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小升初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小升初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2 10:1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最是书香能致远”宣传展示(共30分)
1.请选择合适的后半句,组成完整的读书标语,用于学校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之后认真抄写在空白书签中,要求书写正确、规范,行款整齐。
朗朗书声满校园,   。(填序号)
A.春风拂面书香来
B.阵阵墨香溢心田
C.汲取知识的力量
D.读书之乐乐无穷
2.读书节开幕式上宣读了阅读倡议书,请借助拼音将其中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yōu shāng    的时候,书籍给我们kuān wèi    ,带给我们生活的yì yì    ;kōng xü    的时候,书籍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找到zhēn lǐ    。同学们,别再犹豫pái huái    ,让我们 wàng hū suǒ yǐ    地阅读吧。
二、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3.以下读书口号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是(  )
A.行(xíng)万里路,读万卷(juàn)书
B.重(zhòng)读好书,如逢(fén)故知
C.与书交友,纵横(zòng héng)古今
D.滋润(rùn)精神,孕(yùn)育智慧
4.名言墙报上选用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其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B.书籍是培值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C.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5.成语专栏里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成语,看图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图中讲的是“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
B.“读书百遍”后面应该接“下笔如有神”。
C.括号内可以填入的词语是“专心致志”。
D.画线部分可用成语“开卷有益”来代替。
6.六年级毕业班同学制作手抄报,写下美好的祝福。下面不适合的一句是(  )
A.
栏目一:给母校写赠言今天,我们为您骄傲;明天。您一定因我们而荣光。
B.
栏目二:难忘同学情和你一起学习的日子,就像一串糖葫芦,酸中带着甜,足以让我永远珍藏。
C.
栏目三:感恩老师同窗数载凝成无数美好瞬间,将在我的记忆之中,无法抹去。
D.
栏目四:毕业感言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这离别之际,我既兴奋又有太多的不舍。
7.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六年级的同学们准备筹建“红色经典阅读馆”,其中推荐语表述不恰当的是(  )
A.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请到《金色的鱼钩》中找答案吧。
B.《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父亲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的名字叫方志敏。
C.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的英雄壮举至今令人感动,请和我一起走进《狼牙山五壮士》。
8.班级书角分类别整理摆放书籍,其中有一类是外国名著。品读名著妙语佳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是(  )
A.那是一座用石头砌墙、木头作支架的白色小房子。其它附属的房屋也很小,耕地窄得几乎连马都无法在上面打滚。——《骑鹅旅行记》
B.可是,当他看到这个新来的小客人时,他的心灵立即幸福得火光熊熊了。——《汤姆 索亚历险记》
C.有两三小时工夫,强烈的欲望使我激动得心跳加剧,热血沸腾,好像得了热病一样。——《鲁滨逊漂流记》
D.毛毛虫和爱丽丝彼此沉默地注视了好一会儿。最后,毛毛虫从嘴里拿出了水烟管,用慢吞吞的、瞌睡似的声调同她说起了话。——《爱丽丝漫游奇境》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9.学校阅览室的展示板上有几句没有填写完成的古诗词,请填写完成。
(1)《石灰吟》一诗中最能体现石灰品格的诗句是“   ,   ”。
(2)读“日暮汉宫传蜡烛,   ”使人想到寒食节;读“   ,   ,不知秋思落谁家”使人想到中秋节。
(3)韩愈诗中绘美景:“   ,草色遥看近却无”。王维诗句送友人:“劝君更尽一杯酒,   ”。李贺《马诗》言志向:“   ,   ”。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实践(共40分)
10.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
毛毛虫选择了短暂的束缚,才有了蝴蝶破茧而出的翩翩起舞;珍珠贝选择了短暂的痛苦,才有了珍珠脱壳而出的莹润光泽。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勇敢面对。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闲适洒脱的心境。他命运坎坷,人生路途风雨飘零,曾经多次被贬官,可他依然乐观高歌,纵笔抒怀,《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成千古名唱。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勇敢面对。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跌入低谷。他迷茫过,痛苦过,但他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勇敢地走了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他曾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写作这条路上,史铁生勇敢地坚持下去,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理想。
人生路漫漫,学习或生活中,难免遇到坎坷,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无须迷茫,不必消沉,命运执掌在自己手中。正如思想家伏尔泰所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不自由”本来指受到约束与限制,在文中具体是指   。
