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学会在错误中成长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毛主席曾说:“错误能帮助人头脑清醒。”(《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87页)而我们的教室正是出错的地方:教室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换言之,教室里的老师也可以出错,因为谁都不是完人。
对于“教室是出错的地方”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自己学习的心得,任选角度提炼观点。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文体要求:议论文;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
(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德国·普朗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罗伯特说过“不必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常常会犯许多错误,改正错误,总结教训,我们就慢慢走向成熟了.
请以“学会在错误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有议论文,写成记叙性的文章最高得12分。(2)要求至少提供两种类型的真实论据,并做出公要的分析,以支持论点。(3)论据的排列组织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道路上,总会出现不少的经意或不经意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天有阴晴,月有盈亏,人有祸福,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成长实际上就是一串沟沟坎坎、深深浅浅的脚印。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记述和思考一下成长中的这些错误,可以让下一步走得更扎实,可以让自己更聪明、更快乐、更幸福的。
请以“出错”为题目,写一篇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能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毛泽东关于“错误能帮助人头脑清醒”的论断引出,指出错误自有其价值。从而指出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学生可以出错,老师也可以出错。
“人非圣贤,孰能不过”,就是说人不是圣人,谁能不犯错呢?老师和学生也不是圣人,因此都可能出错。尤其是学生,正值人生成长的阶段,他们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犯这样会那样的错误,因此老师大可不必因为学生出错而大发雷霆,应该能够包容学生,允许其出错,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要学生一出错就一棍子打死,要允许孩子出错,也要敢于让孩子试错,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才会逐渐成长起来。
而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也不是圣人,因此也会出错。比如在知识的教授方面,或者是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也会出现错误。如果老师出错,首先应该自我反省,当然,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学生也应该接受老师的错误等。
当然,“允许出错”不等于什么样的错误都包容,这里的“出错”应该是指由于知识欠缺、认识局限等出现的客观性错误,而非人的主观故意。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错都可以包容,有些错误是不能包容的,比如有些错误比较严重,甚至违法犯罪肯定不能容忍。本次作文更多的是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正确对待错误,出错之后应该怎么做等。总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能犯错,涉及到的相关的人员应该对犯错人有一种“治病救人”的态度。既允许他们犯错,也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态度:我们要正确面对教室里面出的错。文章主体可以先从学生犯错的角度分析,老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犯错;再从老师犯错的角度分析,学校和学生等应该如何对待老师犯错。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允许犯错,但必须改错。
3.不要怕出错,但应反思并改正。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三句话都围绕着“犯错误”展开,指明了犯错误的作用与意义。启示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我们不应回避错误,反而应该勇于犯错,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前进、成长。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勇于犯错的意义,对待犯错误的正确态度,如何在错误中成长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如何在错误中成长”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如我们应勇于探索,不断试误;我们应正视错误,不断总结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著名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几乎每天都犯错误,但他敢于尝试,不断积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论证犯错误是成功的必要前提,我们应勇于犯错误。也可以引用杨振宁先生的名言:“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以此论证勇于犯错误的重要意义。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孟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不少人安于舒适圈,不肯尝试挑战,害怕失败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敢于犯错,敢于探索。
2.拒绝错误,是通往成功的绊脚石。
3.在尝试中获得成长,在犯错中走向成功。
4.回避错误,就是在拒绝真理。
3.例文:
学会在错误中成长
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人的一生,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叠起来,从而达到事业的顶峰。
错误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不懂得去尝试去犯错,便与成功无缘,难以尝到胜利的滋味。学会在错误中汲取教训,是强者的表现,犯错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挑战自身的缺陷,发挥自身的潜力,上天总是会垂青于敢于犯错,挑战自我的人。有这么一些人,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依然挺直腰板,傲气凌人地为自己的错误作辩解,或是尽一切可能规避自己的错误,这又是何必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再去逃避,再蛮横无理地自欺欺人,都躲不过铁一般的事实。更为他们一直深陷于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不可小视错误,他无论大小,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误入歧途,最终祸及全身。
正确看待错误,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错误铺成成功的路,让我们明白自身的缺陷,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唐太宗重用能为自己挑出错误,真面指出错误的魏征,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王朝奠定雄厚的国力。像唐太宗这样贤明的君主,正是能够正确看待缺点,纠正错误使国家富强,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转化为我们不断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 能够坦然地接受旁观者的观点,我们就能进步。
