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的感情。(重点)
2、学习描写闰土的外貌方法,体会闰土的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重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并补写“我”的外貌。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鲁迅”单元,齐读课题《少年闰土》
2、出示课文插图——少年闰土
任务一: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出鲁迅文章语言的表达与现在的不同之处。
(一)语文表达
1、生自由读文。
2、交流找到的表达不同的地方。
预设:“项带银圈"的“带”,“尽力的刺去”的“的”,“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的“检”。
3、屏显老师的梳理和分类。
“项带银圈”——“戴”,“检贝壳”是“捡”字,"希奇”——“稀”,“月亮地下”——“底”,“尽力的刺去”——“地”,“他的皮毛”——“它”
4、出示鲁迅先生人物介绍,著名画家吴冠中、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手莫言的评价,请同学们阅读学习单上的两则资料链接,提取重要的信息,解释“错别字”背后的时代原因。
5、出示文章中文言文词语:“无端的觉得”,我“素不知道”,明确其意。
6、屏显看瓜刺猹图片和文字“手捏一柄钢叉”。关注人物动作“捏”,生说淮安家乡话“握”,师说大丰家乡话“握”,感知语言表达的方言使用,体会浓浓的家乡味。
(二)文章内容
1、生交流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师提示:《少年闰土》这篇文章选自小说《故乡》,一般在小说当中这个“我”不一定等同于作者,但“我”的大部分经历就是鲁迅的经历。
3、结合课后第二题的提示,明确: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4、观察课文插图的场景描写,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其写了三部分内容:环境、外貌、动作。
过渡:刚才呀,我们通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当中的语言特点来认识鲁迅先生,其实还应该通过这篇文章当中的写作艺术来认识鲁迅。
任务二:默读第1自然段,在印象深刻的地方抓住关键词语作批注,体会鲁迅的写作艺术。
1、出示任务二要求,生默读。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收获。
预设1:动作。“刺,扭和逃”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个闰土刺猹的场面,感受到闰土是一个动作敏捷,身手灵活的少年。(生板书)
(补充:衬托。“扭和逃”的动作,说明猹的狡猾难抓,反衬出了闰士的机智和勇敢。)
预设2:环境。从“金黄”和“一望无际”可以看出那里的意境非常美,而且非常广阔。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种静谧感,还有神秘感,给人感觉非常的有趣。(语速慢一点,舒缓一点,读出画面感)
预设3:外貌。解释闰土项戴银圈的原因。第一自然段写闰土一处外貌特点——作者印象当中最深刻的一个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了闰土三处外貌特点“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作者初次相识时见到的。小结:当我们去写人物外貌的时候,可以抓住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来进行描写。
过渡:初次相识时,还写到了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在鲁迅的家乡绍兴地区,毡帽是很常见的。
3、出示生字“毡”,观察结构:半包围,师范写。
4、生在学习单上认真写一个毡字,写完自评打星。
过渡:同学们,刚才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一自然段从环境、外貌、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了这幅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艺术,让我们再一次聚焦这环境描写部分。老师把环境描写部分隐去了。
5、提问: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6、聚焦闰土讲新鲜事中的“月下刺猹”,作者很少写环境,而回忆的时候就写到了环境?
7、师生分角色朗读“月下刺猹”对话,用心感知“我”的好奇,期待,向往。
8、配乐渲染,师生共读第一自然段。
9、强调时间之长,闰土月下刺猹形象影响之深,生再读第一自然段,浮现往昔画面。
10、生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生背诵
11、总结课堂,布置作业:一是搜集和鲁迅先生相关的资料,第二是推荐阅读鲁迅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