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3张PPT)
党费
王愿坚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目 录
壹
作者背景介绍
貮
整体感知
叁
情节安排
肆
伍
探究主题
人物形象
【示例1】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党费”的多重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全文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黄新的形象;学习通过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作品的形象美、艺术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黄新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党费”的多重含义以及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示例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情节,并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
2. 抓住典型细节,分析黄新的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3. 分析“党费”这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把握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述故事的好处。
【示例3】
小说阅读四步法
一、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将“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起来关注。
三、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时代造就英雄”。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
四、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
读课文,思考问题。
1、解决字词
2、理清思路,列出结构
3、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4、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5、本文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请说说这样构思有何好处。
6、黄新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
7、《党费》这篇小说对于我们如今的广大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第一部分 作家作品与创作背景
(革命历史小说与十七年文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出现了《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党费》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
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取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市历史小说有多种形态,也各有侧重。代表作有《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红岩》等。
题材解读·革命历史小说
【理论阐述1】
【理论阐述2】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文化大革命”(1966)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点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理论阐述3】
党费是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
交纳党费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一种表现。
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
作者简介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
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
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县人。少时在家乡求学。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宣传员、文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记者、文艺千事、编辑室副主任等职。在战争期问,随军行军、作战,亲见许多英雄事迹。为了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
1952年后任 《解放军文艺》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编辑。1953年秋,他到福建东山岛采访。同时访问了革命老根据地,了解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
1954年3月 《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他的报告文学《东山岛》。同年12月该刊又发表了他的小说处女作《党费》。1956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同年他的小说集 《党费》出版。
此后他创作的《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一大批小说问世,使他瞩目文坛。《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1974年他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 《闪闪的红星》,拍成电影上映后,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977年,他连续创作了一组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作品,其中 《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善于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战斗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出版的主要著作还有短篇小说集《珍费的纪念品》《普通劳动者》《后代》《亲人》《小游击队员》《王愿坚小说选》等。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反动派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的围攻,开始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党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搞乱后,党组织又马上命人下山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创作背景
【示例1】
写作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粤赣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力量,部队暂时转移到山上。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失去了联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黄新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积极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党费》这篇小说就表现了普通党员与普通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漫长而艰辛的革命斗争生活。
【示例2】
故事原型
听了这样一些故事以后,心情就难以平静了。一些故事的片段经常在脑子里转来转去,一些人物的影子也伴随着故事情节闪现出来。慢慢地心里就起了这样一个念头:不是还有不少人没有听到这些故事吗?如果把这些故事用文字转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受到感染和教育不是更好吗?
于是,我打算试一试。这时,1954年“七一”快到了,《解放军文艺》需要发表宣扬优秀党员的作品,我便想到了卢春兰的故事。这是那次听来的故事之一。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逮捕起来,用枪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男孩子,从容地迎着枪口站出来,说:“是我!”