认识错误,需要深刻的自我反省,虚心的态度。巴金老人在晚年时写成《随想录》,在字里行间进行痛定思痛的反省和忏悔,解剖自己,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与诚 心,令人敬仰。在一尊纪念二战犹太人遭受血腥屠杀的纪念碑前, 跪着一名双目紧闭的老者,充满忏愧与悔意,他就是前德国总理勃 兰特。在错误面前,他们没有任何辩解,而是诚心纠正。
专家学者们,都凭着自己有专业的知识,在一些问题上,大撒谎言,想误导公众,这只能让他们在质疑中蒙羞。
错误,让我们成长,对与错之间泾渭分明,不让错误造成严重后果,请正确面对错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
本题所给材料由一段名言和对名言的感悟组成,主要内容谈的是对待错误应采取的态度问题,审题难度不大。材料的关键句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改正错误,总结错误,我们就慢慢走向成熟了”,意思是错误并不可怕,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错误,改正错误,及时总结教训,汲取教训就能够获得新的认知,取得进步。因,此考生可以围绕正确对待错误来写。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正面的事件如廉颇负荆请罪,反面事例如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侵华罪行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参考立意:
活在当下;总结错误,走向成熟;正确对待错误使人成长;错误提供进步的契机;不怕犯错,才能进步,等等。
行文结构:
首先借助对生活中的现象引题——学会在错误中成长,然后从三个角度来论述如何学会在错误中成长,最后呼应开头。
素材:
1.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星星般的光芒,学会在错误中成长,本能的散髮出比钻石还要耀眼的绚丽光芒。
2. 也许无缘是最大的痛,我们总是在悲伤中沉睡,在无情中苏醒,在错误中成长,在迷失中沉沦;也许我和你曾经擦肩而过无数次,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但是,无论你受过多大的伤,感过无数的痛,我都想你记住,跌跌撞撞才是人生。
3. 无论乌云的遮挡还是高山的阻隔,你都不曾轻言放弃。相信你会在错误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以梦为桨,驶向彼岸。别忘了,我们的期望,是看见你骄傲的绽放。
4.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在不断的挫折与磨难中不断成长的,人之所以成长,只是背后的努力与积累数倍于普通人。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定能到达。面对现实,我们微如蝼蚁,但不要惊慌,更不必沮丧。做努力爬行的蜗牛或坚持先飞的笨鸟,虽然一路跌跌撞撞,遍体鳞伤。但是相信自己,熬过去,你所有的努力,都会在未来回报你。
5. 人生拥有太多的挫折,我们在挫折中历练,在挫折中成长,这一时的辉煌也许是明日的落寞,这一时的挫败也许会让我们拥抱辉煌的明天,今天的挫败是在启示一个道理,我们也正就在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道理里成长!当你面对挫败时别灰心,在你经历这一个个挫败的同时也正在收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同时也在为你脚下多铺下一块平坦的鹅卵石!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4.例文:
出错
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曾说过:“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怕在学生面前暴露我的愚钝。”敢于出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人本是一块未成形状的玉石,在漫漫征途中才逐渐磨成一块稀世的美玉,而敢于出错的品质正是那把灵巧的雕刻刀,一点一滴,刻画出那些美丽的形态,人生才会变得缤纷多彩。
很多人对他人的出错都持一种嘲笑的态度,对先于自己出错的事持一种侥幸心理。有些人害怕出错,有些人厌恶出错。其实想想,出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积极的探索?能常常出错何尝不是一种经常性的收获?敢于出错的人何尝不是一个积极求索的人?
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所以出错是难免的,我们怎样面对出错后的失败呢?我们需要一种出错的精神。爱迪生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尝试了两千种不同的材料,但都失败了,但爱迪生却说:“我已经成功了两千次,因为我知道了两千种材料不能用来做灯丝。”
一个在日本求学的中国孩子日语不好,但他上课发言非常积极,他的父母问他“你怎么不怕出错?”孩子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敢于尝试,敢于出错才能不断获得新知,出错的精神是一种敢于探索,尝试的精神。能出错就能获得新知、新经验,出错是一种探索。小心翼翼地迈出你的脚,在你放下这只脚的时候,你会想到可能会出错,但是你不放下的话就永远不知道这一步是对还是错。
人生的历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一个人走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你要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你就将迈出自己的脚,去探出一条路来,但是草原上没有方向标,每个方向都可以走,你只有敢于尝试,不怕出错,去不断地尝试,改正,尝试,才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如果你在两条路的选择中出错了,那么回过头来重走的时候,你有两个收获:这条路不能走,不是两条路都能走。
出错是经常有的,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从一个未经风雨、不谙世事的孩子到一个饱经风霜、目光深邃的老人,他要出几千次几万次的错。出错的精神就在于不固步自封,敢于尝试,就在于不懈地努力探索,寻求正确的目标。
敢于出错的精神是一种不畏险途、不怕失败、不断探索新知的可贵的精神。
你可以没有聪慧过人的头脑,可以没有超过常人的才干,但你必须拥有出错的勇气,因为出错也是种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命题作文。
【审题】作文标题“出错”,此作文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年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已成事实的失误(过失、错误),因而,如何看待失误也就是考量着一个人的理性成熟程度,辩证分析的能力。“出错”不可避免,甚至是寻求真理的必要条件;中国古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是“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强调的是一次“关键的出错”。要从不同角度对“出错”进行阐述,要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当然也可以记叙“出错”的事件,还要写出教训。
“出错”,谁出了错?出了怎样的错?为什么出错?结果会如何?因此我们可以从个人出错——学业的思考、友谊的得失、亲情的迷失、陌生人的言行所带来的思考……还可以写人生出错——(逆向思维型)身残志坚、在逆境中创造人生辉煌的人们,他们原本出错却更加精彩的人生所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激励等。
【立意】1.出错蕴含着发展,出错孕育着蜕变;
2.敢于面对出错,笑对人生的出错;
3.出错时,做一位智者等。
【素材】1. 敢于出错是一种勇于认识自我的气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能免拥有错误,但经历了错误的人生并非一定是错误的。错误人皆有之,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承认。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敢面对的人生是可悲的,也是可笑的,他们输给了自己。如果你拒绝看到错误的存在,那你只能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要让人生的错误酿就了错误的人生。
2. 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们在出错中不断尝试,不断发现。“德先生”和“赛先生”在社会巨变之时,曾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言论,然而如今却成了我们发展的目标。出错孕育着蜕变,出错蕴含着发展。这是因为变是世界的主旋律,万物都因时间而变化,所以错误和正确并不是绝对的。
3.我们应该敢于面对出错,笑对人生的出错。我们渴望自由、舒坦,因而总会埋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追求完美,因而总会抱怨生活中的种种出错。但是,“自由”与“活着”有一段距离,“生存”与挺着胸脯“生活”又有一段距离。乐观面对生活,将种种出错视作人生的一次次历练,你的世界会因此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