A.喜欢守旧,不懂创新
B.孤独寂寞,不会与人交往
C.不能说出想说的话
D.遭受挫折,陷入困境
(2)“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本文表达的基本特点。联系选文,完成题目。
①本文的观点是   
A.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
B.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勇敢面对。
②根据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位人物在遭遇“不自由”时的表现。
人物 “不自由” 表现
苏轼 多次被贬官    
史铁生 双腿瘫痪    
(3)如果要给本文再增加一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坚持自学,成为享誉国际的数学家。
B.海伦 凯勒,一岁半时因病成了盲聋哑人,凭着顽强的毅力,成为一位著名作家。
C.刷子李一身绝活,凭借绰号奇、规矩奇、技艺奇,一举成为天津码头上的奇人。
D.贝多芬在晚年听力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坚持创作,谱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伟大的作品。
(4)疫情期间我们也曾遭遇“不自由”,围绕这个话题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根据提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正方:遭遇“不自由”,是坏事。疫情期间,“不自由”让我们的生活无聊乏味,原本热闹的春节变得毫无生趣,不能旅游,不能聚餐,不能串门,整个假期毫无收获。
反方:遭遇“不自由”,是好事。   。
11.读书分享会上,同学们分享读书的感受,产生思维的碰撞。请阅读选文,思考并完成文后题目。
枇杷酸 枇杷甜
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老汉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
“没问题。”凌师傅爽快地答道。
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①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
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老汉走后,妻子呜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女人就是小心眼。”又干活去了。
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就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线天:“好酸!”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心酸了。”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1)围绕凌师傅和妻子对老汉借伞的不同态度,补充情节发展图(填序号)。
①主动借衣
②一顿数落
③爽快借伞
④低声埋怨
(2)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好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不同的看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B.妻子向来爱吃枇杷,这次说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
C.凌师傅帮助老汉得到了枇杷,更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
D.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3)关注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形象。联系本文,完成题目。
①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凌师傅、妻子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揣测人物的想法,选择其中的一处作批注。
我选择第    处作批注:   
②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    的凌师傅。
③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    。
A.侧面烘托
B.点面结合
C.首尾呼应
D.动静结合
(4)《枇杷酸 枇杷甜》和我们学过的《桥》《穷人》都是小说,本学期我们还读了《鲁滨逊漂流记》等长篇小说。我们可以通过笔记整理阅读小说的小妙招。以下笔记中的内容不恰当的是    
A.妙招一: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动理解人物性格。
B.妙招二: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梯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
C.妙招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D.妙招四:小说中的人物特点都是单一的,可以抓住一个特点评价人物。
(5)读书分享会上,同学们都认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请选择其中一个任务,交流你的读书心得。
任务一:阅读《汤姆 索亚历险记》后,在汤姆 索亚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吗?围绕你想到的人物,做一次即兴发言。
任务二: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三本书后,你还能想到哪本与历险有关的书籍?请为这本书写一则推荐词。
   
12.古人学习的精神、方法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阅读小古文,一起思考吧。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通国之善弈者也    
非然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2)用“/”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为是其智弗若与?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正是少年读书时”故事分享(共30分)
