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国民党
共产党
430万人
中华民国政府
蒋介石+杜鲁门
飞机+坦克+大炮+美元
步枪+手榴弹+小米+0
毛泽东+0
延安边区政府
127万人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一、战与和的变奏——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攻与守的易位——全面内战爆发
三、胜与败的必然——解放战争胜利
根据P150-151及所学,思考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重谈背景)
1、国际: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对华“扶蒋反共”的政策
2、国内:
(1)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2)两种建国方针:
①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
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②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
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一、战与和的变奏——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
延安
南京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
一、战与和的变奏——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根据材料,为什么蒋没有立即发动内战而是三次电邀毛举行和谈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 ,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智囊陶希圣
《中央日报》0816、0821、0825
①舆论压力(国内外要求和平)
②拖延时间(内战准备不充足)
③为内战寻找借口(将责任转嫁)
根据P151,中共是如何应对的?为何?有何成效?最终结果如何?
应对:1945年8月底,抵达重庆(积极参加重庆谈判)
原因: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的阴谋
成效:重庆谈判促成《双十协定》的签订;
1946.1.10日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最终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和平建国纲领。
二、攻与守的易位——全面内战爆发
根据P151,概括内战爆发的标志、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解放区的概况
阶段 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时间
方针或对策
结果
1946年6—10月
1947年3—6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粉碎了敌人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
标志:1946.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防御(1946.6-1947.6)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知识拓展: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二、攻与守的易位——全面内战爆发
战略反攻(1947.6-1948秋)
标志:1947.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原因:①战略地位重要,威胁国民党的统治
中心武汉、南京
②此地国民党兵力空虚
意义: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
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陕
北
山
东
刘邓
大军
根据P153,概括战略反攻的标志、选择大别山的原因、战略意义?
二、攻与守的易位——全面内战爆发
根据P153-154,简述三大战役概况,指出三大战役有何战略意义?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9-11
林彪、 罗荣桓 刘伯承、 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
林彪、罗荣桓
中原、华东 野战军
52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
基本解放
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占锦州,“关门打狗”,重点进攻
分割包围,击弱留强。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围徐州,分割包围、中心突破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以徐州为中心)
平津
战役
战略决战(1948.9-1949.1)
东北野战军
1948.11-49.1
1948.11-49.1
东北、华北
人民解放军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二、攻与守的易位——全面内战爆发
根据P154-155,概括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时间:1949 年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毛泽东提醒全党做到“两个务必”(党风建设)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根据P155,1949.4北平谈判的背景、国共的目的、结果如何?
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做政治和思想上的基础准备
西柏坡精神:
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
③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背景:①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
②1949年1月21日,蒋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
③李表示愿意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
目的:(国民党 张治中)推卸战争责任,企图划江而治,拖延时间
(中共 周恩来)迅速结束战争
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二、攻与守的易位——全面内战爆发
根据P155,概括重庆谈判破裂后共产党是如何做?有何意义?
渡江战役:
1949.4.21百万雄师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意义:
①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②统治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成功。
三、胜与败的必然——解放战争胜利
根据P152,思考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有哪些表现?
1.经济危机
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社会危机
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3.政治危机
①1946年11-12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召开,暴露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②1946年冬,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兴起,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发展为反抗美蒋的第二条战线。
1946年3月至11月,中央银行共售出外汇3亿8千多万美元,而宋、孔两家族利用特权套购进3亿3千多万美元,占88%。蒋介石对这样大的官倒违法事件,不是惩办贪官,而是想方设法欺骗人民,利用小数点作文章。
——马广荣《论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腐败》
三、胜与败的必然——解放战争胜利
根据P153,思考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性质、意义
时间:1947年夏,中共制定《中国土
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性半
封建性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
①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
②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性质: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时期 政策 措施 意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抗战 时期 双减双交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知识拓展2: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三、胜与败的必然——解放战争胜利
1.政治:专制独裁,统治腐败,失去民心;
2.经济: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滥
发纸币,物价暴涨,经济崩溃;
3.军事:发动内战,违背民意;
4.组织:党内组织涣散,纲纪废弛,缺乏
凝聚力和渗透力;
5.社会:未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贪
污腐败,道德败坏,社会秩序混乱
1.政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
2.经济:进行土地改革,调动群众积极性;
3.军事:坚持武装斗争,加强军队建设;
4.组织: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共产党自身建
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5.社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根本原因:
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
③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根本原因:
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
②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③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④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三、胜与败的必然——解放战争胜利
根据教材P156,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改变中国:基本上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影响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验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课堂探究】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课堂小结
2.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2021·广东高考·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C
C
巩固训练
4.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3.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A.三大战役开始 B.战略反攻开始
C.淞沪会战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B
C
巩固训练
5.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阶段。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6.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到1947年春天,解放区约2/3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此次改革 ( )
A.实现了农民均分财富的理想 B.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C.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 D.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B
巩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