我的革命战争生活经历不长,却也有些难忘的事情。顺着卢春兰的故事所显露的特点,我想到这么一件事:1944年秋天,我刚参加革命个把月,便碰到日寇的扫荡,当时因为年龄小,上级把我送到一个老乡家里去打 “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儿子”。记得有一次上山“跑反”回来,大娘家里仅有的一点高粱被鬼子喂了洋马了。没有东西吃。当时大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递给我。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我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妹的嘴里去。
还有一件事:1946年一次战斗中,我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这两件事,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生活感受,当时曾经教育过我;在学习写作时,它们又使我找到了一条与听来的故事相通的道路,使我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人物有了粗浅的却比较实在的理解。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
祟祟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
西现在零散了。
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赤手空拳:赤手:空手。两手空空。比喻没有任何依靠。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词 语
第二部分 情节
(情节与线索的关系)
(细节描写与情节的关系)
(截取横断面)
点击输入标题
【理论阐述1】
【理论阐述2】
小说的情节:
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 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理论阐述3】常见的小说结构
1.线状结构: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
主副线式,交叉式,平行式。
2.网状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
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3.象征性情节结构: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
4.散文化情节结构: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
【理论阐述4】画出结构导图,概括情节内容。
参照格式:
1.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小说的主线……副线……
3.小说围绕×××人物展开叙述……按照……顺序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情节概括
【示例1】文本梳理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首次会面对窝棚、磨损的党证、择菜妇女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示例2】梳理情节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序幕(第1段)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第2~5段) 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事件。
发展(第6-29段) “我”与黄新成功接头。
高潮(第30-55段) “我”再见黄新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第56-60段) “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示例3】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被逼上山,斗争形势严峻。(开端)
第二部分:初到八里坳——听红歌;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发展)
第三部分:再到八里坳——为红军腌咸菜,阻女儿吃咸菜;敌人得信搜查。(再发展)掩护通知;交待党费;嘱托孩子;被敌人带走。(高潮)
第四部分:安全回山里:带孩子及党费回到山里;魏政委登记。(结局)
[整体感知]
【示例4】结构图解
【示例5】
二、标题的变化
【示例1】
本文的标题含义有何变化?(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在党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初次见面)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后来(再次见面)指黄新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示例2】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2.《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交足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交了“党费”。
三、情节设计与结构安排
1.小说的开篇情节安排有何特点?(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法?有何作用?)
开篇采用倒叙的手法,点明这件事情有很特别的意义,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1】
【示例2】
开篇以“缴党费”为引子,以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自然地切入主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黄新作为一名党员,几乎把所有都献给了党,送丈夫当红军,在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时候依然全力开展活动。她对党是绝对忠心的。作者着意描绘择菜叶子的细节,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地下党员的机警和对革命的热情。这一细节描写,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示例1】
2.文章中黄新带领群众择菜叶子的情节有何作用?
【示例2】
作者着意描绘择菜叶子的细节,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地下党员的机警和对革命的热情。这一细节描写,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试分析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1)小说选取了一筐成策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构思新颖独特的。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
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成菜,作为党作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示例1】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首次会面对窝棚、磨损的党证、择菜妇女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示例2】
小说选取了一筐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 次会面。
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小说紧紧围绕交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示例3】
【示例4】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 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四、线索
1.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1】
观点一:“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二:“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择菜叶子,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示例2】
1.以“我”为线索: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展开小说的情节,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选取“我”作为线索的作用: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便于抒发感情
2.以“咸菜”为线索 :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选取“咸菜”作为线索的作用:
①内容:构思新颖、独特。
②主旨:把咸菜这一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使得平凡的咸菜具有了特殊意义,凸显了人物的心灵美和情操美,深化了小说主旨。
2.小说围绕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找出细节并试做具体说明,并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
(1)黄新打开党证,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既点明题目,又说明黄新对党的忠诚,在白色恐怖下,她的心依然与党证上印着的镰刀斧头一样鲜红。
(2)她那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女儿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3)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4)小说在最后也没有一般化地描写黄新被捕的场面,而是用一系列细节描绘了她在敌人逼近窝棚时的应急准备:利索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从容地交代八角坳党组织的情况,慢条斯理地为女儿梳理头发……这位女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品质以及与亲人、同志永别时的复杂感情就这样跃然纸上。
【示例1】
【示例2】
①表现当时的严峻的革命形势。
作者在文中所展示的环境。“黑沉沉的”“无声无息”,“活像个乱葬岗子”,阴森可怖环境的狰狞和阴沉,正是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做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十分艰苦,并且敌人采用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
②突显人物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
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士脱险光荣的献出了生命,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心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表现了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
(1)明黄新对党的忠诚。她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既点明题目,又说明在白色恐怖下,她的心依然与党证上印着的镰刀斧头一样鲜红。
(2)党费很重要。她那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女儿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这位女共产党员高尚的品质和复杂感情就这样跃然纸上。
(3)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品质。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示例3】
政论文
【示例4】
《党费》选取了一筐咸莱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
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五、细节
(以小见大)
2.黄新唱歌
①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②歌声流露出黄新对丈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她对革命的虔诚。
4.当白鬼子来搜查时
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革命事业的思想境界,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1.黄新带领群众择菜叶子
表现了地下党员的机警和对革命的热情,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黄新缴党费
表现出黄新对党的无限忠诚。
PPT模板 http:///moban/
1.本文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到这些细节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
③当“我”完成任务要回山时,黄新掏出党证和丈夫留下来的两块银圆要交党费,“我”不收,黄新说了一句“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
2.在两次与黄新会面时,作者都提到与咸菜有关的细节。找出来并思考其作用?
