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23小题,共46分)
1.在北京人被发现以前,世界上特别是非洲已经发现了比它时代早得多而且又十分丰富的人类化石。但是,北京人为研究距今70万-20万年左右的人类发展历史提供了内容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资料。因此,对北京人的研究有利于( )
A.了解古人类进化的历史 B.了解人类审美观念的形成
C.确定它是中国人的祖先 D.确定它是中国最早的人类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进化的规律,了解古人类进化的历史,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下表中,史实与推论(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评价)
A 北京人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已会人工取火
B 河姆渡人 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C 半坡人 居住的房屋类型有干栏式和半地穴式
D 黄帝 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交换物品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不会人工取火,排除A;
河姆渡人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稻,B正确;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C排除;
炎帝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交换物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如图),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映证的是( )
A.远古传说中的嫘祖确有其人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
C.中国是纺织业的唯一发源地 D.农耕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1七上·东莞期中)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是权力与等级的象征,因此用鼎制度本质上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符合题意;
鼎与腐败无关,排除B;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相对发达,并不落后,排除C;
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掌握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使用鼎的数量和大小都有严格的限制。
5.西周初年分封时,周公问姜太公:”何以治齐?”太公说:”举贤而上功。”而当姜太公问何以治鲁时,周公说:”尊尊而亲亲。”治理齐、鲁两国理念的不同说明( )
A.分封制开始走向衰落 B.齐鲁两国矛盾尖锐
C.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 D.周王室的权威下降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西周初年宗法制还未走向衰落,故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齐鲁地区的竞争,故排除;
C.根据“举贤而上功”说明齐国重视贤能人才的运用,根据“尊尊而亲亲”说明鲁国的国家治理注重血缘,所以两国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故正确;
D.材料中没有涉及周王室的权威下降,且本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纷纷开展变法改革 B.都江堰工程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导致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进一步增强等。东周时期生产力的变化引发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逐渐转为私有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故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C项正确;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是当时社会现象的表现,与变革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
都江堰的修建,属于变革的一部分内容,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
思想文化发展是当时社会现象的表现,与变革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尚书·禹贡》记载,天下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豫州为天下之中,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才有”问鼎中原”和”逐鹿中原”的说法。这表明( )
A.政治角逐,主场中原 B.中原文化,独领风骚
C.魅力华夏,根在中原 D.人杰地灵,尽看河南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问鼎中原""逐鹿中原"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A 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2021·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过秦论》记载:”(秦孝公)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材料中”务耕织”者能得到的奖励是( )
A.分封诸侯 B.免除徭役 C.授予官职 D.赏赐土地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由“(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知,材料中“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变法中“务耕织”者可以得到的奖励是免除徭役,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商鞅变法的影响。
10.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抨击
B.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理想诉求
C.指出分配不公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
D.要求统治者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孟子反对奢侈爱惜民生,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理想诉求,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对专制的不满,排除;
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合理诉求,没有体现分配不公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排除;
D项,材料思想与西周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1·广东)《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由材料“《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可知,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故答案选:C;
《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有所保留的,在现实政治中,他相当依赖法家;他所用的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由此可知( )
A.汉武帝在实际上是完全以法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B.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治国方略并没有发生改变
C.汉武帝是借助儒家的仁政学说来掩盖其依法治国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为政治大一统寻找意识形态支撑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在宗教政治和教育方面,都利用了一些专业人士,“内多欲”体现了法家治国思想,“外施仁义”体现了儒家治国思想,“尊崇儒术”是为政治大一统寻找意识形态支撑,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辨别的能力。关键是对“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理解。
13.汉武帝曾规定商人不能占田宅、不能为官,又在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 )
A.旨在打击商业的发展 B.延续了休养生息政策
C.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D.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地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下列对该学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张骞凿空”之前东西方并无交流通道
B.丝绸是当时中国出口西方的唯一商品
C.先秦时期有组织有计划的丝绸贸易已广泛开展
D.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有史可依,有据可查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可知,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故对该学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有史可依有据可查,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材料表明”古丝绸之路”( )
A.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地区管理
C.推动了秦汉大一统局面出现 D.恢复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材料表明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A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从下面三幅图的演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趋势是( )
A.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D.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图中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再到秦统一中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民族关系为主线,主要考查学生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7.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人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 )
A.区域贸易的频繁 B.游牧文明的落后
C.中原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深入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民族交融的深入。汉族人学习借鉴少数民族的家具,并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置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造纸术的传播,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造纸术的发明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9.《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县这--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玢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奉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奉天子与挟天子反映了历史表述的不同,这是由立场不同导致的,故C项正确;
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评价可以做到公正客观,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不能说明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故B项错误;
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而不是模糊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信息的不同之处,“奉天子”、“挟天子”体现了作者立场的不同,对历史现象的表述语言也不同,据此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
根据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不是自然灾害,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人口迁徙有利于民族交融,并不是阻碍民族交融,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时期人口南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民南迁的相关史实。
21.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的变化。表中信息说明( )
对比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羊等家畜的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A.北方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B.北方经济迅速发展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由改革前的北魏墓内容,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色彩。由改革后北魏墓内容,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汉族色彩,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东汉末年,民众对精神寄托的渴求和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为宗教的兴起和传入提供了条件。如图建筑分别与东汉时期兴起和传人的什么宗教有关( )
A.拜上帝教、喇嘛教 B.基督教、天主教
C.伊斯兰教、东正教 D.道教佛教
【答案】D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白马寺是佛教名寺,所以所代表的宗教分别是道教和佛教,与拜上帝教、喇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无关,排除ABC, D 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3.《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 )
