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破茧成蝶,又见花开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短跑比赛中,处于中间赛道的运动员可以用余光观察两边的动向,有利于调整作战方针。中间赛道气流最平稳阻力最小,有利于实力发挥,被称为“黄金赛道”。而处于最外侧的、风阻最大的第九道就被视为“死亡之道”。但这条赛道却记录了中国田径历史上的两次辉煌:刘翔在从来没有冠军诞生的跑道上创造了“第九道奇迹”,中国健将也曾在这条赛道上夺得世锦赛4×100米冠军。“死亡之道”在中国健儿的脚下却成为了“荣耀之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海蚌对它身旁的同伴说:“我身子里有一颗东西,很痛,它又重又圆,我真苦恼。”它的同伴高傲得意地回答道:“赞美天空,赞美大海,我身子里没有痛苦。我里里外外完整无缺,安然无恙。”
这时,正好一只螃蟹走过,他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里里外外完整无缺的说道:“是的,你的确完整无缺,安然无恙,但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
我们知道:人类的丰收成果、辉煌业绩、伟大事业,往住要历经磨难走过痛苦的征程才能取得。你有过痛苦的经历吗?对痛苦有何认识?
请根据材料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标题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不得抄袭、套作。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汪国真在《跨越自己》中写道:“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个谜。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跨越是生命的破茧成蝶,是成长的又见花开,是青春的不二选择。翻看青春的记忆相册,总有一次跨越让你刻骨铭心。请以“那一次跨越”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明确;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报》在2019年“五四青年节”前向广大网友征求关于青春的关键词:有人认为“坚持”能让梦想的种子萌芽生长;有人认为“热爱”能让人痴心不改;有人认为要有“担当”,因为青春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家国和边关;有人认为,“成长”能让自己与过去告别,破茧成蝶;还有人认为,只要你敢“闯”,机会总比别人更多一些。
在你的青春生活里,以上青春关键词触动了你怎样的情怀、感受?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任选一至两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例文:
逆境出人才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唯有经得起逆境的考验,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人上之人。
巢穴里的鹰雏,无法傲视大地;不经脱茧的蝴蝶,只能仰望苍穹。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逆境对人才的磨砺作用。其实人生好比水中泛舟,但凡顺顺利利,顺风顺水的,都飞快地朝着下流而去;唯有那些搏击风浪,不惧艰险,逆流而上的人,才能力争人生的上游。
盛唐时期的李白,是天降奇才,然而其一生郁郁不得志。虽然豪笔一挥,书就千般壮丽,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到心高气傲的他,有怎能同流合污,摧眉折腰而事权贵呢?故得连遭贬迁。然而身处逆境的李白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他没有惧怕困难,却把困难踩在脚下,放情于山水之间,书就了千般壮丽篇章。试想李白若是留在宫廷贪福享乐,人世间无非多了一个肥头大耳之辈。所幸李白被砭在外,才有了千年传奇的浪漫诗仙。
相比之下,西楚霸王项羽一生则顺顺利利。从起兵到将军,从将军到霸王,他几乎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力拔山兮气盖世。”表面上看视平平静静,实则早已风起云涌。不经逆境的坚强,在逆境面前迅速退化成脆弱,土崩瓦解。垓下一战,四面楚歌,美人自刎,霸王也意气将尽了。滚滚的乌江水里传来项羽千年不息的声音,天亡我也,非战之罪。天?天!或许确实是天,没有让项羽遭遇更多的逆境。
而今,历史长河依旧奔流不息,岁月早已铭记了各种风流倜傥之人。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唯有经过风雨的天空,才能出现彩虹;唯有破茧化蝶,才能翩翩起舞;也唯有经历过逆境的人,才能成为人上之人。
【详解】立意提示:影响事物的因素有主客之分,注意从自身寻找成功之路;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可以转化。
2.例文:
自古英雄多磨难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体现了痛苦的价值。
海蚌因为身子里的珍珠而痛苦,可是,如果没有这种痛苦,海蚌又怎么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呢?人生,如果不经历一番痛苦的征程,双怎么能创造出伟大的事业?
