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人教版)试题
内容与范围:必修一第1-3单元,第6单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一一“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巳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相传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
B.诗僧皎然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关于情景关系,王夫之的论述更加精要,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主要表现方式,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并列举前人名篇加以佐证,这说明用这三种意境创造方式,是可以写出上乘作品的。
C.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古今中外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3分)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背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B.《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如画江山的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英雄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C.《登幽州台歌》通过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古幽州台苍凉壮阔之景历历如在目前。
D.《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线。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露潮气。即便一张两块线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情节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宋虽不善言辞,却勤快可靠,彬彬有礼。他选择用失去一条腿的代价帮助女儿脱困的做法,是人性中伟大无私父爱的表现。
B.文中老宋跟老夏讲述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自己接济。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宋放弃治疗病腿埋下了伏笔。
C.文章主人公老宋面临要腿和要钱的两难选择,作者对此进行客观叙述,在看似冷漠的笔触下暗藏着对老宋深深的同情。
D.老夏最令人同情。他出于仗义热心帮助老宋,但是老宋的不辞而别,最后连想让老宋尴尬难堪的机会也没有。
7.下列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老宋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他内心,“截肢”的伤痛远不“欺骗”大家的伤痛深。
B.作者描述老宋数钱时,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通过略带戏谑的文字,诉说着生命之痛。
C.小说叙述重心不断转换。老宋第一次“逃跑”前,叙述以老宋为焦点:老宋第一次“逃跑”后,叙述重心则转移到老夏身上。
D.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执着挖掘、思考、表达,是铁凝许多作品所竭力追求的目标,本文也体现了这一创作追求。
8.从老宋不辞而别到老夏寻找老宋,老夏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文学中的留白是指文本中作者所欲表达却又有目的地加以省略的场景、情节以及文本所蕴含着的作者未加以言明的潜在意义。请找出文中的一处留白并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①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 余因以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②,感激而出此也。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刻曩③之徒,诋諆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余又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顾其书仅有杨倞注,未为尽善,辄为《荀子集解》一书,管窥所及,间亦附载。
(节选自王先谦《荀子集解·序》,有删改)
【注】①檃栝,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②泯棼,亦作“泯芬”,纷乱的样子。③刻曩,亦作“刻核”,苛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使荀子A而不知人性B有善恶C则不知木性D有枸直矣E然而其F言如此G岂真不知H性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在古代多指政治地位高或德行高尚的人,在材料一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曲,在材料一中是“弯曲的弧度”之意,与现在常用“是非曲直”的意思不相同。
C.感激,在材料二中是“感怀激愤”之意,与现在常用的“感激涕零”的意思相同。
D.明,指点明、使明白,与《师说》“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词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靠礼义矫正,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素质,就像木材受绳而变得通直,性恶之人通过学习可成为智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B.荀子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强调向外界借助力量,即使资质平常之人,如能博取众长,也能聚万善于一身,成为高尚君子乃至后天圣人。
C.王先谦认为荀子提出“性恶论”并非不知人性有善恶之别,而是有感于时代动乱,百姓一直处于纷乱不定之中难有礼义,因而有此言论。
D.王先谦认为后世之人多对荀子有微词,甚至恶意攻讦,是因为他们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不能深入理解荀子的学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
14.请抄写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不能有错别字,书写工整。(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二)
【东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中“罕”“寡”“掩”“绝”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已远离了官场上的烦扰。
B.中间四句叙写诗人的田园生活,其中“相见无杂言”一句凸显了诗人正处于孤独寂寞的隐居状态。
C.“我土日已广”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开荒南野际”呼应,体现了组诗间的关联性。
D.本诗选材的内容都是农家田园的日常生活,语言平淡舒缀,展现了诗人淡泊的人生状态。
16.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用“ , 。”指出教师的职能作用,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3)在古代诗文中作者常常借猿啼表达哀怨和愁苦之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革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18.下列各项和第一段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下面是《教育家》杂志对“今天如何读经典”系列丛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和李春雨的一段访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教育家》市面上的书泥沙俱下,各种“经典好书”榜单层出不穷,学生、家长选书无所适从,您认为什么样的书是“经典”
