Br-有被氧化。
8.【答案】A
【解析】【解答】A. 轴对称,有3种类型的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有3组峰,A符合题意;
B. 有5种类型的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峰,B不符合题意;
C. ( 有3种类型的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有3组峰,C不符合题意;
D. 有4种类型的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有几种类型的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有几组峰。
9.【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质谱图可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选项中只有HCOOH和CH3CH2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而HCOOH只有两种等效氢,CH3CH2OH有三种等效氢,且三种氢原子的数值比为3:2:1,符合核磁共振氢谱图,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根氢谱找到含有氢原子的种类以及大致的个数比。根据质荷比找出相对分子质量
10.【答案】A
【解析】【解答】A.乙醇会降低硫酸四氨合铜的溶解度,因此向硫酸四氨合铜溶液中加入适量95%的乙醇会析出深蓝色晶体,A选项是正确的;
B.该体系中没有物质氧化碘离子得到碘单质,下层溶液颜色不会加深,B选项是错误的;
C.酸性高锰酸钾和乙烯会发生反应,不会出现溶液分层的现象,C选项是错误的;
D.蔗糖水解后并没有加碱,所以无法观察到银镜现象,D选项是错误的。
【分析】A.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所以可以降低四氨合铜的溶解度,析出晶体;
B.碘单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但是并无物质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
C.乙烯具有还原性,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蔗糖本身就具有醛基,但是检验醛基需要在碱性环境下进行。
11.【答案】C
【解析】【解答】A.由铅制备醋酸铅,铅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该制备过程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制备过程中,铅线“离醋三寸”,铅和醋酸发生反应,体现了醋酸的挥发性,B不符合题意;
C.铅霜可入药,内服过量易发生铅中毒,不能用作食品甜味剂,C符合题意;
D.“铅打成线”,可以增加铅和醋酸分子的接触面积,加快铅霜的生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B.依据“离醋三寸”判断;
C.铅是重金属,易发生铅中毒;
D.依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12.【答案】D
【解析】【解答】A. 此物质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有3个吸收峰,故A不符合题意;
B. 红外光谱只能确定官能团的种类,不能确定其数目,故B不符合题意;
C. 质谱图中,用最大质荷比可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
D. 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都可用于分析有机物结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找出结构式中的氢原子的种类
B.红外光谱主要看官能团的种类
C.质谱法图示中的最大的数值是相对分子质量
D.共振氢谱主要是测定氢原子种类以及氢原子的个数,红外光谱主要是测定的是官能团种类,质谱法是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13.【答案】A
【解析】【解答】①波尔理论模型即电子分层排布模型由玻尔1913年提出;
②“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逊1903年提出;
③量子力学模型于1926年提出;
④道尔顿实心球体模型于1803年提出;
⑤卢瑟福核式模型由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
所以顺序为④②⑤①③,
故答案为:A。
【分析】考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4.【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4,A项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X的结构简式为,则X的分子式为,B项不符合题意;
C.X的结构简式为,含有酯基,不含醚键,C项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X的结构简式为:,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利用质谱图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B.利用质谱图和红外光谱确定结构简式;
C.由B项的结构简式确定官能团;
D.由B项的结构简式判断。
15.【答案】C
【解析】【解答】A.有机物的1H核磁共振谱中特征峰的数目就是氢原子种类数,而不是氢原子数,不符合题意;
B.乙醇与浓硫酸反应除生成乙烯外还可能生成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二氧化硫气体,不符合题意;
C.甲烷与乙炔燃烧时的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D.苯的硝化需要浓硫酸不是稀硫酸,不能成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核磁共振谱中特征峰的数目就是氢原子种类数;
B.乙醇、乙烯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C.甲烷与乙炔燃烧时的现象不同;
D.苯的硝化需要浓硫酸不是稀硫酸。
16.【答案】D
【解析】【解答】A、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导致四氯化碳和水能分层,分液漏斗能控制溶液的流量,所以萃取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A不符合题意;
B、碘和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的溶剂,所以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B不符合题意;
C、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碘溶于四氯化碳后溶液呈紫色,C不符合题意;
D、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所以四氯化碳和水混合后会分层,且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因此四氯化碳在下层,水在上层,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萃取操作的相关知识,根据萃取所用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原理是根据溶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进行提纯分离物质。
17.【答案】(1)B
(2)C
(3)D
(4)E
【解析】【解答】(1)溴与四氯化碳互溶,但沸点不同,可蒸馏分离,故答案为:B;
(2)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降温结晶可以获取纯净的硝酸钾,故答案为:C;
(3)花生油和水不互溶,会分层,可分液分离,故答案为:D;
(4)青蒿素更易溶于乙醚,乙醚可萃取青蒿素,为萃取法分离,故答案为:E。
【分析】A、过滤用于分离固液混合物;B、蒸馏是用于分离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体;C、结晶是从溶液中获得可溶性溶质的操作;D、分液是用于分离不互溶的两种液体;E、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操作。
18.【答案】(1)CO2+C 2CO;升高温度
(2)2OH-+CO2=CO32-+H2O
(3)0.8;;<
(4)43.2℃~52℃
(5)温度升高,化学平衡Ni(CO)4(g) Ni(s)+4CO(g)正向移动,CO浓度增大。CO则因为反应2CO(g) CO2(g)+C(s)平衡右移,产生碳
【解析】【解答】(1)由流程图可知,反应a为二氧化碳和碳在900℃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为CO2+C 2CO;
已知:①C(s)+O2(g)=CO2(g) △H1=+393.5kJ·mol-1
