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二生物(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77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97分。3分卷面分,满分100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学法)
内容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种群及其动态 概念辨析 实验 关键环节
分数 53 44 10 16 10
第Ⅰ卷 基础题(共77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单侧光造成胚芽鞘尖端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影响”分布不均匀
D.温特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概念辨析)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种群都具有如图的所有种群数量特征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一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
测定项目 NAA浓度(×10-4mol/L)
0 10 20 30 40
主根平均长度(cm) 12.1 14.3 12.8 10.5 8.6
侧根平均数目(个) 6.6 8.7 10.5 7.8 5.2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3.(关键环节)与研究生长素类调节剂对黄瓜生根的影响,用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NAA)处理黄瓜幼苗,两周后测定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较低浓度的NAA处理插条时,将插条基部在溶液中沾蘸5s
B.正式实验前可通过预实验减少与浓度相关的误差
C.由表可确定促进主根生长的NAA最适浓度为1×10-3mol/L
D.NAA对主根和侧根的生长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4.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当酵母菌总数为a(K值)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关于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及种群数量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显微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B.若血细胞计数板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可稀释后再计数
C.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为2a
D.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L,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小于a
5.图1是某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是某岛上甲、乙两个不同物种连续四年的λ值(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乙生物相对应
B.若图1为某农业害虫的增长速率曲线,为有效防治此害虫,应在种群增长速率为t2时进行消杀
C.图2中甲种群的增长率一直不变
D.图2中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在4年内有两次相等
6.某同学做过如下的实验:①②③④⑤⑥为六个空白琼脂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实验结论等相关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⑤⑥不含生长素
B.该实验可证明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现象,并且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无关
C.若将①和②分别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则放置①的胚芽鞘弯曲角度更大
D.若将①和②分别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二者弯曲角度不同可以证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发生了横向运输
7.“稻花十里飘香,也忘不了,忘不了那人那田。”出自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歌曲《美丽的田野》。袁隆平院士为全世界人民吃饱饭做出了巨大贡献。稻田中存在害虫会让水稻减产,为了解虫害情况以及有效控制害虫,研究人员先后两次(间隔一周)对某害虫种群展开调查,调查得到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1次调查结果说明该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第2次调查结果说明该害虫种群的雄性比例升高
C.水稻等食物是影响该害虫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雄虫,可降低该害虫种群出生率
8.(概念辨析)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 )
①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②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分别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③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不相同④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⑤不同种类植物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相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反⑥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⑦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葡萄果实的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
A.只有一项叙述正确 B.只有两项叙述正确
C.只有三项叙述正确 D.不只三项叙述正确
9.当根横放时,受重力影响根细胞中淀粉体会下沉到细胞底部,并诱发内质网顺浓度梯度释放Ca2+到细胞质基质,最终将重力信号转化为生长素运输信号,从而引起根的向地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低时,根横放时其向地性程度减弱
B.植物的茎中也存在感受重力的细胞或物质,可将重力信号转化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信号
C.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D.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可以进一步促进生长素的作用
10.图1为探究不同实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图2 表示某种植物的茎生长3cm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要探究植物的弯曲生长是否与单侧光有关,最好选用图1中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B.若将图1中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植物茎的生长情况是向光弯曲生长
C.若用图2中d点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该植物的根,则根的生长一定受到抑制
D.据图2分析,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b点代表背光侧,则向光侧可能为c
11.研究人员对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1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a分别为0°17.5°、35.5°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处理后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更大
B.由图1结果可知,水稻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
C.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仅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
D.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12.阿利效应指出某些生物群聚并且种群密度处于某个适宜的范围时,其种群数量能够得以增长,种群密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种群数量呈现负增长。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生物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
等而衰退、消亡
B.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
数量不断增加
C.养殖该动物应将种群密度保持在b,收益最大
D.自然状态下的人为提高雄性比例后,b点左移
13.植物生命活动除了直接受化学物质的调节之外,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玉米适应短日照条件,在从热带地区引种至温带地区时,可能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B.冬小麦的正常开花离不开春化作用,实验室夏季种植冬小麦时,可合理使用冷库,调节冬小麦的开花
C.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D.由于光敏色素的存在,光照可调节植物体内有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14.根据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构建如图所示模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段,蝗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鸭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最
可能为N2
C.鸭子种群数量在a→b→c的变化过程中,其增长率小
于0
D.从模型构建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15. 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生物种群数量进行了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反应甲、乙、丙三种生物种群一年后种群数量(Nt+1)和当年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甲曲线表示Nt+1/Nt=1.2,虚线表示Nt+1/Nt=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甲的数量增长曲线是“J”形,种群甲的Nt+1/Nt的大小与种
群密度无关
B.若种群乙是一种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P点,就容易走向灭绝
C.种群丙的数量低于S2点时,数量增长不受其种群密度的制约
D.种群乙的数量在S1时可能出现了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的情况
二、概念辨析判断对错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10分.