司马迁,是家喻户晓的史学家,为中国的历史学创造了宝贵的财富。我们知道,他曾经受过莫大的痛苦——被处宫刑。这对一个男人而言,实在是极端的耻辱。一般人即使有生存下来的勇气,也往往因为遭到的打击过大了而失去斗志,从此颓废下去。但是,这样一种痛苦,没有使司马迁失去斗志,反而让他更加无所畏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更加能忍受痛苦,终于写成了使他名垂千古的著作《史记》。
《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也像司马迁一样,在人生斗志最激昂的时候,遭到了沉痛的打击——身体多处肌肉萎缩,到最后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够自由活动了。但是,他也同样没有被巨大的痛苦打倒,依然继续奋斗,终于在科研中取得巨大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两个人的伟大成就,都是在经历了人生最巨大的痛苦后,才取得的。为什么呢?
我认为,痛苦虽然可能让人遭受莫大的打击,甚至让人一蹶不振;但是,只要你坚强起来,承受住这一时的打击,痛苦能转化为你的一种财富。因为,痛苦的经历能让人变得更加坚强——当你再度遭受痛苦时,你便很容易战胜它了;痛苦能使人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坚定自己的理想——痛苦能使人更加清醒,能让人走出迷茫。
珍珠,让海蚌痛苦;而痛苦,也正像海蚌里的珍珠——具有很高的价值。丘吉尔,二战时的英国首相,曾经说过,他总希望遭受苦难,因为,他深知,苦难只会让他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磨难,怎样造就英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苦难的价值,并把它转化为我们的财富。因为,缺乏痛苦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伟大的事业的;而没有痛苦的人生则是毫无意义的。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根据材料内容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珍珠的形成往往要经受磨难、痛苦的过程。也可反弹琵琶,从反向角度构思。所以可参考以下立意:1.痛苦往往孕育着美丽,蕴藏着价值;经历痛苦、磨难,才能创造出非凡的价值;2.认识苦难的意义,明白痛苦的价值,直面痛苦,战胜苦难;3.人生,需要排除对自己没有意义的痛苦(反向立意)。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如材料中的“海蚌”“螃蟹”。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3.例文:
那一次跨越
那一年的蝉鸣比哪一年的都聒噪,窗外疯长的梧桐树枝丫却总也挡不住骄阳。阳光穿过林荫落在地上,如同碎了一地的金子,每一片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待我拾起细细回味,我的那一次跨越。
儿时,我认为名著就是成人枯燥而又乏味的读物,因此对名著总有一种抗拒感。可就那一次跨越,让我对名著有了改观,深深的迷恋上了它。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一盏茶一本书,坐在窗边,明亮的光线穿过树叶,灵动闪耀的点点光斑落在哥哥身上。我和哥哥享受着这午后的读书时光。抬头看到哥哥换了一本书,是我没见过的,我便好奇靠近去看书名。哦,海明威的《死在午后》。
初闻海明威还是在初中时,老师让我们全班共同阅读《老人与海》。一开始我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有点读不懂外国名著写的是什么。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只知道海明威是一个外国著名的作家,他的著作有很多,但丝毫也无法勾起我对他的兴趣。今天看见哥哥在看海明威的书,那么入神,我喊了他好几遍他都听不见。于是,我不禁又去书房里把《老人与海》翻出来细细地品读。一行行一页页地看着,慢慢的,我竟然被曾经无感的那一位老人吸引了。《老人与海》,这字里行间中的韵味和有趣的描写勾起了我的兴趣。“一无所获的四十八天、比船还长两英尺的马林鱼、漂流的两天两夜.......最终的一无所获”,无一不让我惊叹。我好奇且迷茫,为何老渔夫奋斗一场最终却空手而归?可细细思索,答案就蕴含在那字字句句之中,正如老渔夫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突然间,我觉得这本名著中蕴藏着真理,并不像我之前认为的那么枯燥无味。就是这一次,跨越以往对海明威,对《老人与海》的的偏见,改变了我对名著的刻板印象。
