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分层作业
1.(2021九下·惠民月考)“……英国伦敦的茶商和丝商要求中国开放更多港口城市,降低关税,为此他们不惜推动政府再次发动侵华战争。”材料中的“战争”使(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20八上·溧水月考)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2021·天水)“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貴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股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5.(2022八上·高州月考)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抢夺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
6.(2022八上·南康期中)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名)
1858年4月 京师 大沽 2000
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000
1859年4月 黑龙江 天津 1000
1860年5月 宣化镇 大沽 1000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7.(2021八上·临清月考)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倍感失望,因为中国人不愿与他们接触,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材料主要体现了( )
A.鸦片战争对中英双方的全面影响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中英两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政策
D.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8.(2022·泰安)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B.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9.(2021·盐城)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掀起瓜分狂潮 D.索银4.5亿两
10.(2020九上·大兴期末)云实践——探寻“万园之园”的前世今生。
[探源 网络搜索]
材料一 康熙末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呈现兴盛景象。明末清初,大批造园能匠涌入北方,以其精湛技艺进行皇家园林的营造。同时,诸多造园理论书籍的问世,为清代大规模园林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康雍乾三帝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崇尚园林艺术与造园文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就了这座一代名园。
——摘编自姜贝《圆明园规划布局及其结构研究》
[寻踪 研究探析]
材料二 圆明园是清代的一座“离宫型皇家园林”,既有轴线对称、规则整齐的宫殿式布局,也有原始粗犷、建筑疏朗的园林化风景布局。在清中期以后,一些大朝与大宴的典礼与活动,移至圆明园,圆明园实际上是一座园林紫禁城,同是大清王朝的统治中心。
——摘编自何瑜《清代圆明园与紫禁城关系考辨》等
[今世 浏览新闻]
材料三 2020年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在被劫掠160年后正式回家!自圆明园罹难至今,马首先后有过6位藏主。2007年,马首突然现身香港拍卖行图册。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意愿。同年,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燊购得该铜像。并于2019年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划拨原属地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摘编自圆明园遗址公园官网
[展望 思考感悟]
材料四 马首回家后的存放位置让圆明园管理处犯了愁。在圆明园的最西部,露天存放着大量回归的条石、灰砖。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也存在保护不力的情况。同时,圆明园内现存的56处建筑遗址、21处叠石遗址、9处夯土遗址,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经常性的保护,就连人们熟知的大水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 守卫圆明园》
(1)依据材料一,概括圆明园修建的背景和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圆明园建筑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导致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历史事件。概括马首铜像回归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为圆明园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1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如示意图),其中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地区是( )
A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B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C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D 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千米领土
A.A B.B C.C D.D
12.(2020·临沂)如图所示岛屿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之东。该岛的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岛还要大。岛上拥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裕。强行割占中国这个岛的国家是( )
A.美国 B.俄国 C.日本 D.英国
13.1854年,《南京条约》满十二年,英、法、美要求修改条约,但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1856年英、法、美再次提出修改条约,再次遭到了拒绝。两次遭到拒绝的直接后果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英法联军伙同俄国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D.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
14.《中英北京条约》第一款:“前于戊午年(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未年(1860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似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对这一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是诚信友善的
B.掩盖了英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
C.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
D.《北京条约》签订是为维护中英的友好
15.给下面的表格设定一个题目,最恰当的应该是( )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瑗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1864年 《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A.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B.英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C.法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D.日本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英国,为此他们不惜推动政府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该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所以 B 项符合题意;
A 项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
C 项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排除;
D 项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1871年”“ 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说外国的商船可以在长江上自由航行,这是在1858年清政府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D.《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对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 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是英法,英法联军在1860年占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将园中的财物洗劫一空,B正确;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排除A;
甲午中日战争的侵略者是日本,排除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侵略者是八个国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5.【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而“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故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6.【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时间“1858-1860年”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A项正确;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期,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爆发,排除C项;
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可知,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所以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这次侵略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8.【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结论。故B符合题意。
选项A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的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了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冲击。文化上,使传教上有了更大的自由,西方宗教势力开始发展,并且开始干涉中国内政,配合了政治和经济的侵略。
9.【答案】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1861”“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谓的“荣耀”是指火烧圆明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十二生肖兽首丢失,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面对剩下的残垣断壁,它警示着我们勿忘国耻,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10.【答案】(1)背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条件:江南地区的工匠来到北方;造园理论书籍提供了系统指导;统治者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任意两点即可)