刘勇:经典既能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效应,又能够穿越时代,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以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作家,用笔继承优秀传统,荡涤黑暗社会,寻求政治解放。他们最注重传承,又最注重创新;最强调立本,又最强调开放;最渴求自由,又最勇担责任;最深刻地批判社会,又最无情地解剖自己;最尖锐地揭露人性的丑恶,又最深情地关注着人类命运的发展。
《教育家》新课改提倡“整本书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怎么读”,您有什么建议吗
李春雨:我认为,进行“整本书阅读”要讲求策略。
第一, ① 。不要为了应试去片段化地阅读,甚至背诵名家名句。一定要相信阅读是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它能让人的内心变得丰盈而充满力量。
第二, 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对近3000名读者做过调研,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也都赫然处在前10名。而专家给出的“药方”则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唯有一字一句、逐节逐章地坚持读下去!读书没有捷径。
第三, ③ 。阅读经典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归根到底,是读者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作品。读不懂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不是经典作品不够好,只能说明一般读者还缺乏与之相交流、相碰撞的生活广度与思想深度,缺乏应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积累。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B.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家族”且成系统的。
C.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1.概括“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建议,填在文中横线处,每句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即将结束,高一(1)班策划开展“《乡土中国》研读徼报告展示”活动。他们邀请了语文教研室张主任参与活动。下面是展示活动主持人开场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语句(填写序号即可)并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衷心地感谢张主任接受我们的邀请,②并感谢张主任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③惠顾我们微报告展示活动现场。④张主任是一位学富五车且有风骨、有思想的老师。⑤近几年来,发表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出版教育教学拙著一部。⑦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主任的到来。⑧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展示他们的《乡土中国》研读成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云:“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张衡列传》)
闻一多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
以上材料对当下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内容与范围:必修一第1-3单元,第6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A
【B“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错误,原文说“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是经历了前面提到的人物共同的贡献所致。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所以“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不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全部原因。D“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错误,这是根据王夫之等人的阐释,我们总结得出的结论,而不是王夫之的认识。】
2.(3分)C
【“古今中外的学者”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不是古今中外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
3.(3分)C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属于情景并茂式。B《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属于情景并茂式。C《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属于情中见景式。D.《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属于景中藏情式。】
4.(4分)①材料总体采用总分结构,(1分)②首先结合前人论述提出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接着分别从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三个方面,运用举例论证形象说明。(3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2分)②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2分)③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
【“老夏最令人同情”错。老夏并不是最令人同情的,老宋一家的生活很困难,他不忍心将这些钱拿去医院治腿,而是想将钱拿去接济女儿,只能愧对团里的人,所以老宋并非有意欺骗老夏。老宋才最令人同情。】
7.(3分)B
【“语言描写”错,“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 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 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不是语言描写,是心理描写。】
8.(4分)①一开始老夏非常气愤于老宋不辞而别;②当得知老宋把腿锯了,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③当得知老宋在哪里时,老夏想让老宋尴尬、难堪和愧疚;④当见到拄拐逃跑的老宋后,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示例一:老宋第一次逃跑时,他是如何逃跑的 他为什么要逃跑 文章并未言明。作用: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宋不辞而别,让老夏愤怒难平,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故事徐徐展开。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后面的情节充满期待。(每点2分)
示例二:小说结尾处老宋再次逃跑,老夏和老宋有没有交谈 老夏有没有原谅老宋 文章并未言明。作用:①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小人物在道德和生存之间徘徊的困境,展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
CEG【假使荀子不知道人性有善恶,就不会知道木材的性质有弯直。即使这样但他还是主张性恶论,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分吗 “人性有善恶”是“不知”的宾语,主语为“荀子”,在宾语后C处断开;“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E处断开;“岂”是副词,表反问,一般在句首,前面G处断开。】
