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郭沫若诗两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8 13: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郭沫若故居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集《星空》表达了这一思想感情。他在五四高潮时期对祖国的憧憬陡然归于破灭,诗人的一度兴奋激动陷人了苦闷伤感,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总体要求: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具体要求:
(1)读诗歌,分清节奏;
(2)读诗歌,念准重音;
(3)读出感情。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那些遐想?
3.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
4.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街灯明星联想街市物品人生活光明 自由 幸福 美好想象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⑴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⑵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街灯→明星→天上的美丽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⑴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⑵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⑶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本 课 小 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静夜静夜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听读想象   1、划节奏、标重音、体味情感。
2、边听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的情境。
静夜静夜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三、解析全诗。1.全诗共两小节。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  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夜晚的景色。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对月流珠的情形。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全诗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而又凄清的月色,伤怀流泪呢?
静夜静夜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  4.两首诗都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什么?表达什么?哪首诗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  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前一首诗更为明朗些,从不同的神话传说可看出来。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请分析。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
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
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
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
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
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
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
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
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
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
什么?自然引出下文。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
到想象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
抑或无穷思念?……想象的精妙自不待言。
1、比读引导:
本诗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我们可以从它的写法、风格等方面来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2、比读实践:
同学们从结构、意境、音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比读两诗3、比读小结:(1)结构相似 两诗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2)意境相似 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空明净的世界,极空灵、美丽、优雅,带有浪漫主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无阴翳,更能有力地鞭笞现实,引人向上。
(3)音律和谐 这两首诗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天》:诗人由人间街市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天河清浅如一湾溪水。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上闲游。
想象合情合理。 《静》:诗人先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再想象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
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
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
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 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
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
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
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
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
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
景,转而想像的。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但如果仅仅为背而背,那只是很浅层次的积累。这无法使人的语言积累丰厚起来。
当然,背诵初期是应该“囫囵吞枣”似的把全文“死记硬背”下来;然后再在反复的背诵过程中,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内容、主旨、语言、修辞、表达方式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品味。这样,对语言的感受以及感悟就会丰富和厚实起来。
背诵这首诗,应在4分钟以内拿下,然后在反复地背诵过程中感受诗的音乐美、想象诗画面美和体味诗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静夜》在写法上有美、雅、奇三个特点:
音韵美:
这首诗不长,仅8行2节,节奏匀称。第一节诗1、3行,2、4行分别押韵,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诗的1、2行及3、4行两两对应,句式整齐,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种齐整的美。第二节1、2、4行押韵,句式结构与第一相反,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美。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
环境雅:
第一节写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想象奇:
诗人面对飘渺的星空,浮想连翩。晴空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拓展思维作业布置1 背诵这两首诗。
2 在作业本上抄写诗歌。
3完成《名师测控》中本课练习的第一课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