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2 18: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璧、臣”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 13 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 16 个词语。
2. 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重难点:
1. 重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 难点: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铭记在心。你们知道哪些古代的人物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发生在古代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将相和》。(板书课题)
“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找到答案。
通过这个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
1. 璧(bì):完璧归赵、白璧无瑕
造句:这件事跟他无关,他却白璧无瑕地被卷入了这场纠纷中。
2. 臣(chén):君臣、忠臣
造句:他是一位忠臣,一心为国,深受人民爱戴。
3. 蔺(lìn):蔺相如、马蔺
造句:蔺相如机智地从秦王手中夺回了和氏璧。
4. 强(qiáng):强大、坚强
造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
5. 诺(nuò):诺言、许诺
造句:他遵守了自己的诺言,按时归还了借的钱。
6. 划(huà):计划、规划
造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来完成这个项目。
7. 罪(zuì):犯罪、罪行
造句:他因为犯罪被判刑。
8. 廉(lián):廉洁、廉政
造句:他是一位廉洁的官员,深受人民的尊敬。
9. 抵(dǐ):抵抗、抵达
造句:战士们奋力抵抗,终于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10. 御(yù):防御、抵御
造句:我们需要加强防御措施,以抵御敌人的攻击。
11. 辞(cí):辞别、辞职
造句:他辞别了家人,独自一人去了远方。
12. 辱(rǔ):侮辱、羞辱
造句:他的话羞辱了我,让我感到非常尴尬。
13. 擅(shàn):擅长、擅自
造句:他擅长绘画,作品曾多次获奖。
14. 卿(qīng):爱卿、公卿
造句:爱卿平身,不必多礼。
15. 削(xuē):削弱、剥削
造句: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16. 袍(páo):袍子、长袍
造句:他穿着一件长袍,看起来非常儒雅。
生字学习,我会写:
三、书写指导
1. 召:“口”要写得扁,“刀”的撇画要写得长而舒展。
2. 臣:第一笔横要写得短,“臣”的横画要平行,间隔均匀。
3. 议:“讠”的横画要写得短,“义”的撇捺要舒展。
4. 缺:第一笔横要写得短,“缶”的横画要平行,间隔均匀。
5. 宫:“宀”的横画要长,“吕”的撇捺要舒展。
6. 献:“南”的横折钩要写得方正,里面的“¥”要写得小。
7. 诺:“讠”的横画要写得短,“若”的撇捺要舒展。
8. 典:“八”的撇捺要舒展,“田”要写得方正。
9. 抄:“扌”的竖画要长,“少”的撇画要写得长而舒展。
10. 罪:“”要写得扁,“非”的横画要平行,间隔均匀。
11. 怯:“忄”的竖画要长,“去”的撇画要写得长而舒展。
12. 拒:“扌”的竖画要长,“巨”的横画要平行,间隔均匀。
13. 荆:“艹”的横画要长,“刑”的横画要平行,间隔均匀。
四、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少年时随父亲司马谈读书游历,20 岁时开始游历天下,后任郎中,又因父亲去世而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藏书。司马迁 42 岁时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于公元前 91 年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简单地介绍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其对外扩张的行为。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许多诸侯国,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兼并。
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秦国的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包括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中央集权、加强军事力量等,这些举措使得秦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秦国的强大,它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秦国的对外扩张行为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警惕和抵制,它们组成了联盟来对抗秦国的侵略。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其对外扩张的行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的窗口。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讲述了和氏璧的珍贵以及秦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它的故事。
故事中,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做和氏璧。这件宝物非常珍贵,以至于秦王得知后,立刻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和氏璧。
这封信显示了秦王对和氏璧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城池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性。对于赵王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他需要权衡和氏璧的价值与十五座城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社会中珍贵物品的吸引力以及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它也反映了在那个时代,城池作为政治和军事势力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描述秦王对和氏璧的渴望和提出的交换条件,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关于珍贵宝物和政治权力的故事背景。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赵王在接到秦王的信后,感到非常着急,并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应对的情景。
故事中,秦王写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这封信让赵王感到焦虑,因为他需要决定是否答应秦王的要求。
