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交通是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
—来源自网络
①物质生产的丰富
②交流需求的增加
③科技的发展
交通发展的原因:
20世纪
选择性必修2 第五单元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工业革命时代运输工具
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
19世纪80年代,
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汽车
目
录
【课程目标】
1.了解古代的道路、运河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壹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图中人物的出行和物品运输有哪些方式、特点?
骑马
轿子
步行
驴车
乘船
担、挑
①动力
人工搬运(人力)
动物(畜力)
③道路
②工具
轿子、
车(马车、驴车)、
船
陆路
水路
桥梁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一、 陆路交通
1.工具
为什么轮车的发明
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轮子的创造,让人类运输方式实现了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提高了运输效率。
轮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对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的双轮车
轿子
中国古代特殊的交通工具
到五代,才有了“轿子”一词。
古代对轿子的使用及等级有严格规定:
北宋:“非品官不得乘暖轿”
明清:有官轿、民轿之分
传统上,只有初嫁女子可以从花轿。
③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道路
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②人类转向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1)中国
秦
汉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丝绸之路汉代贯通以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秦朝直道
秦朝五尺道
--《汉书·贾山传》
唐
元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能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西方
首都罗马通过道路,把13个行省连接起来,有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7.8万公里,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思考:秦与罗马全国性道路网的共同作用?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消极:
4、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罗马道路是古代道路建设的代表。
(到2023年:中国高铁总里程4.2万公里
美、德、法、日高铁共计1.6709万公里)
2.水路交通
春秋
秦
隋
元
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已有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筑“邗沟”。目的是为伐齐,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
中国
2018年,
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14年,
京杭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国
荷兰
西方
米迪运河:1681年开通
17世纪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是欧洲历史了悠久且目前仍通航的运河之一
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贰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西汉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联系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
南线通向印度洋
一、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1.中国
宋元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明朝
1405-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
①战争和贸易的要求;
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
③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④造船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进步;
⑤强盛国力的支撑。
维京人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波利尼西亚人
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冒险
首次横渡地中海
印度洋周围
开展海上贸易
太平洋诸岛活动
受制于航海技术,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
主要是掠夺和贸易
2.西方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487
迪亚士
1497-1498
达·伽马
1492
哥伦布
1519-1522
麦哲伦
二、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
为什么欧洲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能开辟新航路?
①经济根源:
②社会根源:
③宗教推动:
④商业危机:
⑤技术条件:
⑥人文精神的激励
【温故知新】
卡伯特 1497
卡蒂埃 1534
哈得逊1610
德雷克1577
德雷克1580
塔斯曼1642—1643
巴伦支1594-1597
Newfoundland
(纽芬兰)
其它航路的开辟
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1869年开通
1914年开通
2.国际运河开通
学思之窗: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的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之地。
——魏向清等主编《世界运河名录》
①
②
③
④
⑤
阅读材料思考:运河开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阅读材料思考:运河开通有什么作用?
①改变运河沿线城市的地位与价值
②可能影响某个国家的历史走向,
或在某个地区或世界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承载水路交通与航运动经济的同时,发挥文化交流的作用
叁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1807年
1812年
1814年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80年代
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学习聚焦
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当马车和火车交通工具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当大工业所造成的生产集中(其他情况除外)要求新的交通来迅速而大量地运输它的全部产品的时候,人们就发明了火车头,从而才能利用铁路来进行远程运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版
②工具
①动力
③道路
轮船、火车、汽车
蒸汽机、内燃机
铁路、公路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19世纪上半期,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
发明:
影响:
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一、火车与铁路交通
1913年英国伦敦滑铁卢火车站
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火车行驶在京张铁路人字形铁道上
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
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主持修建,“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陡坡问题。
问题探究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张謇全集》第1册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的影响。
① 政治:加速了近代中国的一体化,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的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②经济: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
③交通:带动了与铁路建设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④城市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
⑤社会:对封建的陋习等,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
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一百多年前中国面对工业革命的态度:
马拉车
铁路破坏风水
火车影响尊卑
工业革命推动西方交通蜕变
中国人的追赶:
近代交通艰难起步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二、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黄鹄号轮船模型 设计者---徐寿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
“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轮船招商局
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卡尔本茨和他的“奔驰1号”汽车
三、汽车的出现与发展
1886年的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由汽油发动机带动的三轮机动车申请了专利,这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发明了
第一辆四轮汽车
肆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近代以前的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
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
郑州·火车拉出的城市—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超过了开封和洛阳。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运河明珠:清江浦的今非昔比
甘肃博物馆藏邮驿画像砖
民信局收据
大清邮局1897年创办
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清朝电话局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中国古代的邮驿
主要为官方服务
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大龙邮票”
1878年
1878年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
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