【解读】暗示要用钱来买盐。这些细节为后面发生的壮烈事件埋下了伏笔。
3. 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示例1】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证和一块银洋。
③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小说通过“我”初到黄新家时的观察,交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很突兀;在紧张的气氛中补写环境,会冲淡紧张的氛围,减弱艺术效果。而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会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政论文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示例2】
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很突兀,在紧张的气氛中补写环境,也很不和谐,会冲淡紧张的氛围,减弱艺术效果。而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会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第三部分 人物形象
(英雄人物与“线索人物”)
【理论阐述1】
写人,就要描写活生生的人,就要写人和人的关系,就要写人的特定的悲欢离合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只有把真实具体的人性和人情表现出来,才能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王愿坚《大胆表现革命的人性美》
一、主要人物
整体感知
个人档案表 姓名 黄新 性别 女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 党龄 3年
家庭住址:八角坳从东头数第十七个窝棚 家庭条件:艰苦(17节) 家庭成员:丈夫卢进勇红军战士 5岁的妞儿 党费数额:一筐咸菜 一块钱 个人简历:1931年入党,在八角坳积极组织党的活动。1934年,与红军地下部队接头,接受地下党活动的指示,了解敌人活动情况,组织反收租夺田等。半个月后,为救侦查员被捕。 证明人?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1932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后,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才五岁的小妞儿。敌人实行“并村”的时候,把她们那村子一把火烧光了,她就随着大伙儿来到了八角坳。听说她在“并村”以后还积极地组织党的活动,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所以这次就去找她接头,传达县委的指示,慢慢开展活动。
这些,都是魏政委交代的情况。
侧面表现了黄新深明大义、舍己为国、忠实可靠的高尚情操。
侧面烘托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对比
在出门的时候,她又叫住了我,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程同志,这是妞儿她爹出征以前留给我的,我自从并村以后了掂,递给我说:好几个月也没有缴党费了,你带给政委,积少成多,对党还有一点用处。
磨损的党证和鲜红的印章形成对比,映衬出作为共产党员的火热的心,拿银洋表现出她郑重的态度,体现出她对革命事业的热忧和对党的忠诚。
【示例1】
细节描写
(第26段)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递给我说。。。
【解读】运用动作描写将“磨损的党证”和“鲜红鲜红的镰刀斧头和印章”形成对比,表明她作为党员的火热的心,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她郑重的态度。
【示例2】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场面描写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在这样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在她心里,排在首位的是党和红军。这个场面描写充分表现了黄新的无私奉献、对党忠诚、真心为民。
“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
“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
“是有困难哪,可咱是什么人!十八年上刚出头干的时候,几次反‘围剿’的时候,咱都坚持了,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忠党爱党
坚强乐观、自信
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具有崇高纯洁的党性修养
语言描写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舍小家为大家,无私赤诚
神态、语言描写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第41、42段)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解读】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生动的展现了在危难来临之际,黄新刚强果断的一面与先前柔声和气的形象形成了反差,体现了共产党员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刚毅勇敢的优秀品格。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第53段)
神态、语言描写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展现了她伟大的母爱和对党的一腔热诚,誓死也要保卫革命力量。表现她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光辉品质。
【示例1】
【示例2】
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不惧牺牲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第43段)
动作、细节、语言描写
“抱起孩子亲了亲”说明黄新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我们能搞起来”表明她具有高度的组织才能,对党和革命有着坚定的信仰。
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动作描写
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
【示例1】
【示例2】
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篮子用草盖了盖”,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她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儿走?快想法儿隐蔽起来!”
