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形色协奏曲 年级 六(下)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造型·表现
本课基本问题 1.了解“在似与不似之间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三幅中国画)和“纯形式的抽象创作”(三幅油画)。 2.欣赏艺术家挥洒运用色彩、线条、形块等美术语言,让形色在理性构成、激情协奏中展现出对自然和情感的提炼与升华。
设计思路 1.整合音乐学科的“协奏曲”,尝试听觉里的视觉感受。 2.整合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个领域,寻找国画中的写意与油画中的抽象。 3.了解不同画家如何围绕一个主题,从写实——抽象的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目的 1.了解抽象艺术,欣赏中外不同画家的抽象画,品味形式美、意象美。 2.探索艺术创作的新天地,大胆尝试抽象的表现手法。 3.在感受与发现中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同时启发学生在更高意识层面的艺术创作思维。
教学重点 从形色构成的角度欣赏与表现抽象画。
教学难点 体会从提炼到纯抽象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创作带来的愉悦。
教具学具 图片、音频、视频、水彩笔、马克笔、签字笔等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习工具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1.导入语:欢迎大家来到线上美术课堂,今天我们学习《形色协奏曲》先请大家聆听一段音乐(维尔瓦第小提琴协奏曲《春》的片段)。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听完这段音乐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的?这是大家在前面的音乐课中学习的维尔瓦第小提琴协奏曲《春》的片段(西师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田野牧歌)。协奏曲是音乐里的词语,而形与色是美术造型元素,如何用形与色让音乐看得见?请继续往下看。 1.闭目聆听音乐,大胆想象画面。 2.思考如何把听音乐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整合复习音乐知识,启发学生听觉里的视觉想象。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在似与不似之间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活动二:纯形式的抽象创作。 看书欣赏书中画家作品。 明确学习任务。
引导探究 活动一: 1.欣赏吴冠中的《春如线》。从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观看视频,了解吴冠中。)他还有很多表现春天的作品:《春曲》、《春风》、《点线迎春》。你又看到了些什么? 2.小练笔:再听小提琴协奏曲《春》的片段,用点、用线或者点线结合画下你的感受。 3.欣赏书中吴冠中的《双燕》,贾又福的《太行印象》、卢禹舜的《向阳花开》。 4.寻找方法:抽取主要特征,概括、简练的造型、运用简单的色彩。 活动二: 1.欣赏康定斯基的《小小的喜悦》,(观看视频,了解康定斯基。)闫振铎的《江南早春》,朱德群的《灿烂》。 2.欣赏蒙德里安的三幅《树》和吴冠中的三幅《水乡》。了解不同画家围绕一个主题,如何从写实到抽象的变化。 3.寻找方法:省略所有的细节(比如阴影和透视的关系等),用平面法表现。用非自然的构图、非现实的色彩。 4.抽象艺术是指任何对真实自然物象的描绘予以简化或完全抽离的艺术,它的美感内容借由形体、线条、色彩的形式组合或结构来表现。有时抽象艺术的主题是真实存在的,但由于过分风格化、模糊化、重叠覆盖或分解至基本的形式,以至于难以辨认原貌。 活动一: 观看视频,了解吴冠中。欣赏不同的水墨画中形色的概括与提炼,体会画家如何追求“神似”和“意趣”。 学生体验用点线面进行创意实践,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活动二: 观看视频,了解康定斯基。欣赏抽象风格的油画,体会从现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没有具体可辨的形象,而是艺术本体语言(点、线、面、色彩、机理、构成)的纯粹表达。 根据课标中第三学段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与建议,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美术学习的能力,培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的能力。
运用实践 你可以在前面小练笔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画面,也可以选择你现有的工具材料,对你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创作,记得最后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名字。 选择现有的材料,自由创作。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意实践。
总结拓展 你可以学习用抽象法来表现情感,它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技巧。即使你喜欢继续画写实画,抽象画依然是一种能够根据你自己的解释来再现现实的理想的方法。推荐《画眼》、《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两书。
课程设计创新点 用好教材教参,整合学习内容,寻找取舍资源,学习信息技术,设计制作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大胆探索。
课程资源 网络音频、视频、图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