16.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 )
17.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国家级野生保护植物珙桐的种群密度
( )
18.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表现为根>茎>芽
( )
19.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
20.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7分)
21.(每空1分,共9分)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 ,预测此后一段时间, 地区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
(2)图2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决定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图2中的因素外,还有 。根据图2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该生物种群在图2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 。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 值。
(3)(实验设计)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繁殖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生态学家为解释此现象,提出如下假说: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为检验该假说的正确性,研究小组用狗(能将抛到草坪上的物体叼回来),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做了如表的模拟实验: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1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两个相同橡胶圈 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时间
2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两个相同橡胶棒
对照组 ?
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模拟的对象是 。对照组应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若 ,则假说成立。
22.(每空2分,共14分)2.4-D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甲图所示。
(1)与生长素相比,2.4-D具有 等优点。
(2)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去除顶芽处理,目的是 。
(3)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b两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在a浓度的2.4-D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 (填“能”或“不能”)生长。
(4)进一步探究2.4-D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乙图)时,可将甲图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 。b、c浓度在乙图的分布有 种可能性。
(5)若浓度b>c,某同学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参照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个实验中,你应该在
(浓度范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进行实验,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23.(每空2分,共14分)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的α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 。
(2)(关键环节)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 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3)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W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第Ⅱ卷 提高题(共20分)
24.(实验分析题)(每空2分,共20分)顶端优势现象是植物的一种生存机制,研究发现其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独脚金内酯等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为探究激素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除了是否去除茎尖外还有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决定侧芽生长情况不是生长素的绝对含量,而是 。
(2)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这类化学物质称为 。
(3)为进一步探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利用GR24和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切段,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
①对主茎处理时(非成熟组织),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A中,原因是 。第4组中用 对主茎进行处理。
②根据图3分析,GR24 (促进、抑制)侧枝的产生。与第4组的实验结果相比,第2组处理对侧枝生长的作用效果不显著,进一步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
(4)根据图3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与图2相同的切段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
组别 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在主茎切段上端施加NAA 在侧芽处施加一定量的 在固体培养基A中加入一定量的GR24 主茎下端的放射性强度
对照组 同上 同上 在固体培养基A中
若检测结果为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 对照组,则支持科研人员的假设。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二生物(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题纸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号
选择题:涂卡(不用做)
二、概念辨析:
16.( )
17.( )
18.( )
19.( )
20.(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3分)
21.(每空1分,共9分)
(1)
(2)
(3)
22.(每空2分,共14分)
(1)
(2)
(3)
(4)
(5)
23.(每空2分,共14分)
(1)
(2)
24.(每空2分,共14分)
(1)
(2)
(3) ①
②
(4)
25.卷面分:(3分)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二生物(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案
1-5 CBDCC 6-10 CDAAC 11-15 CACCC
16.× 消耗能量
17.× 一般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国家级野生保护植物珙桐的种群密度
18.× 根>芽>茎
19.√
20.× 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可能保持稳定或波动或下降,甚至消亡
21.(每空1分,共9分)
(1)衰退型 丙
(2)迁入率和迁出率 增大 J形 最大(K)
(3)雄性或雌性藏羚羊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分别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同的一个橡胶棒和橡胶圈 对照组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
22.(每空2分,共14分)
(1)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
(2)避免顶芽产生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a>b 能
(4)预实验 4/四
(5)c浓度之前(或小于c浓度”,或“0—c浓度”)
23.(每空2分,共14分)
(1)ef 变大 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2)抽样检测 1.2×1010 偏大 W/2
24.(每空2分,共20分)
(1)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涂抹的部位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或相对含量
(2)植物生长调节剂
(3)①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通过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 GR24+NAA
②抑制 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4)放射性标记的NAA 不加入一定量的GR24 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