读罢《老人与海》,看哥哥已经读完了手中的书,于是我又兴致勃勃地接过哥哥手中的这本书看了起来。《死在午后》可以说是海明威最有争议的一本书了。有人说,这本书美化了残杀与暴力,呈现了血腥与残酷,这让同时期的读者无比愤怒,甚至不少人骂他是“坠落的嗜血野兽”。可是,了解了海明威,我才知道,他的作品是与战争经历分不开的。诚然,海明威的作品中往往体现了生在和平时代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甚至厌恶的血腥世界。可是用一个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它时,你会发现这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其实是海明威勇于直面人生,敢于揭露生活真相的气魄。这难道不比那些胆怯虚伪、道貌岸然的人更真实吗?如今,《死在午后》这本书,可能不是海明威作品中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我最喜爱的。
正是那一次跨越,让我体会到了名著的美感;正是那一次跨越,告诉我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真实,敢于揭露敢于批判。跨越,就是成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带材料的话题作文题。
试题以汪国真《跨越自己》这一首小诗,讲述了青春成长中跨越的重要性。跨越前,跨越意味着尝试,青春的我们不再安于现状,而想要尝试更多不同的可能。跨越后,跨越也意味着突破,突破那些束缚自己发展的事物或某种认识。试题要求以“那一次跨越”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也就意味着,这是要求写一件能体现个人敢于尝试,或努力突破个人的惰性和弱点,实现个人的成长和飞跃的某一件事。
写好“跨越”这道话题作文,重在写清谁完成了怎样的跨越,比如,写一个人的成长,学会了坚持,是一种跨越;战胜了自傲,是一种跨越;收获了成功,也是一种跨越。可以写自己,与朋友闹矛盾,长期不说话,在同学的撮合下,硬着头皮和他打招呼,忽然感到浑身轻松,原来心墙是自垒的,不堪一击。比如,写一个集体的成长,可以写自己的班级由后进成为优胜班集体的跨越,写社区实现讲文明新风的跨越,也可以聚焦城市农民工,选择几个镜头,具体形象地展现他们的艰难、顽强和乐观,讴歌他们勇于跨越困境、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如写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成长,写由落后到强国的跨越,等等。
立意:
1.那一次跨越,让我收获新知。
2.那一次跨越,让我成就新的自我。
3.那一次跨越,让我阳光自信。
4.例文:
青春至美是担当
梁启超先生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年轻人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年轻人如若有担当、有作为,则国家有发展、有前景;反之,年轻人若不思进取、碌碌无为、虚度光阴,则国家发展前途漫漫。因此,新时代的年轻人一定要勇于担当,勇于作为,让担当与作为为国家发展增添活力。
履行职责多担当。责任感是决定个人人生价值的最重砝码,责任的消解无异于青春的毁灭。当下社会诱惑纷纷,功利主义大肆横行,扰乱了青年人的内心,让青春的书卷上面沾染上了铜臭味,蒙上了逍遥淡漠的出世烟尘,前途茫茫,我自彷徨。究其原因在于许多人放弃了人生责任,否定了劳动价值,扭曲了奋斗精神,才致青春褪色,人生暗淡无光。因此,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脚踏实地为担当。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曾有着最朴素、最纯真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揣梦想,脚步就不会被风雨所阻碍。台湾十大人物杰出青年谢坤山,虽身残但志坚,在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让自己的灵魂在画布上铺展;出生穷苦的青年林怀保,面对现实贫穷冷酷却依然奋发图强,担当起生活与学习的重任,最终考取硕士学位,为自己与家人改变了生活条件;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刘伟,用双脚担当,弹奏出美妙的乐章。
追逐梦想勇担当。一个昂扬向上的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青年?对此,生活给出了最生动的注脚。年轻战士卫国戍边,用满是皲裂的手,拿着冻成冰块的牛奶;高中女生武亦姝满腹诗书,用精彩绝伦的表现,满足人们对才女的所有想象;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之间,毅然选择后者……解析“青年”的含义,可以是爱国,可以是担当、是自强,也可以是勤于思、精于业。青年人最大的资本,恰恰是最容易被自己忽视的青春;青春最值得的回忆,正是追逐梦想、成长奋斗的痕迹。
