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第二单元拔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第二单元拔高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2 16: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第二单元拔高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_(恳求、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 chū wàng wài】了。
(1)给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憔悴( ) ②xǐ chū wàng wài
(2)从文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文中的空缺处。
二、综合性学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班级开展“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2.文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交流会上回顾了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请你阅读其中一位同学的文字,完成各题。
打开课本,我们可以欣赏名家笔下美不胜收的四时之景,聆听伟人对以身____________(xùn)职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赞美,感叹牧羊人将荒原变成绿____________(zhōu)的执着,嗔笑黄冠大鹦鹉把人捉弄得蹒跚而行的窘态,瞠目赤身露体的国王举行盛典的滑稽。在一次又一次的细细品读中,我们的视野愈加开阔,我们的思想日益深邃。
(1)请用正楷字将横线处的词语补充完整。
xùn zhōu
职 绿
(2)依次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diān jī B.diān jí C.chēn jī D.chēn jí
(3)对“美不胜收”中“胜”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打败别人 B.完、尽 C.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D.承担或承受
3.同学们在班级文学角设计了趣味语文闯关游戏,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集对联 猜文常】下列对联与作家作品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②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④爱子心切,可怜天下父母心;舐犊情深,感叹人间至亲情。
A.①诸葛亮 ②《聊斋志异》 ③郭沫若 ④《秋天的怀念》
B.①诸葛亮 ②《世说新语》 ③鲁迅 ④《再塑生命的人》
C.①孔子 ②《世说新语》 ③郭沫若 ④《再塑生命的人》
D.①孔子 ②《聊斋志异》 ③鲁迅 ④《秋天的怀念》
(2)【乐读书 巧宣传】同学们想为文学角设计一幅读书宣传海报,请阅读图片信息,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为海报配上相应的文案。(2分)
海报文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刊编辑部的同学们正在对稿件进行审校,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文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殿堂,沉醉其中,我们仿佛吹拂着轻柔的杨柳风,感到温暖惬意;仿佛沐浴着迷蒙的杏花雨,感到清新润泽;仿佛欣赏着灿烂的夏日花,感到绚丽多姿。借文学的力量,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里唱出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在悠悠的岁月中吟出喜怒哀乐【甲】,悲欢离合。【乙】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使我们可以领略世间风情。
(1)编辑部的同学们想使用同义词替换加点词“沉醉”,结合语境和词语的感彩,下列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陶醉 B.沉沦 C.沉浸 D.流连
(2)【甲】处方格中的标点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句子缺失主语,如果将“使”删去,代词“__________________”就成为了句子的主语。
三、课内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 ②门外戏
③下车引之 ④入门不顾
6.翻译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①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②日 中 不 至
8.元方的方正之气体现在那四个方面?
9.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对比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⑤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被收:被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④遽(jù)容:恐惧的脸色。⑤冀:希望。
10.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B.元方入门不顾 二儿可得全不
C.过中不至 寻亦收至
D.下车引之 覆巢之下
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B.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C.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D.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13.上述两文中的元方与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之处?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4.文中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15.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仿照示例,再找出一处,写在横线上,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示例】原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作用: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1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17.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其结果各不相同,根据“我”的态度变化,你觉得儿子实现了母亲要求他“好好儿活”的期望了吗?说说你的想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碑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细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作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的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8.文章大半部分写作者“读”的两座碑,他分别“读”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19.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竞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20.作者“读碑”,最后读懂了哪些内容?
2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
22.最近,网络流传的“最伤父母心的冷暴力口语”中,其中有4句颇能反映当今某些中学生的心态。请从中任选一句,再从(1)(2)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①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②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
③说了你也不懂。
④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
(1)描述一个说这句话时的生活场景。(2)就这一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 qiáo cuì 喜出望外
(2)央求
2.(1)殉职 绿洲
(2)C
(3)B 3.(1)D
(2)示例一:好的书籍像花朵一样,让我们得以汲取如花蜜般的丰富知识。
示例二:阅读好的书籍,犹如丛中采蜜,内心不觉沁着一股甜意。 4.(1)B
(2)、(顿号)
(3)我们
5. ①期:约定 ②门外:在门外 ③引:拉 ④顾:回头看 6.(1)过了正午时分,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独自先走了。当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
(2)你和我父亲约定时间是正午,正午了你不到达,就是没有信用。 7.①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②日中/不至 8.(1)懂得理的重要;(2)懂得信的重要;(3)反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4)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9.友人的性格:无理、无信、懂得知错就改,并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10.C 11.D 1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离开)了。
(2)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13.元方:知信明礼,机智聪明,明白事理,正直率真。
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审时度势,预料到灾祸的到来。
14.①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让暴怒无常的“我”快乐起来;②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花,让绝望的“我”振作起来;③病重的母亲临终前对儿子的无尽担心和牵挂。 15.【示例一】原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作用: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示例二】原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母亲至死还在关心儿女,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16.从结尾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去面对生活了。 17.实现了。第一次母亲提议去看花,“我”因绝望不响应还大发脾气;第二次母亲提议去看花,“我”勉强同意,表明“我”开始面对现实,但因母亲突然病逝而无法成行;第三次妹妹推“我”去看花,“我”明白了母亲的苦衷,决心坚强地活下去,珍爱生命,努力创造美好人生。可见“我”最后实现了母亲要求自己“好好儿活”的期望。
18.前者:“读"到了外形(庄严、雄伟、壮观、此碑丰哉)、题词和碑文;怦然心动,体会弥深。
后者:读到了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震撼。 19.(1)过渡或承上启下。
(2)相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来说,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所反映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点(一个旅所牺牲的烈士),但由点及面,可以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20.他读出了烈士的悲壮,读出了我们的使命;他读懂了烈士留给我们的,而我们今天所不应该丢弃的许多品质;他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装饰,是人们心中应该永远铭记的丰碑。 21.文中画线语句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加上叠词的连续使用,长短句结合,运用疑问句,加强文章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22.示例:我选②,选第(1)题。那是秋天里一个清冷的周末,清晨,我还在酣睡,手机响了。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看到手机屏幕上晃动着爸爸的头像。“又是他,真麻烦。”我心里嘀咕了一句,将手机甩到一边。铃声响了一阵又一阵,我不耐烦地按下按键,那边传来熟悉的声音:“儿子!……”我没有让爸爸再说下去,随口就大喊一声:“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儿子!儿子……”爸爸终于没有再说下去。好一阵沉默,有点让我窒息。我听到那边传来一声沉重的叹息,如同秋风中颤抖的黄叶。高一住校我第一次感觉到离开爸妈独立生活的沉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