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一、选择题
1.“尼罗河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它平缓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尼罗河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古代埃及的( )
A.农业发展 B.对外扩张 C.统一政权建立 D.对外贸易
2.下图建筑体积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
A.王权逐渐衰落 B.法老至高无上
C.社会矛盾激化 D.社会经济繁荣
3.探寻古埃及金字塔的功能与演变历程,可以感知的历史奥秘有( )
A.国王地位与权力 B.人类的法制传统 C.人类文字的起源 D.大秦帝国的强盛
4.下图所示建筑是某个古文明的象征。下列成就不属于该文明的是( )
A.道教 B.太阳历 C.象形文字 D.纸莎草文书
5.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 B.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
C.古印度文明——尼罗河流域 D.古代中国文明——恒河流域
6.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中记载,修建古埃及金字塔的是奴隶。埃及史学家哈瓦斯考古发现在吉萨金字塔旁边的建造人员的坟墓,他认为奴隶的坟墓不可能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建造金字塔的是平民。据此可知( )
A.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C.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献的不足
7.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A.重视发展农业 B.法律体系严密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商品经济活跃
8.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________,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歌词中的横线处应填写( )
A.《汉谟拉比法典》 B.《民法典》
C.《刑法典》 D.《商法典》
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这部法典( )
A.表明了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 B.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C.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这反映了该法典(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11.当你漫步在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块黑色石柱说:“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下列关于这一法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一法典产生于两河流域
②用象形文字记载
③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出自这一法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王国的共同点有( )
①都处于大河流域,农业发达
②都建立了专制王权,维护国王、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都制定了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④都建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13.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宽又高……屠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印证了印度历史上的哪一制度?( )
A.种姓制度 B.庄园制度 C.城邦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14.习近平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古丝绸之路跨越了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下列关于这些地区文明象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古印度的太阳历是今天人们使用公历的基础
B.《汉谟拉比法典》上的文字为象形文字
C.佛教的产生源于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D.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生活的主要为河姆渡居民
15.“被开除出种姓的人成为贱民,只能居住在城外,从事低贱的工作。走在路上,贱民要佩戴特殊标记,口中还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由此可见,古代印度( )
A.种姓制度逐渐建立 B.种姓中各等级世代相袭
C.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D.贱民不可恢复种姓身份
16.在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巴格达博物馆遭到洗劫,大量研究两河流域的重要文物丢失……这里的“两河流域”是指( )
A.尼罗河和刚果河流域 B.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C.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D.长江和黄河流域
17.该文字由苏美尔人所创,使用苇秆或木棒刻画在泥板上,刻画出的文字符号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该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金文
18.摩亨佐·达罗又称“死亡之丘”,是世界上一个早期文明遗址。其发现佐证了下列哪一古文明的存在( )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巴比伦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中国文明
19.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宽又高……屠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印证了印度历史上的哪一制度( )
A.种姓制度 B.庄园制度
C.城邦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2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众生平等”等词语。这些词语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材料二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的简介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同姓 今山西
卫 同姓 今河南北部
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东部
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材料三 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的许可,就把不属于自己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
材料四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毀自己,并3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1)古代埃及在法老 统治时期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不断扩张,曾一度地跨亚、非两大洲。古代两河流域,出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表明人类社会的 传统源远流长。而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西周初年形成的分封制比较重视 关系。
(2)回答下面两小题。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法律文件的实质,并评价此法律文件。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特权等级,并分析此制度对印度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亚非文明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答出三点即可)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伦国王即位。福是一位具有雄牙头略的国君,努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个人统治,发展经济,缓解内部矛盾。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对外扩张,采取灵活的外交,很快统一了两河流域。后来他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使王国走向强盛。
材料二 黑色石柱上刻印的条文:
第六条 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爱其赃物者亦处死刑。
第七条 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或自由民之奴手中买得或为之保管银或金、奴隶、女奴、牛、羊、驴。不论任何物,而无证人及契约者,视为窃贼,应处死。
第一九九条 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1)材料一中“古巴比伦国王”指的是谁?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他实现统一、国家强盛的原因。
(2)材料二各条内容应出自什么法律文献?该法律第六条、第七条有什么共同之处?该法律第七条、第一九九条把奴隶看作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你对这部法律有何认识?
答案
1-5CAAAB 6-10DAAAA 11-15BCACC 16-20BCCAA
21.(1) 图特摩斯三世 法制 血缘
(2)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评价: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婆罗门、刹帝利;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3)都产生于大河流域;农业发达;都诞生了奴隶制国家。
22.(1)汉谟拉比。原因:个人突出的才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制定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等。
(2)《汉谟拉比法典》。共同之处: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把奴隶看作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3)《汉谟拉比法典》是统治阶级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社会等级制、奴隶制等意志的体现;但是该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