13. 读书节活动即将结束,但我们对阅读的热爱永不止息。和同学分享一个读书故事吧!可能十分有趣,可能非常悲伤;也许让你受了委屈,也许令你一直苦恼……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得出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2023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最是书香能致远”宣传展示(共30分)
1.请选择合适的后半句,组成完整的读书标语,用于学校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之后认真抄写在空白书签中,要求书写正确、规范,行款整齐。
朗朗书声满校园, B 。(填序号)
A.春风拂面书香来
B.阵阵墨香溢心田
C.汲取知识的力量
D.读书之乐乐无穷
【解答】根据上一句标语内容,下一句应为“阵阵墨香溢心田”。
故选:B。
2.读书节开幕式上宣读了阅读倡议书,请借助拼音将其中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yōu shāng  忧伤 的时候,书籍给我们kuān wèi  宽慰 ,带给我们生活的yì yì  意义 ;kōng xü  空虚 的时候,书籍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找到zhēn lǐ  真理 。同学们,别再犹豫pái huái  徘徊 ,让我们 wàng hū suǒ yǐ  忘乎所以 地阅读吧。
【解答】故答案为:
忧伤 宽慰 意义 空虚 真理 徘徊 忘乎所以
二、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3.以下读书口号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是(  )
A.行(xíng)万里路,读万卷(juàn)书
B.重(zhòng)读好书,如逢(fén)故知
C.与书交友,纵横(zòng héng)古今
D.滋润(rùn)精神,孕(yùn)育智慧
【解答】A、C、D均正确。
B.有误,“重读好书”的“重”应读“chóng”,指重新;再。读“zhòng”时,指重量;分量。“如逢故知”的“逢”应读“féng”,指遇到;遇见。
故选:B。
4.名言墙报上选用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其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B.书籍是培值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C.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解答】A.没有错别字。
B.有错别字。培植:栽种并细心地管理。故“培值”的“值”错误。
C.错别字。海绵: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多孔清洁材料,有弹力,像海绵。故“海棉”的“棉”错误。
故选:A。
5.成语专栏里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成语,看图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图中讲的是“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
B.“读书百遍”后面应该接“下笔如有神”。
C.括号内可以填入的词语是“专心致志”。
D.画线部分可用成语“开卷有益”来代替。
【解答】A.有误,图中讲的是“凿壁借光”的故事。
B.有误,“读书百遍”的后一句是“其义自见”。
C.正确。
D.有误,“开卷有益”的意思是读书有好处。“一本好书,常常让我们舍不得放下”可以用成语“手不释卷”来代替。
故选:C。
6.六年级毕业班同学制作手抄报,写下美好的祝福。下面不适合的一句是(  )
A.
栏目一:给母校写赠言今天,我们为您骄傲;明天。您一定因我们而荣光。
B.
栏目二:难忘同学情和你一起学习的日子,就像一串糖葫芦,酸中带着甜,足以让我永远珍藏。
C.
栏目三:感恩老师同窗数载凝成无数美好瞬间,将在我的记忆之中,无法抹去。
D.
栏目四:毕业感言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这离别之际,我既兴奋又有太多的不舍。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同窗同学”的意思是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现在因人口基数大多用为指同班同学。同学而栏目三的题目是“感恩老师”的,内容与题目不符。
故选:C。
7.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六年级的同学们准备筹建“红色经典阅读馆”,其中推荐语表述不恰当的是(  )
A.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请到《金色的鱼钩》中找答案吧。
B.《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父亲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的名字叫方志敏。
C.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的英雄壮举至今令人感动,请和我一起走进《狼牙山五壮士》。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父亲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的名字叫李大钊。
故选:B。
8.班级书角分类别整理摆放书籍,其中有一类是外国名著。品读名著妙语佳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是(  )
A.那是一座用石头砌墙、木头作支架的白色小房子。其它附属的房屋也很小,耕地窄得几乎连马都无法在上面打滚。——《骑鹅旅行记》
B.可是,当他看到这个新来的小客人时,他的心灵立即幸福得火光熊熊了。——《汤姆 索亚历险记》
C.有两三小时工夫,强烈的欲望使我激动得心跳加剧,热血沸腾,好像得了热病一样。——《鲁滨逊漂流记》
D.毛毛虫和爱丽丝彼此沉默地注视了好一会儿。最后,毛毛虫从嘴里拿出了水烟管,用慢吞吞的、瞌睡似的声调同她说起了话。——《爱丽丝漫游奇境》
【解答】A、B、D相同,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C.运用比喻手法,把“心跳加剧,热血沸腾”比作“好像得了热病一样”。
故选:C。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9.学校阅览室的展示板上有几句没有填写完成的古诗词,请填写完成。
(1)《石灰吟》一诗中最能体现石灰品格的诗句是“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2)读“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使人想到寒食节;读“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使人想到中秋节。
