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唐诗宋|词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以时间为线索,把握袁世凯从专制独裁到复辟帝制的过程,从时代潮流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之路的艰难和曲折。
2.以地图为探究载体,把握北洋时期军阀割据的概况,认识军阀割据的危害。
3.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和影响;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4.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感悟先进中国人振兴中华的探索精神。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为何如此不同,北洋军阀时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鲁迅
(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费正清
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
北洋军阀
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孙传芳
段祺瑞
张作霖
①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
②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③1916年,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皖系、直系、奉系相继在北京主政)。
④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在全国统治的结束。
直系统治时期
(1920.7-1924.10)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0--1928.10)
皖系统治时期
(1916.6--1920.7)
划分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时期
(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1916年)
(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
袁世凯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目录
壹
贰
叁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新风与旧俗的抗争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新气象
激进与守旧的抗争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第壹目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专制独裁)
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复辟之路的?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20日刺杀宋教仁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6月袁世凯病逝。
1915年10月参议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商讨实行“君主立宪”,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年号“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要求。
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对内独裁
对外卖国
思考:辛亥革命已推翻古老的君主专制政府,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百姓是否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袁大总统
洪宪皇帝
(二)孙中山反袁的武力抗争(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保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知识链接】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宋教仁案”的发生,对于国民党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孙中山也抛弃对袁世凯的幻想,力主武力讨袁。然而,即便在国民党内部,妥协的声浪也占据主流。袁世凯此时也在加速内部部署,他相继与英、法等五国银行签订借款合同,以扩充军备;又免去了反对贷款的李烈钧等人的职务。在袁世凯步步紧逼下,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总司令部,宣布江西独立,并通电讨袁。随后,江苏、安徽等地纷纷宣布独立。但这次革命前后只持续了不到两个月,除在江西、南京等地进行了短时间的抵抗外,其他地方大多是因国民党内部自行瓦解而崩溃的。孙中山、黄兴等被通缉,被迫流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思考: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
(1)二次革命
[因宋教仁案而引发的讨袁斗争]
背景: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袁世凯称帝,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过程:①1915年底,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②随即,贵州、广西等地相继宣告独立。
③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护国运动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说明: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孙中山反袁的武力抗争(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2)护国战争
意义:①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推翻“洪宪”帝制,恢复了中华民国纪年;
②胜利果实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革命性转移,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的斗争】
一经共和之后,帝号久被丑诋,民人观念不同,尊严已亵,功德难著,强为规复,其势已逆。 ——李希泌《护国运动资料选编》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在护国战争兴起地区的人民,或积极投军,走上护国战争前线;或筹饷担粮支援前线;或自发武装,配合作战。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人民则抗捐抗税,反对清丈地亩,形成一次次的民变。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②直接原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战争。
在讨袁日益高涨,护国战争逐渐扩及全国之时,列强特别是日本对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但复辟引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列强在华的商务利益,引起了各国的不满……此时,日本已获悉云南正在酝酿起义,遂于12月15日,联合英、俄、法、意等国向袁世凯发出警告。
形势骤变使袁世凯的亲信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感到帝制前途无望。他们开始各谋出路。许多军政大员及地方长官也逐渐与袁貌合神离,北洋集团逐渐分崩离析。
——陈廷湘:《中国现代史》
【问题探究】根据下述材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③客观原因: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④主观原因: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加剧,袁世凯众叛亲离。
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会失败。
(三)军阀割据与混战(1916年—1928年)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1.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原因:
一个强权人物的消失产生了离心力,令国家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造成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①现实: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割据具备经济上可能;
③外部: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分而治之)
④思想:封建专制残余思想影响深远;
⑤根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表现:
①军阀割据:主要的军阀派系
②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滇系军阀
桂系军阀
晋系军阀
(三)军阀割据与混战(1916年—1928年)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军阀割据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中央集权弱化,人民生活困苦。
军阀割据实质: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1)军事:割据和混战
2、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表现:
(三)军阀割据与混战(1916年—1928年)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①概况: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使权力合法,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5月,继任总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2)政治:“府院之争”
是美(扶植直系)和日本(扶植皖系)在华权益之争。
简要说说府院之争的过程,府院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黎元洪
段祺瑞
②实质:
2、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表现:
(三)军阀割据与混战(1916年—1928年)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3)张勋复辟: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辫子兵”,借“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拥戴已退位的溥仪复辟。解散了国会,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仅仅上演了12天。
在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时期,专制现象仍频频出现。袁世凯皇帝梦83天,张勋复辟仅12天,宛如一场接一场的闹剧。复辟帝制的狂想均告失败。这说明了什么?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张勋复辟期间北京城再挂龙旗
张勋辫子军与北京警察在街头
(三)军阀割据与混战(1916年—1928年)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开始:
3、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
原因: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8月,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特点:
革命党人借西南军阀的力量攻打北洋军阀
结果: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
梳理护法运动的基本内容,分析护法运动有什么特点。
孙中山认清了西南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真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
启示:
你如何理解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发表的通电?从中获取什么启示?
【维护共和的斗争】
(三)军阀割据与混战(1916年—1928年)
民主与专制的抗争 ——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割据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材料: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后,外交总长向袁世凯建议: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利的机会......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参加欧战之机会,加入协约国阵营......努力收回国权提升国际地位。
——王建朗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思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方面有何积极事件?
4、对外关系:参加一战
影响: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
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思考:内忧外患的中国为何要参加一战?
材料一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材料二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政局主要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实质及启示?分析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1)特征:
(2)焦点:
(3)实质:
(4)说明:
(5)艰难曲折原因:
①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②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③思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④军事:军阀割据混战。 ⑤外因:帝国主义的干扰破坏。
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独裁统治、混战割据,分崩离析。
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1.“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C
2. 在袁世凯复辟称帝需要支持时,被称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却云遮雾罩,且冯国璋在关键时刻还两次密电袁世凯,要其“敝屣尊荣”,促其退位。“北洋三杰”的态度表明( )
A.袁世凯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B.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C.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的提高 D.“北洋三杰”信奉民主共和思想
B
练习
3.有学者认为:“由帝国主义分裂割据政策与地方性农业经济所造成的中国分裂因素,反因清政府的推翻和革命的失败公开化了,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这说明造成军阀割据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帝国主义的分裂割据政策
C.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D.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分散性
A
4.《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府院之争
护法运动
参加一战
北洋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
经济
文化
袁世凯统治
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护国战争
复辟帝制
新文化运动
社会生活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