大臣们认为,秦王的真实目的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因此不能上他的当。如果答应了秦王的要求,可能会失去和氏璧;但是如果不答应,又担心秦王会派兵来进攻。
这个局面让赵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需要在保护和氏璧和避免战争之间做出权衡。大臣们的意见反映了他们对秦王动机的怀疑,以及对赵国安全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描述赵王的焦虑和大臣们的讨论,展示了赵国在面对秦王的要求时所面临的困境。他们需要在保护国宝和维护国家安全之间做出艰难的决策。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在赵王为如何应对秦王的要求而感到为难时,有人推荐了蔺相如,认为他可能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
故事中,赵王接到了秦王的信,要求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这让赵王感到焦虑,因为他需要决定是否答应秦王的要求,同时又担心会失去和氏璧或引发战争。
在这个困境中,有人提到了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称赞他勇敢机智。这表明蔺相如在赵国享有一定的声誉,被认为具备解决难题的能力。
推荐蔺相如的人可能是基于他过去的表现或个人特质,认为他有智慧和勇气来应对这个棘手的局面。这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读者可以期待蔺相如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引入蔺相如这个人物,为故事增加了悬念和期待。读者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产生了兴趣,并期待他能够解决赵国面临的难题。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赵王在面对秦王要求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的难题时,召见了蔺相如并向他征询意见。
故事中,赵王接到了秦王的信,要求用和氏璧来交换十五座城。这让赵王感到焦虑,因为他需要做出决策,但又担心会失去和氏璧或引发战争。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表明他对蔺相如的能力和智慧有一定的信任,希望从他那里得到建议和解决方案。
通过向蔺相如征询意见,赵王试图借助他的智慧和经验来应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蔺相如可能在政治、外交或战略方面有一定的专长,因此被赵王视为能够提供帮助的人。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赵王召见蔺相如并向他征询意见的情节,展示了赵王在困境中寻求智慧和支持的态度。同时也预示着蔺相如将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难题提供帮助。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的要求时,提出了自己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的解决方案。
蔺相如经过思考后,表示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秦王真的用十五座城来交换,他就把璧交给他;如果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他一定会把璧送回来。
蔺相如的这个方案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愿意亲自前往秦国,以展示赵国的诚意。同时,他也提出了条件,即只有在秦王履行交换条件的情况下,才会交出和氏璧。这显示了他对赵国利益的保护和对秦王诚信的考验。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这表明他们在权衡各种方案后,认为蔺相如的提议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他们可能也认识到,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需要采取一些主动措施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蔺相如提出的方案和赵王的决定,展示了赵国在面对秦国的要求时所做出的应对。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悬念,读者对他能否成功完成任务充满了期待。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到达秦国后,与秦王之间的互动以及蔺相如如何应对秦王的态度。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并献上了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但绝口不提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的事。蔺相如观察到秦王的行为,意识到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为了保护和氏璧,蔺相如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主动指出璧上有点儿小毛病,让他指给秦王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然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举起和氏璧,做出要向柱子上撞的姿态。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表示一切都好商量。他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指出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求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和氏璧。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的机智和果敢,他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并迫使秦王做出让步。同时,也显示了秦王在面对蔺相如的坚决态度时的妥协和无奈。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没有诚意用城换璧的情况下,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一回到驿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他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和氏璧不被秦国夺走,并确保赵国的利益不受损失。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蔺相如直接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被送回赵国,展示了他的坦诚和坚定。他提出,如果秦王有诚意,应该先交付十五座城给赵国,然后赵国会派人送回和氏璧,以显示赵国的诚信。他还强调,如果秦王不讲信用,即使杀了他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人都知道秦国的信誉不佳。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表明秦王在面对蔺相如的坚决态度和智慧策略时,无法采取强硬手段,只能以礼相待,将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的智勇和果断,他通过巧妙的安排,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并使秦国无法强占。同时,也显示了他对赵国利益的坚定维护和对秦国不讲信用的批评。