(3)韩愈诗中绘美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王维诗句送友人:“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贺《马诗》言志向:“ 何当金络脑 , 快走踏清秋 ”。
【解答】(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依次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3)依次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骏马何时才能套上镶金的笼头,冲锋陷阵飞驰在那深秋的战场!表达了作者想要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意愿。
故答案为:
(1)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轻烟散入五侯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3)天街小雨润如酥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实践(共40分)
10.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
毛毛虫选择了短暂的束缚,才有了蝴蝶破茧而出的翩翩起舞;珍珠贝选择了短暂的痛苦,才有了珍珠脱壳而出的莹润光泽。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勇敢面对。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闲适洒脱的心境。他命运坎坷,人生路途风雨飘零,曾经多次被贬官,可他依然乐观高歌,纵笔抒怀,《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成千古名唱。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勇敢面对。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跌入低谷。他迷茫过,痛苦过,但他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勇敢地走了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他曾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写作这条路上,史铁生勇敢地坚持下去,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理想。
人生路漫漫,学习或生活中,难免遇到坎坷,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无须迷茫,不必消沉,命运执掌在自己手中。正如思想家伏尔泰所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不自由”本来指受到约束与限制,在文中具体是指 D 。
A.喜欢守旧,不懂创新
B.孤独寂寞,不会与人交往
C.不能说出想说的话
D.遭受挫折,陷入困境
(2)“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本文表达的基本特点。联系选文,完成题目。
①本文的观点是 B 
A.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
B.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勇敢面对。
②根据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位人物在遭遇“不自由”时的表现。
人物 “不自由” 表现
苏轼 多次被贬官  乐观豁达,纵笔抒怀。 
史铁生 双腿瘫痪  勇敢面对,坚持写作。 
(3)如果要给本文再增加一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C 
A.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坚持自学,成为享誉国际的数学家。
B.海伦 凯勒,一岁半时因病成了盲聋哑人,凭着顽强的毅力,成为一位著名作家。
C.刷子李一身绝活,凭借绰号奇、规矩奇、技艺奇,一举成为天津码头上的奇人。
D.贝多芬在晚年听力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坚持创作,谱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伟大的作品。
(4)疫情期间我们也曾遭遇“不自由”,围绕这个话题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根据提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正方:遭遇“不自由”,是坏事。疫情期间,“不自由”让我们的生活无聊乏味,原本热闹的春节变得毫无生趣,不能旅游,不能聚餐,不能串门,整个假期毫无收获。
反方:遭遇“不自由”,是好事。 我们极快地遏制了疫情的传播,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对于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还学会了团结互助,约束自己,关爱他人,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
【解答】(1)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仔细读文,结合上下文可知,“不自由”本来指受到约束与限制,在文中具体是指:遭受挫折,陷入困境。
(2)考查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把握。“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本文表达的基本特点。文章运用毛毛虫、珍珠贝以及苏轼、史铁生的事例,告诉人们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勇敢面对。所以本文的观点是应选B。根据短文内容,苏轼多次被贬官,他的表现是乐观豁达,纵笔抒怀。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跌入低谷。但他勇敢面对,坚持写作。据此填空即可。
(3)考查对材料的选择。如果要给本文再增加一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C.。因为这篇散文运用很多的事例,想告诉人们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勇敢面对的道理,而C中人物“刷子李”不是这一特点,所以这一事例不妥。
