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分题型复习: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实验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分题型复习: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实验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2 13: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分题型复习: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实验题
一 、实验题
1.某兴趣小组用松散泥土堆制成一个山谷模型, 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 实验过程 底部堆积的泥沙量
一 用较小的水流洒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 较少
二 用较大的水流洒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 较多
三 在坡面上覆盖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 较少
(1)实验中是通过 来判断水土流失的程度。
(2)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西南山区, 每年夏季都是泥石流多发季节,根据本 实验探究结果, 你认为夏季多发的原因是 。
2.如图所示, 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1)图 B 中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2)图 A 中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 你看到的现象是: 。
(3)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从离岸到远去, 观察到的现象应与图 (选填“A”或“B”)的现
象相似,说明海面是 。
3.下图是六大板块分布图, 请据图回答: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六
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填名称),这些板块“漂浮"在 层上。
(2)板块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海沟的形成

第 1 页(共 11 页)
;杭州地震发生概率很低: ;
4.读图回答问题:
(1)A 表示的地形是 ,B 表示的地形是 ,C 表示的地形是 ,G 表示
的地形是 。
(2)B,H 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 ,判断理由是 。
(3)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乙山位于甲山的 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
距离是 2 厘米, 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 处。
5.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外力作用主要是指 、 、 、 、 等对地形的
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第 2 页(共 11 页)
(2)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流水的冲刷使土质疏松
的黄土高原变得 ,如图 (填字母)所示; 也会使石灰岩溶蚀而形成许
多 ,如图 (填字母)所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积而形成
和 ,如图 (填字母)所示。
(3)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 ,如图 (填字母)所示; 沙的沉
积会形成 ,如图 (填字母)所示。
(4)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的移动作用下会形成 和 ,如图 (填字母)所
示。
6.读图, 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各测量点已注明了海拔(单位: 米),试绘出等高线地形图。
(2)该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形为 。
(3)该地形的走向大致是 向。
7.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资料。
发生时间: 2013 年 4 月 20 日 8 时 02 分; 震级:里氏 7.0 级, 震中地震强烈, 9 度左右;震源深
度: 13 千米。震地发生后,我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大规模的行之有效的救援行动。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 的作用下发生错位和断裂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全球由 大板块组成, 我们处于 板块, 这些板块都是“漂浮 ”在软流层上,
不断地发生 和 。
(3)遇到地震时, 你能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自救?
(4)你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引起原因是什么?
8.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 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下图为他们出
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线地形图。
第 3 页(共 11 页)
(1)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 (选填 A 或 B)。
(2)小滨同学欲攀登 A 处,有 DA 和 CA 两条登山路线,你认为选择哪条较好,为什么
(3)如若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 地点应设置在 (选填序号)
(4)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 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崖、防雷、防低温等。图中 (选填 “①②③”地最适合作为露营地。 9.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
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 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 泥沙将会从 B 处滑落, 并在 A 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在坡面覆盖植物,再往坡面上洒较多的水,会发现泥沙
堆积明显减少, 说明 。
(2)在图乙实验中发现: 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 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
运动, 其原理可以支持 (填字母)。
A.海底扩张说
B.板块构造学说
10.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 堆放 5~10 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 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
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 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 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
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 第 4 页(共 11 页)
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 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 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 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 (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第 5 页(共 11 页)
期末分题型复习: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实验题答案解析
一 、实验题
1.(1)底部堆积的泥沙量
(2)夏季雨水多
(1)本实验是通过一个现象来判断水土流失的程度,在这里就是看底部泥沙的堆积量。
(2)从实验可以看出,水流大,底部堆积的泥沙就多,那么夏季比其他季节多泥石流就是因为夏季 的雨水大的缘故。
2.(1)粉笔不消失
(2)粉笔自下而上消失
(3)A;球面
【解析】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运动到平面上得物体, 根据视觉原理,物体越远感觉越小,但是都
能看得到原来得样子,运动到球体上面的物体不一样,越远看见得部分越小,最后全不见。
(1) 粉笔在水平表面上由近及远处移动时,越远越小,始终能看到全貌;
(2) 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到远移动时, 看到的现象是粉笔下端慢慢消失, 粉笔越来越小, 最后看不见;
(3)在大洋上航行得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是一样的原理, 说明
大洋面是个球体。
故答案为: (1)粉笔不消失 ; (2)粉笔自下而上消失; (3) A ;球面。
3.(1)太平洋; 软流层
(2)板块之间的挤压,当板块挤压时其中一块板块俯冲到另一块板块的下面,下陷这一侧往往形成海
沟;杭州不在板块交界处
【解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
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都漂浮在软流层上;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的变化是由于板块间的挤压与碰撞产生的。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裂 谷与海洋, 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往往形成海沟与造山带。板块的交界处往往多地震和火山。而在板块的
内部由于不存在碰撞和挤压地震发生较少。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六
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这些板块“漂浮 ”在软流层上;
(2)板块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其中海沟的形成于板
块之间的挤压, 当板块挤压时其中一块板块俯冲到另一块板块的下面, 下陷这一侧往往形成海沟;杭
第 6 页(共 11 页)
州不在板块交界处, 所以发生地震概率很低, 原因可填因为杭州不在板块的交界处。
