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2 08:4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第2次月考
(高二地理科试卷)
考试范围:地理选择性必修1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1~2题。
1.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
C.人类干扰越小 D.大气越稀薄
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用大棚栽种葡萄,这样既有利于种植销售也能方便游客观光。为了促使葡萄植株早发根,多发根,农户在定植后多采用黑色地膜覆盖的方法。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 2 为城市郊区某葡萄园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葡萄大棚的顶棚覆盖的是无色透明膜,下列过程与棚内温度上升有关的是
A.④过程增强 B.②过程减弱 C.①过程减弱 D.③过程增强
4.葡萄园覆盖黑色地膜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土壤温度 B.增加水分蒸发 C.减少有机质 D.增加矿物质
辐射逆温是因地面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5~7题。
5.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6.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7.考虑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一天中,最不适合进行室外锻炼的是
A.清晨 B.中午 C.午后 D.傍晚
山谷风是由于山坡和同高度自由大气升温、降温的差异,在山坡和山谷之间形成的以一日为周期的热力环流。某团队在喀尔巴阡山脉(如图)研究山谷风环流,发现不同坡向山谷风的强度差异较大,接近山顶处的山谷风环流较弱。据此完成8~10题。
8.与北坡相比,南坡
A.山风差异较小,谷风更弱 B.山风差异较小,谷风更强
C.谷风差异较小,山风更强 D.谷风差异较小,山风更弱
9.接近山顶处的山谷风环流较弱,主要是因为山顶
A.地表植被稀疏 B.阴雨天气较多 C.山体表面积小 D.大气密度较大
10.最可能导致该区域山谷风明显增强的人类活动是
A.推行合村并居 B.修筑小型水库 C.游客户外探险 D.大力毁林开荒
下图为某气候类型分布范围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气候类型对应的典型植被为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热带稀树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2.图示南美洲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
A.副热带高气压与东南信风的交替控制 B.西北季风与副热带高气压的交替控制
C.副热带高气压与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南信风的交替控制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南部,一年中三亚市内会出现两次“立杆无影”的现象,已知三亚市某地该现象第一次出现在6月1日。下列左图示意海南岛区位,右图示意三亚市全年气温变化。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地再次出现“立杆无影”现象的时间可能为
A.6月13日 B.7月13日
C.8月13日 D.9月13日
14.三亚市冬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保温差异 B.地表性质差异
C.日照时间差异 D.洋流性质差异
图为某校学生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15-16题。
15.图中( )
A.①处容易发现油气资源 B.②处岩层形成早于④处
C.③处岩石由岩浆冷凝形成 D.④处岩层由外力侵蚀形成
16.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堆积 B.岩浆活动—岩层断裂—岩层弯曲
C.岩层断裂—岩层弯曲—岩浆活动 D.岩层断裂—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下图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17-18题。
17.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原因,没有( )
A.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 B.该山以西细粒碎屑物质丰富
C.河流径流量较大,搬运能力强 D.山脉阻挡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18.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及原因( )
A.上升;下游流量增加,下渗增加 B.上升;下游流速减慢,下渗增加
C.下降;下游流量减少,下渗减少 D.下降;下游河道变窄,下渗减少
某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喇叭形向西敞开,土壤有机碳总体较丰富。下图示意该河谷随海拔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19题。

19.该河谷可能位于( )
A.西藏 B.新疆 C.云南 D.福建
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当地雨林区每年特定时期常有浓雾,这里还有着植被垂直分布的“倒置”现象(下图),在某些河谷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由亚热带类型转为热带类型。据此完成下面20题。

20.材料中的特定时期及多雾的原因,正确的是( )
A.春季,季风转换时期,风力较小 B.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带来水汽
C.秋季,此时降水较多,温差较小 D.冬季,太阳高度较小,气温较低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下面甲图为某时刻地球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乙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1)甲图中,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2)甲图所示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乙图中的 点(填数字序号),靠近地球运动公转轨道的 附近。
(3)甲图中,此时北京时间是 ,若C点是12月22日,则北京日期是 ,与北京同一日期的经度跨度是 度,当日A点的夜长为 小时。
(4)甲图中,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
22.图为“甲、乙两国部分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请解释其成因。(6分)