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第41、42段)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生动地展现了在危难来临之际,黄新临危不惧、刚强果断的一面。体现了共产党员刚毅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第32段)
动作、神态、细节描写
“倚”“瞪”“咂”等动词表现出孩子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对食物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黄新狠下心来,夺走咸菜,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展示出她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示例1】
细节描写
(第32段)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解读】重点刻画了小妞的形象特点,运用一系列动词形象的表现出孩子对食物的渴望,而“瞅”和“拿”传神的表现了黄新对待孩子的严格,她的一片赤诚之心全都献给了党。
【示例2】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大公无私
动作描写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示例1】
【示例2】
她那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女儿伸手抓了根腌豆角,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莱,忙伸手把那根莱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表现了她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忍受生活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进一步坦露了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思念丈夫、热爱党组织
动作描写
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
【示例1】
【示例2】
黄新打开党证,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 “拿到手里掂了掂”。通过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和思念。
借政委的介绍,交代了黄新作为农村骨干、“扩红”时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媳妇、长征后的军属这段生活史、成长史;“我”潜入村子时先闻其声,“扩红”时期的小调传出的是她的心声;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显出她干练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警惕性。
给“我”吃窝窝咸菜,表现她女性的细心和关怀。
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
临别时用两块银洋缴党费的细节,显出她对党的拳拳忠心。
再次会面时,她对女儿的哄词,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
和“我”接头时关于咸菜作党费的陈述,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咛,都闪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
在“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她当机立断,施出“调虎离山计”,用宝贵的生命掩护“我”,保住了山上的“中心县委”,“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的双关语,浓缩了她全部行为的思想内核和心声,一个在残酷的斗争年代义无反顾、为革命献身的女烈士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细节描写绘形传神,体现了人物的特征。
文中写“我”第二次来到黄新家,从破门缝看到她家的情形时,有很感人的细节描写:有气无力的孩子倚在妈妈身上,妈妈正忙着装咸菜,轻易见不着油盐的小孩受不了饥饿的折磨,忍不住用指头蘸盐水,放在口里吮着,并抓了一根腌豆角往口里填,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然后夺过那根菜,孩子哇地哭了。天下哪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呢?黄新“瞅了瞅孩子”这个动作,体现出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孩于多么可怜,瘦骨隣峋,正需要营养,正让人心疼:但是“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一同志们在山上很艰苦,正等着这些给养,好去打败敌人。于是,她狠心地夺过了菜。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的动作,饱含的却是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爱,是一种大爱。通过这个细节,黄新这个人物的形象立体鲜明起来,也为她在后文选择为革命献身作了不可缺少的铺垫。黄新牺牲前,“我”要跑,她却命令“我”躲在阁楼上,把孩子托付给“我”,总之,她决计承担一切后果,也要换同志的安全。然后,叮嘱“我”撤退的路线,嘱托“我”把咸菜带走,把孩子带上山,特别是那个嘱托孩子、一语双关的细节:“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感人肺腑,一个细心又温情、果敢又强、慈爱又忠诚的母亲、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1.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①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聪明机智 ,坚决果敢,坚毅乐观: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革命同志的真挚情谊。
【示例1】
黄新形象特点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
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
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
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示例2】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
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
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
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
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
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
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
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
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2.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3.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简要说说理由。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②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4.作者描写黄新同志时先后三次用到了“和善”一词,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并揣摩其内涵。
明确:①第一处是初次见面时“我”的观察:“(黄新)脸不怎么丰满,可是两只眼睛却忽闪忽闪有神,看去是那么和善、安详又机警。”这里的“和善”突出黄新同志本分、善良;
②第二处是白匪快来的时候她向“我”托付孩子时:“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这里的“和善”体现了一位母亲在孩子面前的柔情,与前面跟“我”谈工作时的坚毅、果敢、干练形成对比;
③第三处是面对白匪的盘查:“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突出了黄新同志在敌人面前的从容、镇定。三个“和善”展现了黄新同志的不同侧面,使这一形象愈加立体、丰满。
5.文章中白鬼子来搜查时,作者主要写了黄新的哪些动作?
