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在线社会悄然而至(一)
教学内容:教材P1-5、P8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在实例中感受信息的获取、传递等过程。
3.了解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感受在线行为已经深入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4.能够根据身边实例,选择合适的在线工具,帮助我们学习与生活。
教学重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感受在线行为已经深入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身边实例,选择合适的在线工具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电子教材
教学时间:
情境导入 师:暑期刚刚过去,相信不少同学都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哪些城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否用两三句描述下它的特点。 生:围绕印象深刻的城市进行简单交流。 师:陈老师也去到过一些城市,你们能根据谜语猜一猜都是哪个城市: 银河渡口(天津。解析:银河在天上,所以联想到“天”字,古代渡口叫“津”) 久雨初晴(贵阳。谜面意为很久没有太阳,所以放晴很珍贵) 四季花开(长春) 一路平安(旅顺) 双喜临门(其中双是重,两次的意思;喜临门指的是要庆祝,也就是庆;双喜临门就是要庆祝两次,所以就是重庆)。 生:回答。有的学生会说不知道。 信息与传递 1.信息 师问:对于未知的问题,大家通常会怎样解决? 生:有的学生说问老师或父母,有的说可以通过在线搜索。 师: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或者借助线索进行网络查询,找出答案,并且思考谜面与谜底的关联。 展示:请成功找到答案的学生演示搜索、查找的过程。教师适时强调搜索引擎网站和关键词的使用。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步入在线社会,网络帮助我们更方便地进行信息获取、传递。而我们刚刚所说的谜底、旅游经历、城市特征都是信息。 师:阅读下面这个小百科,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中国制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56年,中国第一台小型计算机“八一”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又称103机)设计完成。该计算机仅主机部分的几个大型机柜就占地40平方米,机体内有近4000个半导体销二极管和800个电子管。1958年8月1日,“103机”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这标志着由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合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103机”采用磁芯和磁鼓存储器,内存仅有14kb,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 生:讨论交流 师:刚刚我们说了很多信息,谁能给“信息”这个词下个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把信息定义为“音信、消息”。包括由语言、文字、符号、数字、指令、代码、声音、图像、动画等等各种各样载体所表示出来的事物的特征、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都是信息。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信息的传递 师:获取信息后,我们可以将它传递给更多的人。他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生:网络、口耳相传 师:科技的发展让信息的传递有了更多的方式,但并不意味原始的方式就此淘汰了。我们看视屏了解下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那些变化。 (播放视屏) 信息技术 师:在信息的获取、传递等过程中涉及到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技术你有了解过吗? 关键词: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 生:交流讨论 师:你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者观看桌面上得4个视频去搜集相关信息吗? 生:网络搜索或者观看视频了解 师:信息网络把人与人、人与物联系了起来。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等一系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在线社会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在生活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分辨真假信息。 作业设计: 能够表述出信息的定义与信息传递的方式 了解目前应用广泛的信息技术 板书设计: 信息 定义 传递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