11.(3分)C
【意思不同。感怀激愤;感谢。句意:感怀激愤之下说出这番言论。/因感谢而流泪。】
12.(3分)D
【“是因为他们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不能深入理解荀子的学说”错误,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属于张冠李戴,“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是指百姓而非后世攻讦荀子学说之人。】
13.(8分)(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向上,向下;“用”,因为。各1分,句意1分)
(2)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以为”,认为;“疵”,缺陷,毛病;“逮”,等到。各1分,句意1分。)
14.(3分)抄写没有错别字1分,书写整齐1分,美观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材料二: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推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主张性恶说的缘故。我认为性恶说并非荀子的本意。他说:笔直的木材不需要经过矫木工具(的矫正)就是直的,是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直的;弯曲的木头一定要依靠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然后变直,是因为它本性就不是直的。现在的人品性恶劣,一定要等待圣明的君主治理,经过礼义的教化,这样以后才使人们都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假使荀子不知道人性有善恶,就不会知道木材的性质有弯直。即使这样但他还是主张性恶论,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分吗 我因而认为荀子生逢社会动乱的时代,百姓全都(生活在)纷乱不安之中(难有礼义),感怀激愤之下说出这番言论。荀子谈论治学治世之道,都把礼义之道作为旨归,反复推究审察,致力于指明其中的宗旨意义,探寻儒学一直坚持的精要之处,洞悉古今成败的原因。而苛刻指责的那些人,毁谤污蔑层出不穷,舍弃了真义是不能和荀子走在这(治学治世)之道上了。我又感慨(悲叹)荀子的学说不被当时之人重视,继而名声被后世之人毁坏。考虑到荀子的书只有杨惊的注解,许多地方还不完善详尽,于是写成《荀子集解》一书,一些鄙薄所见有时也附录记载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
【“凸显了诗人正处于孤独寂寞的隐居状态”错,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16.(6分)①前八句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内心的恬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②后四句表达了对躬耕生活的满足。(每点3分,情感2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内心的恬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这几句刻画了幽静淳朴的乡村生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恬静和满足,写出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前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暗示了诗人对躬耕生活的满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示例:①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18.(3分)B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比喻。把“官场”比作“樊笼”,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急迫心情。B.拟人。“送”字赋予“湖月”人的动作情感,表达湖月与人的情感。C.比喻。(或通感)把“琵琶声”比作“珍珠落在玉盘里”,写出琵琶声的清脆。D.借代、夸张。“樯橹”代“战船”,是借代;“灰飞烟灭”“谈笑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周瑜的指挥洒脱。】
19.(4分)①原文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加强了语气语势,起到了强调作用。②“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20.(3分)C
【文中引号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讽刺否定。】
21.(6分)①要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②要有耐心和恒心③要学会与经典对话(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一空,“不要为了……阅读”是错误的阅读观,“一定要相信阅读是……”是正确的阅读理念,故应填“要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第二空,由“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可知,人们没有耐心读书;由“唯有一字一句、逐节逐章地坚持读下去”可知,读书需要坚持,要有恒心,故应填入“要有耐心和恒心”;第三空,由后文“阅读经典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归根到底,是读者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作品”可知,阅读经典就是要与经典、与读者对话,应填入“要学会与经典对话”。
22.(4分)②“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改为“从百忙之中抽身”,③“惠顾”改为“莅临”,⑤“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改为“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拙著”改为“著作”。(每点1分)
解析:②“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语义重复,“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与“从百忙之中”重复,删掉“拨冗”,改为“从百忙之中抽身”;③“惠顾”,敬辞,惠临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用在这里不合语境,改为“莅临”;⑤“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语序不当,改为“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拙著”,谦称自己的著作,拙劣的作品,用于形容张主任的作品不合适,改为“著作”。
23.(60分)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为古人所说的,意思为人生只有勤劳不辍才会有所收获;第二句为闻一多所说的,他认为不用去问收获与否,只管去劳作。两句话的共同话题为“勤奋”,近义词可用:付出、探索、耕耘、奉献……
前者认为,要想有所收获必须要勤奋劳作,也就是说勤奋是收获的必要条件,这句话重在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后者认为,只管去耕耘劳作,不用去问收获与否,或者收获多少。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意思差不多,都在强调勤奋、付出的重要性。前者强调勤奋与收获的关系,但是后者并没有否定收获,闻一多只是认为,勤奋即可,劳作即可,至于收获多少就不要去计较。或者说,只要有过程即可,不用考虑结果。我们只需要付出,不需要回报,这样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生在勤,结果不论。文章主体可以先分析勤奋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可以选择古今中外勤奋者的例子;然后分析勤奋必不可少,但是不要过分计较收获是什么,只需付出即可。文章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只需勤奋,收获不问。
2.勤奋必不可少,收获交给天意。
3.只重勤奋的过程,不重收获的结果;
4.唯勤,才有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