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这位女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品质以及与亲人、同志永别时的复杂感情就这样跃然纸上。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6.本文的动作描写可补充情节,透视人物心理,请举例加以分析。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可以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便于拉近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第一人称不能像第三人称那样直接去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此,小说必须借助人物的动作去侧面烘托或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达到传情之功效。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敬爱之心。在白鬼挨家挨户搜查的紧急时刻,“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表现了她时刻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这些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不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而且可以使读者从动作中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7.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增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不违背。
王愿坚笔下的正面人物,形象十分丰满。作者没有写出他们所谓“一刹那间的动摇”,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真实写出了英雄本色,写出了他们心灵的崇高。作者在这里是把真、善、美统一了起来。正是生活中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作者没有拘泥于真人真事,没有单纯地罗列人物的各种言行,而是有生活化的概括,有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塑造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从而借小说创作,发掘并升华革命前辈的精神内涵,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违背。
人性美、人情美的重要性即在于人性、人情的真实性。
而在《党费》中,作者过分注重对中心人物形象的“高、大、全”的塑造,从而忽视了对人性美、人情美的建构,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有些不真实、不丰满。
如小说中写黄新连一根豆角都不让又饿又馋的女儿吃,如此安排情节,固然可以见证一位革命母亲的伟大,一位共产党员的可敬,但也使得黄新作为一位母亲而言,过于严苛,有失人性、人情的真实性。
二、次要人物(“线索人物”)
1.在《党费》中,“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有哪些好处 )(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示例1】
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便于情感的抒发,真实可信。
②“我”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黄新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③“我”是故事的感受者,通过“我”与黄新两次见面的情况,有力地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示例2】
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有: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第一人称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等。
【示例3】
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以倒叙的方式来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另一方面,由于“我”的视角受限,隐去了一些枝蔓情节,突出了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了人物形象。如小说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会面,既串起了故事,大大压缩了小说的篇幅,又起到间接烘托人物的作用。在第一次会面时,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对黄新简单描绘了几笔,就使读者对她有了印象。对黄新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既加深了她与“我”的联系,也加深了读者对黄新的认识。此外,作者通过第一人称“我”,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感染、影响着读者,使读者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是文章的线索,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利于主观感情的抒发。
③“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有利于凸显主人公黄新的人物形象。
【示例4】
政论文
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示例5】
深入研读
2.小说以交通员“我”的视角展开全篇,刻画主人公黄新同志的形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首先,以“我”为视角,通过写“我”与黄新的两次工作接触串起故事情节,可以使内容更加集中、紧凑;其次,以“我”为视角,可以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有层次感,从最开始的陌生到第一次接触时感受到她的机敏、干练,再到第二次接触时对她不让妞儿吃咸菜的误会,以及最后看到她在敌人面前的从容不迫、坚毅果敢,黄新的党员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第三,以“我”为视角,作者可以通过作品中人物之口自然地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从而更好地展现主题。比如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情感表达真挚而浓烈,很好地收束了全篇。
3.赏析这篇小说的叙述角度?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等。
(1)故事的叙述者贴近读者,使故事更为真实可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小说仅从“我”的视角出发,集中描写“我”与黄新的两次相见,突出了典型的场景和细节。
(3)“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借“我”之口,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人物塑造也更为立体生动。
4.《党费》这篇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以倒叙的方式来进行叙述,有以下三点好处:
总结:
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
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
集中描写“我”与黄新的两次会面。
“我”
是线索。
第四部分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角度及答题模板。