(4)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疫情期间我们也曾遭遇“不自由”,围绕这个话题举行一场辩论赛。作为反方辩手,为了说明“遭遇‘不自由’,是好事”的观点,我想这样辩论:遭遇“不自由”,是好事。因为我们极快地遏制了疫情的传播,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对于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还学会了团结互助,约束自己,关爱他人,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故答案为:
(1)D;
(2)①B ②乐观豁达,纵笔抒怀 勇敢面对,坚持写作。
(3)C;
(4)我们极快地遏制了疫情的传播,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对于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还学会了团结互助,约束自己,关爱他人,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11.读书分享会上,同学们分享读书的感受,产生思维的碰撞。请阅读选文,思考并完成文后题目。
枇杷酸 枇杷甜
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老汉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
“没问题。”凌师傅爽快地答道。
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①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
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老汉走后,妻子呜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女人就是小心眼。”又干活去了。
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就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线天:“好酸!”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心酸了。”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1)围绕凌师傅和妻子对老汉借伞的不同态度,补充情节发展图(填序号)。
①主动借衣
②一顿数落
③爽快借伞
④低声埋怨
(2)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好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不同的看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B.妻子向来爱吃枇杷,这次说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
C.凌师傅帮助老汉得到了枇杷,更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
D.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3)关注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形象。联系本文,完成题目。
①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凌师傅、妻子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揣测人物的想法,选择其中的一处作批注。
我选择第  ① 处作批注: 你傻啊?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地不能借! 
②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  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的凌师傅。
③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  A 。
A.侧面烘托
B.点面结合
C.首尾呼应
D.动静结合
(4)《枇杷酸 枇杷甜》和我们学过的《桥》《穷人》都是小说,本学期我们还读了《鲁滨逊漂流记》等长篇小说。我们可以通过笔记整理阅读小说的小妙招。以下笔记中的内容不恰当的是  D 
A.妙招一: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动理解人物性格。
B.妙招二: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梯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
C.妙招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D.妙招四:小说中的人物特点都是单一的,可以抓住一个特点评价人物。
(5)读书分享会上,同学们都认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请选择其中一个任务,交流你的读书心得。
任务一:阅读《汤姆 索亚历险记》后,在汤姆 索亚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吗?围绕你想到的人物,做一次即兴发言。
任务二: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三本书后,你还能想到哪本与历险有关的书籍?请为这本书写一则推荐词。
 任务二:我想到的类似的书籍有《手斧男孩》。推荐词:一个3岁的男孩,一次飞机失事被抛弃到杳无人烟的原始大森林里,没有食物,没有火,狂风暴雨,野兽出没。他哭过,害怕过,但他却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什么是力量,什么是勇敢。 
【解答】(1)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短文主要写了一个下雨天,一位卖枇杷的老人在一家修电视的门店前避雨,修理店的凌师傅借给老人一把伞,并把自己的衣服借给老人穿,卖枇杷的老人在送还雨伞和衣服时,带来自家产的枇杷给凌师傅吃的事情。对于老汉借伞,凌师傅和妻子的态度各不相同。当老汉开口借伞时,凌师傅爽快地答应借伞,而妻子则低声埋怨着,当凌师傅主动把衣服借给老汉时,遭到了妻子的一顿数落。当老汉来送还雨伞和衣服并带来一袋枇杷时,凌师傅直夸枇杷甜,而妻子则说枇杷酸。可以看出,凌师傅夫妻俩在给老汉借伞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是不同的。故依次选③①④②。
(2)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两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而妻子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所以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选项A、C、D理解正确,选项B理解错误。故选B。
