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2 11: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
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单元语文要素即为本课学习重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奉天读书时的三件事:第一件事“立下读书志向”,第二件事“耳闻‘中华不振’”,第三件事“目睹‘中华不振’”。单独看,每件事都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整体看,三件事叙述层次巧
妙,主题表达鲜明,第一件事呈现立志结果,第二、第三件事交代立志原因,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本课篇幅较长、事件较多、人物丰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篇难文章。其文本结构非常适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此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学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在本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则引导学生从“了解”走向“把握”,从“把握一件事”逐步过渡到“把握多件事”,促使学习进阶。学生虽然在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具备把握多件事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3个生字,并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尝试通过抓住要素找出文中互相关联的几件事情,并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讲讲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
4.尝试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目的,注意把理由写充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少年周恩来并理解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其家国情怀。
难点:讲讲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立足单元整体,导入学习情境
1.阅读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出单元学习主题“感悟家国情怀”。
2. 课件出示词典中对“崛起”的解释,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崛起”及课题意思。
【崛起】juéqǐ〈书〉动(1)(山峰等)突起:平地上~一座青翠的山峰。(2)兴起:民族~|经济~|太平军~于广西桂平金田村。
3.齐读课题,结合预习,将课题与文中周恩来的读书志向联系起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与周恩来相关的信息。
二、归类识词,借助语境晓词义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或生僻字,特别留意文中带拼音的字词,要把它们读准确。
2.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检测纠音,借助语境理解词义。
①学习第一组词语: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光耀门楣、江苏淮安。
(1)看课文的注释,“奉天”就是今天的辽宁沈阳,是周恩来12岁时上学的地方。周恩来读书时的学校名字叫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2)借助图片理解“门楣”。“光耀门楣”可以换一个近义词来理解———(光宗耀祖)
“光耀门楣”的意思便是做出让家门感到光荣的事情。
②学习第二组词语:严肃的问题、清晰而坚定、抱负和胸怀、疑惑不解。
(1)在学校里你遇到过哪些严肃的场景?(升旗仪式、表彰大会……)由此看出“严肃”的意思是———(令人敬畏的、认真的。)
(2)魏校长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回答的语气怎样?(清晰而坚定)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这组词语。“清晰”的近义词是———(清楚)“坚定”的反义词是———(动摇)“清晰而坚定”的意思就是———(心里很清楚,一点儿也不动摇。)说明周恩来回答魏校长所提的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3)“疑惑不解”这个词中的“疑”可以组词为“怀疑、疑问、疑虑……”“惑”的意思和“疑”一样,所以“疑惑不解”的意思应该是———(心里不明白,有疑问。)
③学习第三组词语:魏校长、为之一振、赞叹、当效此生。
(1)这组词里有两个词语很特别,看哪位同学更厉害,用你的慧眼把它们找出来?