(2)布局上兼有宫殿和园林的特色;功能上具有政治统治中心的地位。
(3)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或火烧圆明园。原因:企业家的爱国行为;我国政府的努力;国家实力的提升。(任意两点即可)
(4)言之成理即可。如政府要完善保护设施,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等。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康熙末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呈现兴盛景象”可知,圆明园修建的背景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据材料“明末清初,大批造园能匠涌入北方,以其精湛技艺进行皇家园林的营造”可知,圆明园修建的条件是江南地区的工匠来到北方;据材料“同时,诸多造园理论书籍的问世,为清代大规模园林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可知,造园理论书籍提供了系统指导;据材料“康雍乾三帝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崇尚园林艺术与造园文化”可知,统治者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就了这座一代名园。
(2)依据材料二“圆明园既有轴线对称、规则整齐的宫殿式布局,也有原始粗犷、建筑疏朗的园林化风景布局。在清中期以后,一些大朝与大宴的典礼与活动,移至圆明园,圆明园实际上是一座园林紫禁城,同是大清王朝的统治中心”概括可知,圆明园建筑特点是布局上兼有宫殿和园林的特色;功能上具有政治统治中心的地位。
(3)依据材料三“2020年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在被劫掠160年后正式回家!自圆明园罹难至今,马首先后有过6位藏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或火烧圆明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这其中就包括圆明园马首铜像。据材料“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意愿。同年,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燊购得该铜像”可知,马首铜像回归的原因有企业家的爱国行为;我国政府的努力;国家实力的提升。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为圆明园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是政府要完善保护设施,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1.【答案】C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共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是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共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割占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地区是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俄《北京条约》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关键信息是“该岛的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岛还要大”。观察图片并结合信息“该岛的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岛还要大”可知,这个岛指的是库叶岛,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故答案为:B。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1854年,《南京条约》满十二年,英、法、美要求修改条约,但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1856年英、法、美再次提出修改条约,再次遭到了拒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遭到拒绝的直接后果是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符合题意;ACD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发生的,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前于戊午年(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已未年(1860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以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意思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由于1860年,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在大沽炮台受阻,致使战争再次爆发,是大清政府自己丧失了和好的机会。依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可知,题干内容掩盖了英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B符合题意;ACD都说法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理解题干材料意思和识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15.【答案】A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表格中的不平等条约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俄国是从清王朝手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领土及相关不平等条约。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分层作业
1.(2021九下·惠民月考)“……英国伦敦的茶商和丝商要求中国开放更多港口城市,降低关税,为此他们不惜推动政府再次发动侵华战争。”材料中的“战争”使(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英国,为此他们不惜推动政府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该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所以 B 项符合题意;
A 项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
C 项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排除;
D 项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2020八上·溧水月考)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1871年”“ 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说外国的商船可以在长江上自由航行,这是在1858年清政府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D.《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对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2021·天水)“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貴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股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 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是英法,英法联军在1860年占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将园中的财物洗劫一空,B正确;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排除A;
甲午中日战争的侵略者是日本,排除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侵略者是八个国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5.(2022八上·高州月考)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抢夺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
【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而“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故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6.(2022八上·南康期中)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名)
1858年4月 京师 大沽 2000
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000
1859年4月 黑龙江 天津 1000
1860年5月 宣化镇 大沽 1000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时间“1858-1860年”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A项正确;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期,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爆发,排除C项;
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7.(2021八上·临清月考)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倍感失望,因为中国人不愿与他们接触,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材料主要体现了( )
A.鸦片战争对中英双方的全面影响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中英两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政策
D.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可知,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所以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这次侵略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8.(2022·泰安)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B.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结论。故B符合题意。
选项A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的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了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冲击。文化上,使传教上有了更大的自由,西方宗教势力开始发展,并且开始干涉中国内政,配合了政治和经济的侵略。
9.(2021·盐城)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掀起瓜分狂潮 D.索银4.5亿两
【答案】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1861”“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谓的“荣耀”是指火烧圆明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十二生肖兽首丢失,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面对剩下的残垣断壁,它警示着我们勿忘国耻,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10.(2020九上·大兴期末)云实践——探寻“万园之园”的前世今生。