②CO(g)+)+ O2(g)=CO2(g) △H2=-283.0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 2得:CO2+C 2CO △H=(+393.5kJ·mol-1)-(-283.0kJ·mol-1) 2=+959.5 kJ·mol-1,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既有利于提高反应a的速率,又有利于提高原料CO2平衡转化率;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O2+C 2CO;升高温度;(2) 由流程图可知,碱洗过程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OH-+CO2=CO32-+H2O;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OH-+CO2=CO32-+H2O; (3)①由反应式Ni(s)+4CO(g) Ni(CO)4(g)可知, 3s后测得Ni(CO)4的物质的量为0.6mol,则消耗的CO 的物质的量为0.6mol 4=2.4mol,
则0~3s内平均反应速率v(CO)= =0.8 mol·L-1·s-1;
②根据反应式Ni(s)+4CO(g) Ni(CO)4(g),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当温度升高时,K减小,说明升温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的△H<0,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0.8; ;<;(4)蒸馏时根据三种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从表中数据可知Ni(CO)4的沸点为43.2℃,Co2(CO)8的沸点为52℃,Fe(CO)5的沸点为106℃,所以提取Ni(CO)4应选择的适宜温度范围是43.2℃~5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43.2℃~52℃;(5) 分解Ni(CO)4(g)制取金属镍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平衡Ni(CO)4(g) Ni(s)+4CO(g)正向移动,CO浓度增大。CO浓度增大又使2CO(g) CO2(g)+C(s)平衡右移,产生碳,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温度升高,化学平衡Ni(CO)4(g) Ni(s)+4CO(g)正向移动,CO浓度增大。CO则因为反应2CO(g) CO2(g)+C(s)平衡右移,产生碳。
【分析】(1)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写出二氧化碳和碳单质的反应方程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可以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2)离子方程式,即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是指可溶性物质可拆的反应。多种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归纳起来就是: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
(3)①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等于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②化学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也不考虑反应物起始浓度大小,最后都达到平衡,这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与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个常数;
(4)蒸馏指的是根据互溶液体之间沸点不同的原理将它们分离开来的操作;
(5)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改变反应中的某一因素,反应会向减弱这一因素的方向进行。
19.【答案】(1)甘埚;水浸泡、洗净时,碘化物会溶解在水中,使得碘元素的含量减少
(2)③⑥
(3)Cl2+2I-=2Cl-+I2;在酸性条件下,H2O2能氧化I-为单质碘,且萃取时它们溶于水中,易与I2分离
(4)acbd;取萃取分液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含有碘单质。
(5)
【解析】【解答】(1)灼烧操作应在坩埚中进行;水浸泡、洗净时,碘化物会溶解在水中,使得碘元素的含量减少,所以甲的操作不合理;
(2)步骤③需要将含有I-的溶液和残渣分离,需要过滤,反萃取过程中会得到碘的悬浊液,需过滤得到碘单质,故答案为③⑥;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溶液中含有I-,加入氯水后将I-氧化为碘单质,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在酸性条件下,H2O2能氧化I-为单质碘,且萃取时它们溶于水中,易与I2分离,而使用氯水是,Cl2也会被萃取;
(4)萃取分液时,先将混合物置于分液漏斗中,然后将分液漏斗下口朝上震荡,充分萃取,之后静置分层,然后先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所以顺序为acbd;
碘单质遇淀粉变蓝,所以检验碘单质可以:取萃取分液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含有碘单质;
(5)海带质量为m g,得到n g碘单质,即海带中含有n g碘单质,所以海带中碘元素的含量为 。
【分析】海带经灼烧除去有机杂质后得到海带灰,加入浸泡溶解,过滤得到含有I-的溶液A,加入氧化剂将I-氧化为碘单质,得到含碘溶液B,加入四氯化碳萃取分液得到含碘溶液C,经反萃取得到碘单质。
20.【答案】(1)G
(2)C
(3)D
(4)E
【解析】【解答】(1)沙子不溶于水,可过滤的方法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故答案为:G;(2)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可用结晶和重结晶的方法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故答案为:C;(3)汽油和水互不相溶,分层,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故答案为:D;(4) CCl4(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CCl4和甲苯的混合物,故答案为:E。
【分析】
(1)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
(2)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同;
(3)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分离;
(4)分离互溶的液体采用蒸馏方法分离。
21.【答案】(1)2Fe3++Cu=2Fe2++Cu2+
(2)C;丁达尔效应
(3)
(4)下;紫(或紫红);分液漏斗
【解析】【解答】(1)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腐蚀铜板,生成CuCl2和FeCl2,该离子反应为2Fe3++Cu=2Fe2++Cu2+,故答案为:2Fe3++Cu=2Fe2++Cu2+;(2)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为将饱和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则应选C,且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利用此性质来证明此胶体已经制成,故答案为:C;丁达尔效应;(3)方程式中,Fe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2价,I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配平得:2FeCl3+2KI=2FeCl2+I2+2KCl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可以表示为 ,故答案为: ;(4)向(3)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Cl4溶液,发生萃取,有机层在下层,颜色为紫色(或紫红色),然后利用分液漏斗分离,故答案为:下;紫(或紫红);分液漏斗。
【分析】(1)铁离子和铜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离子;
(2)区别溶液、胶体和浊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光源对其进行照射,具有丁达尔效应的就是胶体;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和还原剂失电子的数目是相等的;
(4)由于碘单质在CCl4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将CCl4溶液加入到碘水中震荡,碘单质就会溶解到CCl4溶液中去,该现象叫做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