A.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B.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C.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D.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因地制宜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据“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主张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演变示意图
材料二:曾有文化学者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中国之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漫长的砥砺和坚定的底气。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张时空、张雪《更加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什么朝代?秦朝规定什么字体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图1、图2、图3反映了我国汉字演变过程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场”跨世纪大辩论”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根据材料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请分析五千年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答案】(1)商朝;小篆;由繁到简。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五千年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促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代人占卜的记录,其构字特点和今天的汉字基本相同,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较为成熟的汉字;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随后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 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一行书,书写方式是由繁到简。
(2)材料二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根据材料三“纸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中国,有了纸,才有印刷术的发明;有了纸,才能大量地抄书、藏书、印书,书籍才能流通,文化才能传播;有了纸,在世界艺术史上大放异彩的中国绘画才能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可知,造纸术对促进中华文明繁荣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 根据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可知,五千年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促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故答案为:
(1)商朝;小篆;由繁到简。
(2)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五千年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促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孔子、百家争鸣、甲骨文、小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等相关史实。
25.战争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根据以下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并论述问题。
(1)分别写出①②③④战争(事件)的名称。
(2)根据图示内容,围绕”战争”主题论述问题。要求:①从图示内容中提炼信息,自拟一个论题。②论文内容需包含图示中提到的六个战争及其影响,并从中归纳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战争的看法。③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论述合理。
【答案】(1)牧野之战;秦灭六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题目:战争是改变历史的重要方式;论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实现了改朝换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称雄,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动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前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从以上战争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领导者的智慧、民心的向背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 (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公元前前230--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83年,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 由图表可以看出,战争是改变历史的重要方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实现了改朝换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称雄,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动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前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从以上战争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领导者的智慧、民心的向背等。
故答案为:
(1)牧野之战;秦灭六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题目:战争是改变历史的重要方式;论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实现了改朝换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称雄,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动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前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从以上战争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领导者的智慧、民心的向背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23小题,共46分)
1.在北京人被发现以前,世界上特别是非洲已经发现了比它时代早得多而且又十分丰富的人类化石。但是,北京人为研究距今70万-20万年左右的人类发展历史提供了内容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资料。因此,对北京人的研究有利于( )
A.了解古人类进化的历史 B.了解人类审美观念的形成
C.确定它是中国人的祖先 D.确定它是中国最早的人类
2.下表中,史实与推论(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评价)
A 北京人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已会人工取火
B 河姆渡人 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C 半坡人 居住的房屋类型有干栏式和半地穴式
D 黄帝 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交换物品
A.A B.B C.C D.D
3.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如图),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映证的是( )
A.远古传说中的嫘祖确有其人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
C.中国是纺织业的唯一发源地 D.农耕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
4.(2021七上·东莞期中)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5.西周初年分封时,周公问姜太公:”何以治齐?”太公说:”举贤而上功。”而当姜太公问何以治鲁时,周公说:”尊尊而亲亲。”治理齐、鲁两国理念的不同说明( )
A.分封制开始走向衰落 B.齐鲁两国矛盾尖锐
C.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 D.周王室的权威下降
6.”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纷纷开展变法改革 B.都江堰工程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7.《尚书·禹贡》记载,天下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豫州为天下之中,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才有”问鼎中原”和”逐鹿中原”的说法。这表明( )
A.政治角逐,主场中原 B.中原文化,独领风骚
C.魅力华夏,根在中原 D.人杰地灵,尽看河南
8.(2021·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9.《过秦论》记载:”(秦孝公)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材料中”务耕织”者能得到的奖励是( )
A.分封诸侯 B.免除徭役 C.授予官职 D.赏赐土地
10.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抨击
B.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理想诉求
C.指出分配不公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
D.要求统治者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
11.(2021·广东)《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
1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有所保留的,在现实政治中,他相当依赖法家;他所用的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由此可知( )
A.汉武帝在实际上是完全以法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B.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治国方略并没有发生改变
C.汉武帝是借助儒家的仁政学说来掩盖其依法治国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为政治大一统寻找意识形态支撑
13.汉武帝曾规定商人不能占田宅、不能为官,又在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 )
A.旨在打击商业的发展 B.延续了休养生息政策
C.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D.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1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地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下列对该学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张骞凿空”之前东西方并无交流通道
B.丝绸是当时中国出口西方的唯一商品
C.先秦时期有组织有计划的丝绸贸易已广泛开展
D.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有史可依,有据可查
15.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材料表明”古丝绸之路”( )
A.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地区管理
C.推动了秦汉大一统局面出现 D.恢复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
16.从下面三幅图的演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趋势是( )
A.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D.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17.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人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 )
A.区域贸易的频繁 B.游牧文明的落后
C.中原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深入
18.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置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19.《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县这--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玢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20.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1.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的变化。表中信息说明( )
对比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羊等家畜的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A.北方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B.北方经济迅速发展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2.东汉末年,民众对精神寄托的渴求和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为宗教的兴起和传入提供了条件。如图建筑分别与东汉时期兴起和传人的什么宗教有关( )
A.拜上帝教、喇嘛教 B.基督教、天主教
C.伊斯兰教、东正教 D.道教佛教
23.《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 )
A.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B.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C.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D.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因地制宜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演变示意图