[探源 网络搜索]
材料一 康熙末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呈现兴盛景象。明末清初,大批造园能匠涌入北方,以其精湛技艺进行皇家园林的营造。同时,诸多造园理论书籍的问世,为清代大规模园林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康雍乾三帝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崇尚园林艺术与造园文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就了这座一代名园。
——摘编自姜贝《圆明园规划布局及其结构研究》
[寻踪 研究探析]
材料二 圆明园是清代的一座“离宫型皇家园林”,既有轴线对称、规则整齐的宫殿式布局,也有原始粗犷、建筑疏朗的园林化风景布局。在清中期以后,一些大朝与大宴的典礼与活动,移至圆明园,圆明园实际上是一座园林紫禁城,同是大清王朝的统治中心。
——摘编自何瑜《清代圆明园与紫禁城关系考辨》等
[今世 浏览新闻]
材料三 2020年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在被劫掠160年后正式回家!自圆明园罹难至今,马首先后有过6位藏主。2007年,马首突然现身香港拍卖行图册。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意愿。同年,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燊购得该铜像。并于2019年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划拨原属地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摘编自圆明园遗址公园官网
[展望 思考感悟]
材料四 马首回家后的存放位置让圆明园管理处犯了愁。在圆明园的最西部,露天存放着大量回归的条石、灰砖。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也存在保护不力的情况。同时,圆明园内现存的56处建筑遗址、21处叠石遗址、9处夯土遗址,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经常性的保护,就连人们熟知的大水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 守卫圆明园》
(1)依据材料一,概括圆明园修建的背景和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圆明园建筑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导致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历史事件。概括马首铜像回归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为圆明园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1)背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条件:江南地区的工匠来到北方;造园理论书籍提供了系统指导;统治者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任意两点即可)
(2)布局上兼有宫殿和园林的特色;功能上具有政治统治中心的地位。
(3)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或火烧圆明园。原因:企业家的爱国行为;我国政府的努力;国家实力的提升。(任意两点即可)
(4)言之成理即可。如政府要完善保护设施,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等。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康熙末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呈现兴盛景象”可知,圆明园修建的背景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据材料“明末清初,大批造园能匠涌入北方,以其精湛技艺进行皇家园林的营造”可知,圆明园修建的条件是江南地区的工匠来到北方;据材料“同时,诸多造园理论书籍的问世,为清代大规模园林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可知,造园理论书籍提供了系统指导;据材料“康雍乾三帝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崇尚园林艺术与造园文化”可知,统治者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就了这座一代名园。
(2)依据材料二“圆明园既有轴线对称、规则整齐的宫殿式布局,也有原始粗犷、建筑疏朗的园林化风景布局。在清中期以后,一些大朝与大宴的典礼与活动,移至圆明园,圆明园实际上是一座园林紫禁城,同是大清王朝的统治中心”概括可知,圆明园建筑特点是布局上兼有宫殿和园林的特色;功能上具有政治统治中心的地位。
(3)依据材料三“2020年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在被劫掠160年后正式回家!自圆明园罹难至今,马首先后有过6位藏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或火烧圆明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这其中就包括圆明园马首铜像。据材料“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意愿。同年,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燊购得该铜像”可知,马首铜像回归的原因有企业家的爱国行为;我国政府的努力;国家实力的提升。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为圆明园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是政府要完善保护设施,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如示意图),其中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地区是( )
A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B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C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D 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千米领土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共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是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共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割占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地区是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俄《北京条约》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2020·临沂)如图所示岛屿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之东。该岛的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岛还要大。岛上拥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裕。强行割占中国这个岛的国家是( )
A.美国 B.俄国 C.日本 D.英国
【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关键信息是“该岛的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岛还要大”。观察图片并结合信息“该岛的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岛还要大”可知,这个岛指的是库叶岛,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故答案为:B。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13.1854年,《南京条约》满十二年,英、法、美要求修改条约,但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1856年英、法、美再次提出修改条约,再次遭到了拒绝。两次遭到拒绝的直接后果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英法联军伙同俄国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D.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1854年,《南京条约》满十二年,英、法、美要求修改条约,但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1856年英、法、美再次提出修改条约,再次遭到了拒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遭到拒绝的直接后果是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符合题意;ACD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发生的,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中英北京条约》第一款:“前于戊午年(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未年(1860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似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对这一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是诚信友善的
B.掩盖了英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
C.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
D.《北京条约》签订是为维护中英的友好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前于戊午年(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已未年(1860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以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意思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由于1860年,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在大沽炮台受阻,致使战争再次爆发,是大清政府自己丧失了和好的机会。依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可知,题干内容掩盖了英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B符合题意;ACD都说法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理解题干材料意思和识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15.给下面的表格设定一个题目,最恰当的应该是( )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瑗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1864年 《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A.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B.英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C.法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D.日本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答案】A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表格中的不平等条约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俄国是从清王朝手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领土及相关不平等条约。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