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点明时间、季节。
②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境。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⑥深化作品主题。
【理论阐述1】
答题模板:
模板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板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基调;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影响、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答题模板:
模板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模板二: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模板三:触发了……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理论阐述2】
典型人物生活在典型环境之中,典型环境是人物生活、斗争、成长的场所,离开了典型环境,人物就像离开水的鱼,没有生存能力。在小说中,作者对村庄的描写:黑沉沉的,无声无息,“活像个乱葬岗子”,阴森可怖。这时,作者描写“白鬼在有气无力地喊叫,打破了寂静,反而加重了环境的狰狞和阴沉。这种描写,也是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用以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作者还通过“我”的眼睛,描述了黄新的家:一间泥糊的窝棚,北墙根是个稻草铺成的地铺,上面一堆烂棉套子,墙角是个黑乎乎的砂罐,阁楼上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甘蔗梢子……简陋杂乱,根本不像一个家。作者把人物置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不顾自己,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为了“把红旗再打起来”而作出牺牲的崇高品质。
1.通过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2.鉴赏环境
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这看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起漫天大火的。
环境特点:黑沉沉,无声无息,阴森恐怖。
作用:是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烘托了人物的为革命奋斗的崇高品质。
3.鉴赏环境
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墙角里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作用:把人物置身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不畏艰苦和牺牲的崇高品质。
4.本文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小说是这样展示环境的:黑沉沉的,无声无息,“活像个乱葬岗子”,阴森可怖。这时,作者描写“白鬼”在有气没力地喊叫,打破了寂静,反而加重了环境的狰狞和阴沉。这是对一个村庄的环境描写,也是当时腥风血雨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用以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作者还通过“我”的眼睛,描述了黄新的家:一间泥糊的窝棚,北墙根是个由稻草铺成的地铺,上面一堆烂棉套子,墙角是个黑乎乎的砂罐,阁楼上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甘蔗梢子——简陋、杂乱,根本不像一个家。作者把人物置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不顾自己,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为了“把红旗再打起来”而做出牺牲的崇高品质。
第五部分 主题
(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创作意图)
1.小说主人公黄新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她连 “一根腌豆角”都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却把全部家底拿来缴党费。你是如何看待小说主人公黄新的
明确:黄新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黄新作为一名党员,几乎把所有都献给了党,送丈夫当红军,在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时候依然全力开展活动。她对党是绝对忠心的。她和所有的人一样都有痛苦,但是她的痛苦又和其他人不一样,她的痛苦是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当她见到“我”时,其高兴程度不必细说便已清楚。为了山上的同志能有吃食,黄新费尽心思。在一帮子人的合作努力下,终于凑了些咸菜,准备等“我”一到便送上山。
【主旨归纳】人物与主题
作者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妇女身上,发掘出蕴藏在她心里的伟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军民鱼水之情上,而且体现在黄新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上,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爱憎、一种庄严豪迈的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感。作者借《党费》是要发掘革命前辈的精神内涵,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2. 小说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妞儿”)的内容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原因:
①内容上,小说写黄新的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人物上,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③主旨上,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示例1】
政论文
【示例2】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纽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政论文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上”, 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
政论文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品质。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2.作者借小说《党费》想要传达怎样的创作目的
在《党费》中,作者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妇女身上,发掘出她伟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军民鱼水之情上,而且体现在黄新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上,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爱憎、一种庄严豪迈的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感。作者借小说《党费》发掘革命前辈的精神内涵,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从而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主题归纳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主旨归纳】