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6分)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雾凇是空气中的雾滴遇到低温物体表面凝固而形成的现象。某年11月27日清晨,位于下面左图中丙地的某河流沿岸出现雾凇,整个河谷地带银装素裹,宛如仙境。下图为当日8时(北京时间)亚洲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及丙地雾凇景观图。

就气流状况而言,请分析控制甲地的天气系统其天气状况。(2分)
分析乙地附近锋面系统的移动方向及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4分)
试分析有利于丙地河谷中雾凇形成的条件。(8分)
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第2次月考
(高二地理科试卷)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1.由图b可知,此时长沙位于晨线西侧,处于夜半球,而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夜半球处于背对太阳状态,近地面无法接收到太阳辐射,因此近地面太阳辐射接近于零,CD错误;此时长沙位于晨线附近,随着海拔的升高,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逐渐增加,太阳辐射应呈现增加的趋势,B错误,A正确。故选A。
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太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反射。白昼期间气球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大气变稀薄,空气中的尘埃分子减少,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变弱,故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D正确;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与CO2量减少、空气温度降低、人类干扰减小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3.D 4.A
【解析】3.读图可知,①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葡萄大棚的顶棚覆盖的是无色透明膜,④过程不会增强,①过程不会减弱,AC 错误;大棚阻止热量与外界交流,使棚内温度升高,③过程增强、②过程增强,B错误,D正确。故选D。
4.覆盖地膜会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土壤水分改善.B错误;覆盖黑色地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损失,会使土壤温度升高,有利于促使葡萄植株早发根,多发根,A正确;覆盖地膜可以保护表土,减轻风、水等对土壤的侵蚀,不会改变土壤成分,不会使土壤有机质减少,或增加土壤矿物质,CD错误。故选A。
5.C 6.D 7.A
【分析】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辐射逆温是因地面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谷地,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谷地地区,夜间坡面比谷底降温快,冷空气沿坡面向谷底流动,形成山风,在谷底形成冷空气的堆积,把谷底白天积累的热空气抬到上升,从而形成了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加剧了辐射逆温。因此C正确,故选C。
6.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是日出之前,晴朗无风的天气状况。晴朗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地表冷却快,日出前地表温度达到一天中最低时,贴近近地面大气的温度低,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无风状况不利于大气流动,逆温现象不利于消散,D正确;大风使大气不稳定,不利于逆温的形成,A错误;正午时刻,地面温度高,近地面的大气温度高,不存在逆温现象,B错误;浓云密雾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温度高,不利于逆温现象的形成,C错误。故选D。
7.一天中,清晨地面温度最低,逆温现象最容易出现,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中污染物含量过高,最不适合进行室外锻炼。故选A。
【点睛】逆温现象的概念: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的现象,叫逆温现象。形成原因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
8.B 9.C 10.B
【解析】8.因该地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白天南坡是阳坡,所得的太阳辐射的光和热比较多,因此山坡和同高度自由大气升温的差异更大,谷风是指白天山谷两侧坡的暖空气向山顶流动的现象,因此南坡谷风更强;夜晚南坡和北坡差别较小,夜晚形成山风,因此山风差异较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山顶山体表面积小和同高度自由大气差异较小,引起的温差小,因此山谷风环流较弱,C正确;地表植被稀疏会加剧山谷风,A错误;山顶地区并不一定阴雨天气多,B错误;山顶地区大气密度较小,D错误。故选C。
10.山区村落一般位于山谷,推行合村并居会让山谷地区一定程度增温,白天谷风减弱,A错误;修筑小型水库,一般位于山间盆地(河谷),会让山谷升温、降温幅度减小,增强山谷风,B正确;游客户外探险对山谷风影响较小,C错误;大力毁林开荒对山谷和山坡地区都有影响,也无法确定开荒地点是位于山谷还是山坡,故D错误。故选B。
11.C 12.D
【解析】11.读图可知,图示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东部,以及巴西高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其对应的典型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C正确,ABD错。故选C。
1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图示南美洲该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南信风的交替控制,D正确,ABC错。故选D。
13.B 14.A