材料二:曾有文化学者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中国之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漫长的砥砺和坚定的底气。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张时空、张雪《更加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什么朝代?秦朝规定什么字体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图1、图2、图3反映了我国汉字演变过程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场”跨世纪大辩论”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根据材料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请分析五千年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25.战争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根据以下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并论述问题。
(1)分别写出①②③④战争(事件)的名称。
(2)根据图示内容,围绕”战争”主题论述问题。要求:①从图示内容中提炼信息,自拟一个论题。②论文内容需包含图示中提到的六个战争及其影响,并从中归纳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战争的看法。③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论述合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进化的规律,了解古人类进化的历史,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不会人工取火,排除A;
河姆渡人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稻,B正确;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C排除;
炎帝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交换物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是权力与等级的象征,因此用鼎制度本质上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符合题意;
鼎与腐败无关,排除B;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相对发达,并不落后,排除C;
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掌握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使用鼎的数量和大小都有严格的限制。
5.【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西周初年宗法制还未走向衰落,故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齐鲁地区的竞争,故排除;
C.根据“举贤而上功”说明齐国重视贤能人才的运用,根据“尊尊而亲亲”说明鲁国的国家治理注重血缘,所以两国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故正确;
D.材料中没有涉及周王室的权威下降,且本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导致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进一步增强等。东周时期生产力的变化引发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逐渐转为私有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故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C项正确;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是当时社会现象的表现,与变革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
都江堰的修建,属于变革的一部分内容,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
思想文化发展是当时社会现象的表现,与变革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问鼎中原""逐鹿中原"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A 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由“(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知,材料中“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变法中“务耕织”者可以得到的奖励是免除徭役,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商鞅变法的影响。
10.【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孟子反对奢侈爱惜民生,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理想诉求,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对专制的不满,排除;
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合理诉求,没有体现分配不公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排除;
D项,材料思想与西周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由材料“《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可知,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故答案选:C;
《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在宗教政治和教育方面,都利用了一些专业人士,“内多欲”体现了法家治国思想,“外施仁义”体现了儒家治国思想,“尊崇儒术”是为政治大一统寻找意识形态支撑,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辨别的能力。关键是对“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理解。
13.【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可知,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故对该学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有史可依有据可查,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材料表明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A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图中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再到秦统一中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民族关系为主线,主要考查学生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民族交融的深入。汉族人学习借鉴少数民族的家具,并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造纸术的传播,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造纸术的发明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奉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奉天子与挟天子反映了历史表述的不同,这是由立场不同导致的,故C项正确;
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评价可以做到公正客观,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不能说明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故B项错误;
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而不是模糊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信息的不同之处,“奉天子”、“挟天子”体现了作者立场的不同,对历史现象的表述语言也不同,据此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
根据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不是自然灾害,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人口迁徙有利于民族交融,并不是阻碍民族交融,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时期人口南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民南迁的相关史实。
21.【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由改革前的北魏墓内容,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色彩。由改革后北魏墓内容,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汉族色彩,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答案】D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白马寺是佛教名寺,所以所代表的宗教分别是道教和佛教,与拜上帝教、喇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无关,排除ABC, D 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3.【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据“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主张的相关史实。
24.【答案】(1)商朝;小篆;由繁到简。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五千年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促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代人占卜的记录,其构字特点和今天的汉字基本相同,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较为成熟的汉字;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随后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 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一行书,书写方式是由繁到简。
(2)材料二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根据材料三“纸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中国,有了纸,才有印刷术的发明;有了纸,才能大量地抄书、藏书、印书,书籍才能流通,文化才能传播;有了纸,在世界艺术史上大放异彩的中国绘画才能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可知,造纸术对促进中华文明繁荣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 根据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可知,五千年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促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故答案为:
(1)商朝;小篆;由繁到简。
(2)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五千年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促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孔子、百家争鸣、甲骨文、小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等相关史实。
25.【答案】(1)牧野之战;秦灭六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题目:战争是改变历史的重要方式;论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实现了改朝换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称雄,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动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前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从以上战争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领导者的智慧、民心的向背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 (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公元前前230--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83年,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 由图表可以看出,战争是改变历史的重要方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实现了改朝换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称雄,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动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前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从以上战争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领导者的智慧、民心的向背等。
故答案为:
(1)牧野之战;秦灭六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题目:战争是改变历史的重要方式;论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实现了改朝换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称雄,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动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前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从以上战争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领导者的智慧、民心的向背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