3.《党费》这篇小说对于我们如今的广大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明确:《党费》中的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那个时期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的精神——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可以奉献自己的一生。与本文类似的故事在革命的年代里时有发生,那些共产党员们看到的不是自己在漫漫的黑夜中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令人恐惧的现状,而是革命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阳光下幸福的生活。这个信仰支撑着他们将党组织作为自己有限的生命的无限的延续。
“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缴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第六部分 写作特点
(视角)
(细节描写)
点击输入标题
【理论阐述1】
政论文
分析语言风格还要注意三个特色:
时代特色
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地域特色
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的许多词汇就带有浓郁的“京味儿”。
语体特色
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理论阐述2】
艺术特色
(1)以“我”的视角串起故事并刻画人物。
(2)细节描写丰富情节并丰满人物形象。
(3)动作描写补充情节并透视心理。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和照应。
③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④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节描写、对比、侧面烘托等。
1.概括本文艺术特色。
【示例1】
【示例2】
文章的艺术特色:
(1)文章以咸菜——特殊党费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2)结构紧凑,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3)善于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
【示例3】艺术特色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小说却把咸菜—一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式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膩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莱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③善于通过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第七部分 比较阅读
(主要人物)
(写作特色)
一、主要人物比较
1.两人形象对比——水生嫂与黄新
人物 不同
相同
水生嫂
黄新 她们是 一群的女子
她是一个 的战士
“自觉”成长
“自觉”战斗
成长中的革命力量,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
成熟的革命力量,对党赤城的奉献精神、大义凛然的爱憎之情、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愫
刚柔并济
夫妻之情
家国之爱
革命精神
民族精神
农民的觉醒
女性之间的共性
她们都展现出女性刚柔并济的一面,重视夫妻之情、体贴细致的同时坚强果敢、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意识。
但荷花淀里的女性们像是一群走向“自觉”路上的女性,她们身上会有小心思,身上“至柔”的一面多余“至刚”的一面,而《党费》在面敌时候的坚强果敢,已经说明她已经成为了一名“自觉”的战士。但同时在,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时,展现出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这是时代在呼唤的新女性形象。
三仙姑:一个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在封建制度
的迫害下好逸恶劳,作风不正,极其自私、保守落后,随着新思想的深入人心,三仙姑最终有所改变。这是一种新生。
黄新:是一个在残酷的阶级斗争年代中的义无反顾、献身革命的女烈士。虽然黄新牺牲了,但是她为革命利益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水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新生。
《小二黑结婚》
塑造了以二诸葛和三仙姑为代表的落后愚昧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们的转变形象地说明了新思想、新风气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及胜利。
《党费》
塑造了以黄新为代表的对党的忠诚与热爱的革命者形象,歌颂他们顽强坚定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通过女性的变化觉醒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苦难与新生。
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一毛泽东
女性的觉醒
革命精神的指引
党和社会的教育
2.两人形象对比——三仙姑与黄新
文本 主要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时代
荷花淀 “水生嫂们” 水生嫂月下编席,等着丈夫回家,却被丈夫告知他准备参战的消息 几个青年妇女在水生家商议后,一起去探望丈夫,却遇上敌人,不过意外协助了水生他们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歼灭了来犯的日寇 青年妇女们当年秋天学会了射击,冬天就参加了保卫家乡的战斗,成长为坚强的抗日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
小二黑结婚 二诸葛 三仙姑 小二黑和小芹被金旺兄弟“拿双”,押到区上去 区上添传“二诸葛”和“三仙姑”,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小二黑和小芹取得了婚姻自主的胜利 横暴跋扈的金宝兄弟被处理,两个“神仙”转变了思想,小二黑和小芹终于获得了幸福 抗日战争时期
党费 黄新 “我”每次缴纳党费时,就会想起1934年秋天的事。那时“我”受组织委派,去八角坳找失去联系的黄新 黄新生活艰苦,却依然一心为革命事业做贡献,当“我”被发现时,她果断选择牺牲自己 “我”带着黄新的嘱托,回到了山上 苏区敌后斗争时期
3.人物形象对比——“水生嫂们”、二诸葛、三仙姑与黄新
【示例1】
【示例2】
人物 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 二诸葛 三仙姑 黄新
性格特征 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思想进步; 思想落后、迷信,专制;胆小怕事,奴性心理较强;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装神弄鬼,内心扭曲,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 一心向党,聪明机警,坚毅乐观。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热情质朴,无私赤诚。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典型环境 美丽富饶的荷花淀;清新欢愉的乡间生活;白羊淀的激烈战斗。 抗战时期刘家峧,解放新区成立,农村封建思想残留。 农村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男尊女卑,男权中心的社会环境下。 1934年秋天,国民党“围剿”闽粤赣边区,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斗争形势严峻。