【第9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是对“完璧归赵”故事的总结,并描述了蔺相如因此次功劳而受到赵王的封赏。
“完璧归赵”的故事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企图强占和氏璧的情况下,通过智勇双全的表现,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并将其送回赵国的过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这表明蔺相如因为成功完成任务,保护了赵国的利益,而受到了赵王的赏识和奖励。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是对他智勇表现的认可,并给予他更高的官职和地位。
这段话的重点在于强调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的功劳,以及他因此受到的封赏。它展示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以及他为赵国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认可和回报。
【第10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赵王在面对秦王约会的困境时,与大臣们商议的情景,以及蔺相如的建议和最终的决定。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这表明赵王和大臣们对于是否要前往渑池之会感到犹豫不决。他们担心去会有危险,但不去又会显得胆怯,缺乏勇气。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蔺相如的观点是,面对秦王的约会,赵国不能示弱,应该勇敢地前往。他认为如果不去,可能会被视为胆怯,对赵国的声誉和地位造成负面影响。
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最终,赵王在蔺相如的建议下,决定前往渑池之会,并让蔺相如随行。这显示了赵王对蔺相如的信任和对他意见的重视。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廉颇带领军队送行,并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这表明赵国在前往渑池之会时也做好了军事上的防范措施,以确保赵王和蔺相如的安全。
这段话展示了赵王在面对秦王约会时的犹豫和担忧,以及蔺相如的坚定立场和建议。最终,赵王决定前往,并做好了军事准备,以保护自己和赵国的利益。
【第1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赵王在渑池之会上与秦王的会面情景,以及秦王要求赵王鼓瑟的事件。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这句话简单地说明了赵王到达渑池,并与秦王进行了会晤。
秦王要赵王鼓瑟。秦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让赵王为他鼓瑟。鼓瑟是一种古代乐器,类似于现代的吉他或琵琶。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赵王可能感到不好拒绝秦王的要求,于是鼓了一段瑟。这显示了赵王在这种情况下的无奈和顺从。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之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让人记录下来这一事件,以强调在渑池之会上,赵王为他鼓瑟的事实。这可能是为了显示秦王的地位和权威,以及对赵王的压制。
这段话展示了秦王在会面中对赵王的要求,以及赵王的无奈回应。同时,秦王让人记录下来这一事件,显示了他对这一行为的重视和意图展示自己的优势地位。
【第1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时,表现出的坚决和果敢。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看到秦王要求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认为这是对赵王的侮辱,因此感到非常生气。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直接走到秦王面前,提出要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他以坚定的态度表达了对秦王行为的不满,并要求秦王做出相应的回应。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秦王拒绝了蔺相如的要求,显示出他对这一要求的不愿意。然而,蔺相如并没有放弃,他再次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说:“您现 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蔺相如以强烈的措辞表达了他的决心。他指出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如果秦王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将不惜与秦王拼命。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秦王在蔺相如的坚决要求和威胁下,最终无法再拒绝,只好敲了一下缶。这显示了蔺相如的坚定立场和不畏权势的勇气。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这一事件,强调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的事实。这是对秦王侮辱赵王行为的回应,也是对赵国尊严的维护。
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侮辱时,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赵王的权益。他通过坚决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并以拼命相威胁,最终迫使秦王屈服。蔺相如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智勇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也为赵国赢得了一定的尊严。
【第1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秦王在与赵王的会面中没有占到便宜的情况。
秦王没占到便宜。这句话直接表达了秦王在与赵王的交互中没有获得优势或利益。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秦王意识到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军事准备,这意味着如果他对赵王采取任何行动,廉颇可能会进行反击。因此,秦王不敢轻举妄动,不敢对赵王采取强硬措施。
只好让赵王回去。由于廉颇的准备和秦王的顾虑,秦王最终只好让赵王回去。这显示了秦王在面对廉颇的军事准备时的无奈和被动。
这段话展示了廉颇的军事准备对秦王的制约,以及秦王在考虑到这种情况后,不得不让赵王回去的局面。这也反映了军事力量在政治和外交事务中的重要性。