责任,让我们不再彷徨;踏实,让我们内心充盈;梦想,让我们勇往直前。每一个青春梦想,都是励志之余需要耕耘的地方;每一个努力耕耘的地方,都是梦想青春最激越的鼓点。让我们以担当致青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
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内容是关于“青春”的内容,关键词有“坚持”“热爱”“担当”“成长”“闯”。考生可以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关键词来写,如可写“青春生活,坚持最可贵”“热爱让青春多了一抹亮丽”“告别昨天需要破茧成蝶的勇气”“家国情怀,担当不可缺”等等;也可以将两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来立意,如“青春梦想,热爱担当不可少”“青春成长,敢闯敢拼”“责任意识,让青春梦想花开”等等。当然,不管怎么写,要写出这些关键词在自己青春成长中所起的影响与作用,将观点融入自己的青春之路中,而不能泛泛空谈。
参考立意:1、无热爱不青春;2、青春是担当的模样;3、敢闯敢拼,不负青春;4、坚持让青春之树长青。
参考素材:
1、“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曾深情寄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期望:理想、爱国、担当、奋斗,把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的理想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2、担当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我们不可能也绝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世,作为人必须学会承担,有所承担,承担我们所需要承担的东西。承担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不论你愿意与否,我们都应该学会承担,使自己不再碌碌诸世中迷失方向,使自己的人生步履更加沉稳。
3、江苏95后的运动员刘赟涛,因为天生残疾,种种不便困扰着他。后来他接触到了游泳,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地习惯,再到取得成绩,刘赟涛心里的满足感远远盖过了付出的不易,他拥有自信,也有了更大的梦想。2016年,刘赟涛随中国代表团参加里约残奥会,在男子50米仰泳S4级决赛中,他以45秒01的成绩获得亚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与新时代相向而行、同频共振,保持内心的志向、奋进的状态,从而有自己的收获,这样的青春,舞出了新时代的激越鼓点。
4、今天,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明天,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实中,一些年轻人却开始“叹老”。的确,面对城市的生活压力,面对职场的生存法则,养育儿女、赡养老人,买车、买房……难免会让青春染上些暮气。然而,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质的年代更需建构精神的家园。真正有意义的青春和人生,必然是用奋斗来打磨的。把今天的绊脚石变成明天的铺路石,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5、伟大的时代,让青春的世界海阔天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先生百年前对青年的寄语辉映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的广袤土地,为青年实现梦想、人生出彩搭建起宽广的舞台;层峦叠嶂、水流湍急的“历史三峡”,呼唤敢为人先的少年英雄勇立潮头、担当重任。一如30多年前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氛围为亿万青春提供了释放潜能、体现价值的难得机遇。让青春的激情在国家建设中迸发,个人的才能在公平环境中释放,梦想的种子在社会呵护下发芽,无数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聚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中华民族在圆梦路上不断抵达新的高度。
结构示例:“青春至美是担当”,议论文文体。开篇以梁启超的话引出观点:新时代的年轻人一定要勇于担当,勇于作为,让担当与作为为国家发展增添活力。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层次,阐释青春与担当的关系:履行职责多担当,脚踏实地为担当,追逐梦想勇担当。结尾收束总结全文,呼吁“让我们以担当致青春”。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