故答案为:(1)太平洋;软流层 (2)板块之间的挤压,当板块挤压时其中一块板块俯冲到另一块板
块的下面, 下陷这一侧往往形成海沟;杭州不在板块交界处
4.(1)鞍部;山谷; 山脊;陡崖
(2)B;B 处等高线稠密,表示坡度陡
(3)170;西南;3000
(4)G
5.(1)风力;流水; 冰川;波浪; 生物
(2)流水;沟壑纵横; A;溶洞;C;平原; 三角洲;B
(3)风蚀城堡;F;沙丘;D
(4)角峰;冰斗谷;E
【解析】从 6 幅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分别是以下的地形: A 是黄土高原, B 是三角洲平原, C 是溶洞,D
是沙漠中的沙丘,E 是角峰和冰斗谷,F 是风蚀城堡。
(1)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
久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 使地表趋于平坦。
(2)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 沟壑纵横, 如图 A;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如图 C;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
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如图 B。
(3)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堡,如图 F;沙的沉积会形成沙丘, 如图 D。
(4) 在高寒地区, 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如图 E。
故答案为:(1)风力;流水; 冰川; 波浪;生物
(2)流水;沟壑纵横; A;溶洞;C;平原; 三角洲;B
(3)风蚀城堡;F;沙丘;D
(4)角峰;冰斗谷;E
6.(1)绘图略(将数字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山地(山)
(3)南北
第 7 页(共 11 页)
【解析】根据图中各点的海拔高度数值, 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平滑的曲线, 绘成一幅表示山地的等高
线地形图。根据指向标的指示方向, 可以看出该山地向南北方向延伸。
1.将数字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如图
2.等高线数字从外到内依次变大,是山地。所以地形为山地。
3.从图上的指向标看此山的走向为南北方向。
故答案为: 1.
2.山地。3.南北。
7.(1)内力
(2)六; 亚欧;碰撞; 张裂
(3)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处,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底下。
(4)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 在高原东缘沿
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 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 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
终在龙门山北川一一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第 8 页(共 11 页)
【解析】本题涉及书本的知识有: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 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
震多达 500 万余次。可解第一题。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分别是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
板块。这些板块“漂浮 ”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 碰撞和张裂。可解第二题。
3.3.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地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在教室 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 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 压、踩踏事故。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 10余
秒钟, 如果你所在的 位置是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若是在高楼来不及 逃离,
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 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 自救。例如, 伏而待定, 就近选择 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 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如果你在室外,要远离玻璃幕墙、 楼房、电线 杆、广告牌、高压线等。地震发生时。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 他人,以免作
无谓的牺牲。可解第三题。
4.2008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级大地震, 震中位置位于 30.986° N 、 103.364° E,震源深度为 10~20 千米,震 中烈度为 11 度。此次地震波及约 50 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大 地。汶川大地震的类型为构造 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 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快速隆 升导致地 震。汶川大地震震源 深度较浅, 与地表接近, 持续 时间较长, 因此具有巨大破坏 性和广阔的影响范
围。 可解第四题。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 内力 的作用下发生错位和断裂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全球由 六 大板块组成,我们处于 亚欧 板块,这些板块都是“漂浮 ”在 软流层 上,不断地
发生 碰撞和张裂 。
3.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处, 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底下。(合理即可)
4.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 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最终
在龙门山北川一一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故答案为: 1.内力; 2.六 亚欧 碰撞和张裂 ;3.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处,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 间里或桌子底下。4.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
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
第 9 页(共 11 页)
长期积累, 最终在龙门山北川一一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8.(1)A
(2)CA
(3)②
(4)①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 的部位为鞍部; 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等高 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
坡缓, 据此结合地形图解题。
(1)由图可知最高峰在 A 位置,因此可将红旗插在此处。
(2)小滨同学欲攀登 A 处, CA 路线比 DA 路线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容易攀登, 故选 CA.
(3)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②,因为此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4)图中②近崖,不符合题意; ③海拔高,温度低,不符合题意; ①靠近河流,远崖; 故选①。
9.
解:(1)如图甲所示,由松散的泥士堆制成的一个山谷模型, 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 B 处 滑落, 并在 A 处沉积。与此现象相似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在坡面覆盖植物, 再往坡面上洒较多的水,
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植被可以保持水土。
(2)在图乙实验中发现: 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 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 张裂运动,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上涌的热的地幔物质(或岩浆),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大洋
的形成,其原理可以支持板块构造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故答案为:
(1)泥石流; 植被可以保持水土
(2)张裂;AB
10.(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第 10 页(共 11 页)
【解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
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1)实验一模拟的是流水对该地区的地形影响;
(2)实验二模拟的风力对沙砾的影响;
(3)由图可知,这是沙漠地区特有的石蘑菇, 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故 C 符合题意;
(4)上述实验模拟的是流水、风力对地形的影响, 都是外力作用;
AC、东非大裂谷、马里亚纳海沟,板块张裂形成, 内力作用导致; 故 AC 符合题意;
B、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 内力作用导致的; 故 B 符合题意;
D、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是风力导致的;故 D 不符合题意;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故 E 符合题意;
F、长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 F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流水;(2)风力;(3)C;(4)ABCE。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