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高中2025届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D B A A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B C 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2分)
(1)作物:麦、水稻。(2分)
表现: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改变。(2点4分)
(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2点4分)
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2点2分)
18.【答案】(12分)
(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初耕农具为主。(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2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12分)
(1)演变历程:畜力——蒸汽动力——电力、内燃机(汽油)驱动。(2分)
意义:提升了城市选址的可能性(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4分)
(2)表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任写2点得2分)
作用: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利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2分)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分)
20.【答案】(16分)
(1)表现:契约文书的运用范围广泛;契约的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有严格的格式和担保制度,具有法律效力。(每点1分,共2分)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国家对户籍、商业活动的管理政策调整;土地私有制发展,租佃关系的普遍化。(每点2分,共6分)
(2)特征:借鉴西方征信经验,设立专门征信机构;服务于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受时局和政府信用影响大;社会基础薄弱,实际作用有限。(每点2分,共8分)鹤壁市高中2025届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经济与社会生活》前8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推动( )
①人类趋向定居 ②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
B.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
C.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D.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3.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4.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由39.4%下降到29.2%;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到32.7%。结合时代特征,恩格尔系数变化表明( )
A.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 B.食品交流提升生活水准
C.食品储备技术持续提升 D.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6.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唐以后,在中国“官绅地主的重要特权之一就是赋役优免权”,“为逃避赋役,国家编户农纷纷投靠”。清代一户缙绅地主有田数万亩并不罕见。“所谓的土地市场……实际上则起着扩大、调节和巩固封建租佃经济的作用”。材料反映了( )
A.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中国社会发展 B.官绅地主加剧了土地兼并
C.土地兼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封建赋役负担比地主剥削沉重
7.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8.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9.曼彻斯特的棉织工厂里,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混杂机油的棉尘……为了开夜工,要用大量的蜡烛,但是几乎完全没有通风设备。因此,在工厂里经常能够闻到人身上发出的汗臭味,以及机油、棉尘,还有夜晚蜡烛发出的恶浊气味。这可用来说明( )
A.工业生产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 B.工业资产阶级缺乏人文关怀
C.受自然条件限制电力供应不足 D.不断开拓国内市场成为必然
10.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 )
A.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出现 B.有助于产业和生活方式变革
C.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D.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11.唐初,弃农从商是法律禁止的,唐太宗曾下诏:“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租佃关系的盛行 B.赋税制度的演变
C.法律制度的发展 D.皇权的日益衰微
12.清代,山西票庄在全国各大地方设分号经营,其股份分为“银股(出资)”和“身股(出力)”两种。其中“身股”方式为由老板“择齿近弱冠之年少略知写算者,使习为伙,历数载,察其可造,酌予身股。不给工资,唯岁给置备衣服之资。三年结账,按股份余利。营业愈盛,余利愈厚,身股亦因之以增”。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山西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B.适应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C.奠定了近代股份有限公司雏形 D.反映出童工悲惨的生活处境
13.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14.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15.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16.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6分)
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4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二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契约是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宋代契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如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等普遍存在。契约关系中都明确要求必须订立书面契约,“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在买卖中凡不依“官版契约”格式,被视为违法买卖,所定契约不具有法律效力。宋代把契约的建立和履行保证的第三人参与作为必要条件,在借贷契约中有中人、保人、见证人,而且要求担保人必须是有一定的担保能力。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官为理索,欠者逃亡,保人代偿”。宋代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客户,佃户、雇工、人力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了法律上的民事主体资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活动。
——摘编自杨卉青《宋代社会变革与契约法的发展述论》
材料二
民国初期,上海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问题愈益成为决定经济往来的关键。上海、交通、金城等华商银行纷纷借鉴仿照欧美国家银行的做法,设立信用调查机构。1932年6月,中国第一家独立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就是信用调查,“提倡社会信义,便利工商发展”。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政府甚至“视法律如弁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用难以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银行信用制度演进和有效运作的社会基础极为薄弱,携款潜逃、亏蚀公款等金融舞弊现象突出。据统计;仅1934年1月至1935年4月,全国发生金融舞弊案件达38件之多,金额达到140余万元。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时期社会诚信机制及其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契约关系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金融业诚信机制的发展特征。(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