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
修 辞 手 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要求辨识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和评价所用修辞手法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一.鉴赏修辞手法
二.修辞手法考察方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
3.赏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辨别修辞手法
阐释表达效果
(续表)
三.常见修辞方法及效果
类别 修辞手法 效果 举例
描绘类 比喻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比拟 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活泼、亲近,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借代 生动活泼,使描写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通感 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类别 修辞手法 效果 举例
结构类 排比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作品的气势,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顶针 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常见修辞方法及效果
(续表)
类别 修辞手法 效果 举例
语气类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常见修辞方法及效果
(续表)
类别 修辞手法 效果 举例
语义类 双关 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互文 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含蓄蕴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回环(回文) 使语句整齐匀称,语意精辟警策,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在视觉和语感上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反语 它用和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量。 反语带诙谐、幽默、辛辣的特点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三.常见修辞方法及效果
看似是盛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则暗含反语以讽刺朝廷粉饰太平,不满当朝官员生活和皇室态度,却无可奈何,只能浪费大好年华,过着一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倘若真的是盛世清明,我又怎会“悲花落”、“羡鸟飞”?这句诗即是讽刺,也是揭露。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简析。
答案:比喻。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当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来写。
比喻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明喻:"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
暗喻:“是”“就是”“成”“成为”“成了”“叫(做)”等。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只出现喻体。
如:太阳从树缝里洒下点点黄金。
博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喻体从不同角度说明本体。
如:钱七虎院士是科技战线的一座高峰,是引领创新的一束火炬,是献身强军的一面旗帜。
比喻的构成要素
本体喻体具有相似性但不同类
【题型展示】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周老师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喻
暗喻
借喻
博喻 一个本体多个喻体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①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②“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留恋,同时也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势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描写。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比拟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②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③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课堂巩固练习
A项,轩辕,黄帝,借代民族,祖国。
B项,三千丈,夸张。
C项,百丈冰,万里凝,夸张。
D项,看尽长安花,夸张。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①词中的“樯橹”代指的是曹操的战船。
②周瑜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周瑜有勇有谋的儒将英雄形象。
借代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指。
以专名代本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以人名代本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以颜色代本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以特征、标志代本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以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具体代抽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下列诗句中,未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恸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B
A项,铁衣借代士兵。
B项,厌言兵,拟人。
C项,红颜借代美女。
D项,钟鼓馔玉借代权贵世家。
课堂巩固练习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请对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①“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手法)
②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还是有晴。(翻译)
③形象贴切并且含蓄委婉地表现了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情感。(情感作用)
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谐音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语义双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诗人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练一练
反问
比拟(拟人)
设问
反问
夸张、比喻
对偶
借代
用典
通感
双关
通感
互文
1.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7.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8.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0.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2.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13.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14.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反复
对比
五、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技巧,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析效果,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渲染怎样的氛围等。
修辞手法之答题步骤
技巧+运用+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题湖【注】上 》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即时体验1
1. 全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全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比喻。湖景如画,水月似珠,稻如线头,蒲如青罗裙带,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物生色,为诗歌增添无限神韵,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
技巧+运用+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山 行 即 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即时体验2
1.请简要赏析首联的妙处。
答:①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浮云在碧空中你来我往,忙于议论究竟是阴天好,还是晴天好,语言生动而新奇。
②首联写天气,在结构上起到统摄全诗的作用。
技巧+运用+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竹枝词(其二)》
姚少娥
燕晴花暖春色饶,
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
接袖纷纷度小桥。
即时体验3
1.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借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技巧+运用+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此时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州,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即时体验4
1. 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这一手法。
即时体验4
1. 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这一手法。
答:①“开轩危坐看阴晴”中,“阴晴”既指天气的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局势。诗人对雨势变化的观察细致入微,表明了他对现实形势的高度关注,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②“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中,广大天地间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被颠覆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当朝统治者不进行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将两层含义巧妙融合在一起,加深了语意。
技巧+运用+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秦楼月》
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①咽,罗帏暗淡灯花结②。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①金虬: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②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即时体验5
1.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①比拟。“栏干影卧东厢月”,用一“卧”字,生动地表现了月光向东厢投下栏杆影子的景象。
②反复。“东厢月”连用两次,突出了“月”这一意象,渲染了清幽的氛围。
③比喻。“杏花如雪”,抓住“杏花”和“雪”同是白色和飘落时轻柔的特征,形象地描绘了皎洁月光映照之下的杏花飘飞之状。
技巧+运用+效果
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①比喻,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③。
【注】 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③衰翁:指诗人自己。
这首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③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答案: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
结构技巧
二.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
【例】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铺垫
本诗中,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可以渲染气氛,引起读者兴趣,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纵然行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用: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二.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
【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照应
本诗中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雪”都能照应诗题中的“宿”;诗中的“天寒”“风雪”“白”都能照应诗题中的“逢雪”;诗中的“闻犬吠”“夜归人”都能照应诗题中的“芙蓉山主人”。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例】
过 华 清 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以小见大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二.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以小见大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例】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卒章显志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卒章显志,点出主旨。
二.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景
情
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例】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以景结情
这首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尾句则以景结情。仿佛在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二.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例】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抑扬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二.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欲抑先扬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