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因为( )
A.吹气加快了蒸发,而蒸发要吸热,会使水温降低得快一些
B.将冷气吹入水中,使水的温度降低
C.吹气使水杯中热的水下沉,冷的水留在上部
D.吹水的气把水的热量带走了
2.如图所示是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水蒸气
B.房间里清香四溢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C.”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D.”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D.”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
3.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人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4.在室温为20℃的教室内,小亮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如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某同学在两片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和酒精,他将滴水玻璃片放在阳光下照射,滴酒精玻璃片放在树荫下,结果发现水迹先干。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实验现象可得出“水比酒精更易蒸发”的结论
B.由实验现象可得出“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结论
C.此实验只能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D.若把两玻璃片都放在阳光下,则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
6.刚从开水锅里捞出的鸡蛋浸过冷水后再拿在手中不太烫,等蛋壳表面水分干了后就很烫了,这是因为( )
A.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量向外逐渐散发
B.蛋壳不容易传热,要过一段时间手才感到发烫
C.蛋壳上的水未干时,水蒸发要吸收热量,由于蒸发很快,使蛋壳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如果从外界吸收不到热量,那么液体( )
A.蒸发不能继续进行
B.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降低
C.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升高
D.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8.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9.如图所示,下列图像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 B. C. D.
10.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 )
A.a B.b C.c D.d
11.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 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12.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9℃,利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分离出来的顺序是( )
A.氧、氮、氦 B.氧、氦、氮 C.氦,氧、氮 D.氦.氮、氧
13.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指的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柴火。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14.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
15.下面叙述的四种产生”白气”的现象中,有一种”白气”产生的原因与其他几种都不一样,这一种”白气”是( )
A.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
B.冬天,户外的人嘴里不断冒出”白气”
C.吸烟的人,从嘴里喷出”白气”
D.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会冒出一股”白气”
16.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关于以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升华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17.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18.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一干 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宾馆、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所示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9.下表所列的是几种晶体的熔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固态氢-259℃ 固态酒精-117%C 固态水银-39℃ 金1064℃ 钢1300℃ 钨3410℃
A.在-268℃时,氢是固态
B.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D.水银温度计在-60℃时不能使用
二、填空题
20.(2021七上·西湖月考)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此时,温度计内的水银的:①体积,②质量,③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
21.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1)将罐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
22.如图所示”压缩乙醚液化”实验: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拉注射器的下端,乙醚会发生 现象.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气体将 (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分别是 和
23.如图是小桂家的电热水器下面连接的热水管和冷水管,小桂洗热水澡时经常发现左水管外壁上有水珠,而右水管的外壁上却没有水珠,仔细观察这些水珠并不是溅上去的,这些水珠的形成是 现象,该现象是 (填 “吸热”或”放热”)过程,由此可知左水管是 (填“冷”或”热”)水管.
2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的两壶水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通过观察可以确定甲、乙两个房间的温度关系是t甲 t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抗震抢险中的许多场面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灾区一青年为防止液化石油气罐在烈日下发生爆炸,将液化石油气罐的一部分埋入土中,并在周围倒插了几个装满了水的啤酒瓶.
(1)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是用 的方法使它 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里的。
(2)瓶中的水缓慢流入土中,在逐渐蒸发的过程要 热量,可降低液化石油气罐的温度,保证安全使用。
26.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地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你认为实验方案 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27.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 (填物态变化 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
28.某物质的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 (填“晶体”或“非晶体”),第25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9.臭氧通常是一种淡蓝色的、有鱼腥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二氧化硫遇臭氧微热就会迅速被氧化为三氧化硫,这是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理想方法。用于冰箱的制冷剂(就是蒸发时吸热而致冷的物质)如R12会破坏臭氧层,而新型制冷剂R600a不会破坏臭氧层,它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熔点为-159.4℃,沸点为-11.73℃。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臭氧的化学性质有 (各举一条即可)
(2)在常温常压下,将制冷剂R600a的温度降到-160℃时,它的物质状态是 ;当温度在-11.73℃时,R600a继续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0.(2023七上·义乌期末)如图所示是 A、B 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固体,同一热源均匀加热,两种固体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 20min 时 A 固体吸收的热量 B
固体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中 是非晶体。
31.(2023七上·杭州期末)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记录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中的冰加热,目的是 。
(2)第4分钟时,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 。(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3)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原来是水中加入盐后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盐水的凝固点应 0℃。(填“小于”或“大于”)
三、实验探究题
3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各滴上1滴酒精,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右边的玻璃片。
(1)由图可知,该同学在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时,他在2块玻璃上各滴加1滴酒精,并使酒精面积大致相同,接下来的操作是 。
(3)在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时,他在1片玻璃上滴加1滴酒精,另1片上滴加2滴酒精,其他条件相同。请判断他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
33.图示是甲同学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水 酒精 煤油 黄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乙同学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
34.下图所示实验中,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密闭玻璃管加热,发现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
(1)固态碘直接变成碘蒸气,这是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结合上述资料,三位同学对该实验有不同的观点:甲:这个实验中固态碘是直接变成碘蒸气。乙:虽然看到了碘蒸气,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丙:这个实验中碘可能直接变成碘蒸气,也可能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针对上述三个观点,选择一个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四、解答题
35.(2022七上·苍南期末)在雨天或天气寒冷的秋、冬季节里,车玻璃容易起雾,当玻璃上出现雾气时,由于视线受阻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给行车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有经验的司机往往打开空调吹暖气除雾。请就起雾的原因和除雾的原理给出解样。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24分)
36.(2021七上·西湖月考)图中,小金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 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 。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将 (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C
20.【答案】热胀冷缩;②
21.【答案】(1)加快沙中水分的蒸发
(2)利用水蒸发吸收内罐中的热,使内罐温度下降而对其中的食物起保鲜作用
22.【答案】汽化;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3.【答案】液化;放热;冷
24.【答案】小于
25.【答案】(1)压缩体积;液化
(2)吸收
26.【答案】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使碘发生熔化,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
27.【答案】汽化;放出;凝华
28.【答案】晶体;固;变大
29.【答案】(1)淡蓝色;臭氧不稳定
(2)固态;不变
30.【答案】等于;B
31.【答案】(1)使冰均匀受热
(2)固液共存态
(3)小于
32.【答案】(1)温度
(2)用电吹风的冷风档吹其中一块玻璃板上的酒精
(3)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因为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应该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改变液面表面积,而不是酒精的质量。
33.【答案】(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34.【答案】(1)升华
(2)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 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直接变成碘蒸气,也可能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所以支持丙的观点。
35.【答案】(1)雨天、秋、冬季节室外温度低,导致汽车玻璃温度低,车内水蒸气温度相对高。
(2)水蒸气遇冷容易液化。(液化的条件-降温)
(3)吹暖风,使车内玻璃温度升高
(4)暖风加快了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蒸发)
36.【答案】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自己颜色逐渐变浅,装有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最后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变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