【第1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得到了赵王的认可,并因此获得了封赏。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功。这句话肯定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功劳。之前,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要求时,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并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行为被认为是对赵国的一种贡献,因此他再次立下了功劳。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由于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赵王决定封赏他。他被封为上卿,这是一种高级官职,职位比廉颇还要高。这显示了赵王对蔺相如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赵王的认可,并因此获得了更高的职位。这也反映了在古代社会中,功劳和表现往往能够带来官职和地位的提升。
【第1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廉颇对蔺相如获封上卿职位的不满,并表达了他对蔺相如能力的质疑。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廉颇对自己的战功和能力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因此,他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并且职位比他高感到非常不服气。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廉颇对蔺相如的能力表示怀疑,他认为蔺相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只是靠着一张嘴就能爬到他的头上。他对蔺相如获封上卿的方式感到不满,并认为自己的战功和能力应该得到更高的职位。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达了廉颇的不满和愤怒,他表示如果他碰到蔺相如,他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并试图让蔺相如感到尴尬和难堪。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蔺相如听到了廉颇的话,为了避免与廉颇直接冲突,他选择请病假不上朝,以避免与廉颇见面。他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缓和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避免冲突的升级。
这段话展示了廉颇对蔺相如获封上卿职位的不满和对蔺相如能力的质疑。同时,蔺相如为了避免冲突,选择了回避与廉颇见面的方式。这反映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关系。
【第1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蔺相如在面对廉颇时的避让行为,并解释了他这样做的原因。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远远地看到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他立即让车夫把车往回赶,避开与廉颇的直接相遇。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认为蔺相如惧怕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他们对蔺相如的避让行为表示不满,并质疑为什么要害怕廉颇。
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蔺相如让他的手下思考廉颇和秦王谁更厉害。他们回答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蔺相如表示他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害怕廉颇呢。他强调自己并不是因为惧怕廉颇而避让。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蔺相如指出,秦王不敢进攻赵国的原因是赵国既有武力强大的廉颇,又有善于言辞的蔺相如。他强调了廉颇和他自己在保卫赵国方面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蔺相如认为如果他和廉颇之间发生矛盾和不和谐,将会削弱赵国的力量。他指出秦国可能会利用这种机会来攻打赵国。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解释了他避让廉颇的原因,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国家的安全。他强调了个人的恩怨应该放在国家利益之后。
这段话展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的胸怀。他通过避让廉颇,避免了内部冲突的升级,以维护赵国的团结和稳定。
【第1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廉颇在听到蔺相如的话后,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采取行动向蔺相如请罪的过程。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蔺相如之前对他的手下解释了为什么他要避让廉颇,这些话传到了廉颇那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廉颇在听到蔺相如的话后,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之前为了争夺一口气,而忽视了国家的利益,这样的行为是不应该的。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廉颇决定采取行动来弥补自己的错误。他脱下了象征身份的战袍,背上荆条,前往蔺相如的门前请罪。荆条在古代常被用作刑具,廉颇背着荆条表示他愿意接受惩罚。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当蔺相如看到廉颇前来请罪时,他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显示了蔺相如的宽容和大气。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通过这次事件,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共同努力,同心协力地保卫着赵国。
这段话展示了廉颇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向蔺相如请罪的勇气。同时,蔺相如的宽容和理解也促成了两人之间的和解。最终,他们共同为保卫赵国而努力,体现了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六、总结:
《将相和》这篇文章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如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慷慨陈词,面对廉颇时的宽阔胸襟,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