【解析】13.根据所学知识,三亚市地处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第一次直射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至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返回时,出现第二次直射。如果第一次直射出现在6月1日,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后经历相同时间间隔再次直射,大约在7月13日,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4.根据所学知识,三亚市夏季多阴雨天气,云层较厚,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温度较低,晚上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较强,日温差较小,冬季多晴天,则昼夜温差较大,A正确;三亚市地表性质在冬夏两季没有明显变化,排除B;日照时间能影响某一段气温的持续时间,但不是影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主要原因,排除C;三亚市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洋流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A。
15.C 16.A
【解析】15.①处为断层,油气易转移至其他储油气区域,该处不易发现油气资源,A错。②岩层位于④岩层上部,②处岩层形成晚于④处,B错。③处为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形成,C正确。④处岩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由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形成,D错。故选C。
16.图中岩浆沿地壳裂隙向外喷出的过程中,地球内部的裂隙边缘岩石受岩浆影响,形成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而发生变质,再结合图中砂岩覆盖岩浆岩表层可知,之后又发生了外力堆积作用,所以其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堆积,A正确,D错。图中岩浆活动将弯曲的岩层切穿,表明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弯曲,B错。图中弯曲的岩层发生断层,表明先有岩层弯曲,后有岩层断裂,C错。故选A。
17.C 18.A
【解析】17.读图可知,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多冲积平原,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与河流径流量较大,搬运能力强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是造成地下水水位上升;原因是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B
【解析】19.该河谷海拔较低的基带附近为荒漠,应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且海拔1000多米处已进入落叶林而没有常绿林存在,说明该河谷位于北方较为干旱的地区,B正确,CD错误,西藏河谷的海拔不可能为600左右,A错误。故B选项正确。
20.D
【解析】20.西双版纳的浓雾多发生在旱季,旱季降水少,多晴天,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低,水汽易凝结形成浓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处在旱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8分)
(1)(23°26 S,180°)
(2) ④ 近日点
(3) 8时 12月23日 180° 20
(4) 43°08
【详解】(1)读甲图可知,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图中0°经线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00时,12:00时经线是180°,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 S,180°)。
(2)据上题分析,甲图所示日期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位于乙图中的④点,靠近地球运动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3)据上题分析,甲图中0°经线为0:00时,此时北京时间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8:00时;日期分界线是0:00时经线和180°经线,若C点是12月22日,则北京位于0:00经线东侧,日期加一天,日期是12月23日,与北京同一日期的经度跨度是180°度,读图可知,当日A点的夜长为20小时,昼长为4小时。
(4)甲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B的正午太阳高度角=90°-(23°26 +23°26 )=43°08 。
22(18分)
(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6分)
(2)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6分)
(3)风向:西北风。成因:北半球的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左偏成西北风。(6分)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国为澳大利亚,图中为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由于位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同时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国为日本,为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地区降水多;夏季盛行东南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较多。
(3)根据所学知识,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整体南移,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为西北风,因此甲国此时吹西北风。
23.(14分)
(1) 反气旋 低温、晴朗(2分)
(2) 东南 天气状况:阴天、刮风、雨雪、降温。(4分)
(3)丙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位于河流沿岸,水汽充足;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利于水汽凝结。(8分)
【详解】(1)读图可知,就气流状况而言,甲地为高压中心,在反气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11月27日属于北半球深秋季节,其大气状况为低温、晴朗。
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呈逆时针,故乙地附近锋面系统将会向东南方向移动,该锋面为冷锋,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有阴天、刮风、雨雪、降温。
(3)读图可知,丙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位于河流沿岸,水汽充足,为雾凇形成提供充足的水分条件;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大气稳定,利于水汽凝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