人物的典型性 抗战时期我国农村地区优秀女性的典型代表。 旧中国封建落后农民的典型代表。 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优秀女性地下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
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 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 语言,外貌,动作,心理 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
二、写作特色比较
《荷花淀》笔触清新,充满诗情画意,是“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小二黑结婚》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手法,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使小说表现出乡土小说的“本色美”。
《党费》:简洁明了,节奏紧张。表现军旅作家的创作风格
1.比较写作特色——《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
深入研读
2.比较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小说在创作风格上的不同。
明确:①《荷花淀》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如作品开始描写水生嫂月夜编席的场景,作者用雪地比喻水生嫂编成的大片苇席,又抓住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寥寥几笔就描绘出荷花淀的风貌。这样优美的景色与水生嫂萦绕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接着写夫妻话别,话别的语言质朴无华而感情真挚深沉。这一切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特点。
②《小二黑结婚》是一部乡土小说,作者对于笔下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巧妙运用口语化很强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泥土味”。在艺术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符合农民大众口味,又非常个性化。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叙述故事简洁明快,很少精雕细刻、铺陈夸张,只用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客观展示。
深入研读
③《党费》注重挖掘主人公性格中浓浓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为妻子,黄新爱她的丈夫,夜深人静时,还哼着《送郎当红军》的曲调,想念长征路上的爱人。作为母亲,她爱自己的孩子,当敌人逼近时,她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然后把孩子托付给交通员,嘱托他等红军回来把孩子交给她的丈夫卢进勇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依然挂念着念着山上的同志,想尽办法凑集并腌制咸菜,解决山上同志缺盐的困难。作为战友,为了保护同志的安全,她毅然选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情节推进、故事发展中,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女党员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3.分析作品结构特色
篇目 情节结构特色 意义
《荷花淀》 抓住战争的某一个侧面,淡化战争色彩,注重人性及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不仅回避和消解了血腥的战争特性,而且还抽掉了矛盾冲突,从而突出社会人生中那种明净、纯真的自然形态。这也许正是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战争题材的结果。小说对人物、事件乃至本应作为高潮的核心情节全部那么轻描淡写,如写故事的起因,只用一句:“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写送别也只写道:“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对此类要素的叙写显得高度简练,而写起自然景色来却是那么不厌其烦,刻意求工,而且也总是那么充满神韵,充满魅力。
《小二黑结婚》(节选) 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性强。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又连贯完整。节选部分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恶霸受到镇压,旧思想受到批评,两位“神仙”有了转变,年轻人追求的自由婚姻获得成功。作者善于组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按时间顺序作叙述,一环扣一环,前后衔接得紧凑严密,读来清晰自然。作品以叙述故事为主,在叙述中突出人物形象,其他描绘(如景物和心理描写)从简,并融入故事叙述之中。
篇目 情节结构特色 意义
《党费》 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 小说紧紧围绕交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首次会面对窝棚、磨损的党证、择菜妇女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4.比较写作背景与文学流派
篇目名称 写作年份 时代特点 文学流派
《荷花淀》 1945年 1937.7.7卢沟桥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实际上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 “荷花淀派”
《小二黑结婚》 (节选) 1943年 “山药蛋派”
《党费》 “十七年文学”时期 1949-1966,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地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5.创作风格、语言特色、艺术构思、作品主题对比
小说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 《党费》
创作风格
语言特色 ;
构思
主题
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荷花淀派”风格
通俗生动,乡土气息浓烈
——“山药蛋派”特点
简约明了,节奏紧张
——军旅作家革命现实主义
风格
笔触清新,充满诗情画意,是“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使小说表现出乡土小说的“本色美”
简洁明了,节奏紧张。表现军旅作家的创作风格
双线结构,主线是水生嫂们的活动,贯串全文的始终。暗线是地区队的行动,大都是侧面交代
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塑造了以二诸葛和三仙姑为代表的落后愚昧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们的转变形象地说明了新思想、新风气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及胜利。
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串起故事,以“咸菜”为党费作为线索
塑造了以黄新为代表的对党的忠诚与热爱的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顽强坚定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谢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