(为之一振、当效此生)这两个词都是文言文。“为之一振”的“振”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可以组成———(振奋)“为之一振”指的是魏校长对其他学生的回答都不是很满意,而周恩来的回答却让他倍感振奋。他忍不住连声赞叹———(出示句子,学生朗读:“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2)“效”字在“当效此生”中的意思是“学习”,校长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向哪个人学习?(周恩来)所以“此生”在课文中就是指志向远大的周恩来。
④学习第四组词语:左顾右盼、训斥。
(1)指名读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借助语境理解“左顾右盼”,说说“左顾右盼”的近义词———(东张西望)
(2)“训斥”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责骂)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分清生字的结构类别、偏旁的位置和关键笔画,在班内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按生字的结构归类进行书写提示。特别强调“赞”字的偏旁变化和“肃”字的笔顺。
三、厘清事件关系,连说主要内容
1. 结合事件,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预设:立下读书志向是果,听到、看到“中华不振”是因。(板书:果、因)
2. 联结教材,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关联语文要素,明确“把握主要内容”的要点。(板书:主要人物、事件)
(2)出示“交流平台”,明确“把多件事连起来”的具体方法。
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3. 学生尝试“把多件事连起来”,教师指导点评。
(1)呈现评价标准“试着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主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与交流学习成果。
评价要点:一是关注“连什么”,即是否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二是关注“怎么连”,即是否做到“按照课文顺序连”或“依据因果关系连”。
四、再读人物对话,体会家国情怀
1.如果用伯父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哪四个字?(中华不振)
2.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说说中华不振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预设:
(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没有地方说理。”师引导:本来就属于中国人的地方,反而被外国人占据了,有事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这真是———(中华不振)
(2)“一问才知道……反而训斥她。”师引导: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却不能抓肇事者,将他绳之以法。巡警是中国人,不去惩处肇事的人,还大声责骂自己人,真的是———(中华不振)
(3)“围观的中国人……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师引导:“谁又敢怎么样呢”换一种说法就是“谁都不敢怎么样”。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说明了什么?(明明心生怒火,却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围观安慰这个不幸的女人,默默地忍受着不公平的对待。)这真的是———(中华不振)
3.出示当时社会资料,了解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让学生铭记中国的屈辱史。说一说学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
4.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1)在一次次听到中华不振,在一次次看到中华不振后,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的心里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出示并齐读)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2)出示关键语句“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师引导:从“像一团烈火一直在燃烧”,你体会到了什么?(周恩来为祖国感到着急,关心人民的疾苦,想拯救中国……)所以,当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为了中华的崛起,周恩来说到做到。他在中学毕业以后,在坐船去日本求学前的一个晚上,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的豪情壮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6.诗文对照,领悟情感。
(1)出示译文,生自由读。师引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诗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周恩来所写“大江歌罢”相对应。日本在东面,所以周恩来在诗中点明要到日本的词语应该是———(掉头东)他到日本去干什
么?请用这首诗中的一句来回答,就是———(邃密群科济世穷)
(2)师引导:“邃密”是“精心研究”的意思。“群科”即社会科学。那“邃密群科”的意思就是———(精心细致地研究社会科学)这样做的目的是———(济世穷)你觉得“世穷”与文中的哪个词照应?(中华不振)“邃密群科济世穷”与文中的哪一句照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面壁十年”说的是达摩祖师用了十年的时间在少林寺的山洞里修行,最终成为中国禅宗始祖。周恩来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刻苦精神。“图破壁”来自于“画龙点睛”的故事,说的是画家张僧繇在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都没有眼睛。后来经他点上眼睛,四条巨龙就从墙上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周恩来心中的巨龙大家觉得应该是什么?(中国)由此看出,除了中华不振让周恩来立志之外,他还希望中国能像那条巨龙一样腾飞起来,希望中国能够———(富起来,强起来,发展起来……)
(4)“难酬蹈海亦英雄”说的是有志青年陈天华跳进深不见底的大海,想以此来警示那些还在沉睡的中国人。周恩来很佩服他,把救国济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我们称他为———(英雄)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用上你的敬佩之情。
7.(播放视频《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要和大家分享?(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五、悟爱国精神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奉天,跟少年周恩来一起去看看那个星期天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
活动一:体会“中华不振”
1.品读词句,体会“中华不振”。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11~16自然段,圈出写“中华不振”的词句,在旁边批注感受。
(2)聚焦重点,交流反馈。
句一: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带”是指哪里?为什么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
句二: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果你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当时在场的人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3)有感情地朗读第16自然段,加深体会。
2.结合资料,体会“中华不振”。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旧中国的相关资料,说说感受。
(2)出示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和文字,直观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的崇高形象。
过渡:是啊,看到这样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中国,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关键词句,通过品析、朗读,深切体会“中华不振”。借助时代背景图文资料,真正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进而理解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原因。)
活动二:感悟爱国精神
1.生读课后习题中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师讲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2.出示周恩来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学生联系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感受。
3.配乐朗读诗句,再次感受周恩来心怀天下的崇高形象和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