(3)考查了对短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情况。①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第①处“狠狠地瞪”是妻子对丈夫“狠狠地瞪”,也许妻子当时在想:“你傻呀?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对不能借!”第②处“狠狠地瞪”是丈夫对妻子“狠狠地瞪”,也许丈夫当时想说:“一把伞值多少钱?这么大的雨,老人家淋病了,可怎么办?”。
②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凌师傅。
③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凌师傅的高大形象。故选A。
(4)考查了对阅读小说的方法的掌握。本文和我们读过的《桥》《穷人》都是小说,关于小说的阅读,有许多小妙招,如: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助理解人物性格;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等。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并不是单一的,不能只抓住一个特点评价人物。故选项A、B、C说法正确,选项D说法错误。故选D。
(5)考查了阅读短文后的延伸拓展能力。“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以任务二为例: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三本书后,我还能想到与历险有关的书籍《手斧男孩》。我想为这本书写一个推荐词:一个3岁的男孩,一次飞机失事被抛弃到杳无人烟的原始大森林里,没有食物,没有火,狂风暴雨,野兽出没。他哭过,害怕过,但他却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什么是力量,什么是勇敢。
故答案为:
(1)③①④②;
(2)B;
(3)①你傻啊?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地不能借!;
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③A;
(4)D;
(5)任务二:我想到的类似的书籍有《手斧男孩》。推荐词:一个3岁的男孩,一次飞机失事被抛弃到杳无人烟的原始大森林里,没有食物,没有火,狂风暴雨,野兽出没。他哭过,害怕过,但他却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什么是力量,什么是勇敢。
12.古人学习的精神、方法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阅读小古文,一起思考吧。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通国之善弈者也  擅长。 
非然也  这样。 
思援弓缴而射之 代指大雁。 
虽与之俱学  指聚精会神学习的人。 
(2)用“/”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是/其智/弗若与?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能够三心二意 
【解答】(1)考查词语的解释。“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非然也”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然:这样。“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之:代指大雁。“虽与之俱学”的意思是: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之:代指前一个聚精会神学习的人。
(2)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故可断句为:为是/其智/弗若与?
(3)考查闻言语句的翻译。“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可知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能够三心二意。
故答案为:
(1)擅长 这样 指大雁 指聚精会神学习的人;
(2)为是/其智/弗若与?
(3)只听弈秋的教导;
(4)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能够三心二意。
三、“正是少年读书时”故事分享(共30分)
13. 读书节活动即将结束,但我们对阅读的热爱永不止息。和同学分享一个读书故事吧!可能十分有趣,可能非常悲伤;也许让你受了委屈,也许令你一直苦恼……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得出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答】范文:
我与书的故事
书是知识的海洋,而我是一叶小舟,自由的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天天和书打交道,书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从爸爸的书柜上找了一本《红楼梦》。那书很厚很厚,封面上两个美丽的主角吸引了我。那书不仅厚,而且还很重,我使出吃奶的劲才把她翻开。但是,那书里的字我一个也不懂,看来是白费力气了。上次表姐看了以后,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下来,我很不甘心,表姐能看懂,我为什么看不懂?我问了爸爸和其他人,都是同一个回答:“你还小,不太识字。”我苦苦哀求爸爸,爸爸才愿意买本“彩图注音版《红楼梦》”。时光流逝,现在我都已把《红楼梦》看了好几遍了。回想起来,还有点可笑。
记得还有一次,也是在很小时,母亲便教我念诗歌。让我通过诗人的眼睛看世间万象,通过诗人的耳朵听人间万籁。“上学多好啊,有书读,可以知道好多东西。”从那时起,“我要读书”的种子便深深埋在我幼小的心里。
现在,一间卧室,一张书桌,一本好书,对我而言,读书,就像吃东西一样,甜甜的,味道好极了。所以,读书的滋味在我心中永远是甜的。而不仅仅是我,在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因为在星期二、四早上,我们都有一个“快乐阅读二十分”的读书时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置身于书中,不禁为唐朝昌盛叫好,为清朝腐败而伤心……读书,让我领略今日中国的风采,科技发达,国力强盛……作业遇到困难时,《新华字典》总会教我知识,感到不开心时,《老夫子》总会惹我发笑。也许,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
冰心曾说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释放自我,陶我情操,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吧。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