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的物候》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斑斓春色”,编者的意图一是要学生有一双发现四季之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四季之美的心灵;二是希望学生在欣赏课文文字美的同时热爱大自然,得到生活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感.《唐宋诗中的物候》的教学应较充分地体现这两点,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和着重理解唐宋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更要使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受到情感的感染,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等要求.因此,字词的处理,课文略读等内容,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这个年龄阶段是学生的正式自我独立意识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对归属感和成就感的渴望强烈,对未知的事物好奇心、探索欲仍然十足.因此,可以更多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是学生能够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能够说出什么是物候,读出收集到的物候资料;
2.掌握生字词,读准音、认准形、说清义;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理清文章条理,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练习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性词句,说出其表达的含义;能够初步对文中诗作中的诗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4.理解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分析其效果、目的,能够举例说出使用特定物候特点的效果或目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默读课文的过程,体验泛读、速读了解文章大意的阅读方法,能够在默读时划出文中主体内容、关键词,能够在默读后读出或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对课文的范读过程,模仿流利、准确的朗读方法,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语速读出课文内容;
3.经历对课文的精读过程;建构细读文章,分析思想的方法,能够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表达的思想意识,文中运用的写作技巧及其目的和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产生对语言文学的爱好,能够积极参与研读、分析活动,主动总结语文学习方法并准确说出其步骤和关键;
2.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能够激情洋溢的朗读课文,准确说出文中表现这些思想感情的文字,畅谈个人的理想抱负.
3.形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正确评价的行为准则,能够单独完成如字词、泛读等学习环节,能够与学习组同学及老师交流、总结文章内容、思想、方法,能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展示或表达的内容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即能说出其正确之处,也能对其不足加以补充和修正.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及对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规律的把握.
2.难点:对唐宋诗内容的理解和对唐宋诗实用价值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整理并熟悉本课的写作背景;
2.搜索、剪辑本课中的视频或音频;
3.批阅学生预习内容,总结共性问题,确定准确结论;
4.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衔接各教学环节.
学生准备:
1.借助工具书,独立确定课文中生字生词的读音,释义等;
2.收集、整理本课中唐宋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导语: 让我们回忆一下第二单元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朱自清的《春》让我们领略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夏天的旋律》让我们聆听到了夏天活泼欢乐的乐章,《秋天》让我们感受到远离尘俗,清静悠远的秋的氛围,《雪花的快乐》让我们享受到了空灵的自由,热爱的快乐,春夏秋冬,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竺可桢和宛敏渭写的《唐宋诗中的物候》,体会大自然的语言.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 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3.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
(3)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做铺垫;了解作者,积累作家作品知识,理解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卉(huì) 勰(xié) 瀛 (yíng) 滹沱(hū tuó) 蕃(fān) 瀼(ràng)涪(fú)
2.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物候: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节的变化.
3.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2--7)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其中,第二段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就因为诗人能敏锐地感知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3、4、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6、7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对候鸟的关注.
第三部分(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设计意图] 使用学生经历默读课文的过程,体验泛读、速读了解文章大意的阅读方法,能够在默读时划出文中主体内容、关键词,由浅入深,巩固字词知识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明确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明确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
(三).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的诗主要说明什么?
明确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明确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明确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域广.
(四).文章最后一段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这段话自然拓宽了我们的思考,提醒我们在读诗观察物候时,不要以诗歌为限,应该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情况,视野开阔方能清晰思考,得出客观的结论.
(五).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法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告诉了人们春天到来的标志.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
“江上朱楼新雨晴,滚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 去唱歌行”,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
2.分类别
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 由植物到动物,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设计意图] 本部分学习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推荐赏析,讨论交流多种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获美的体验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总结课文: 本文由两句古诗引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有许多物候知识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了清晰的说明这个问题,作者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由植物到动物一一道来,最后总结全文.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拓展延伸: 下面的诗句包含了哪些物候现象?你还知道哪些包含物候现象的古代诗词?和同学们一起试着做些分析.
(1)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王维《春中田园作》
(2)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设计意图] 每一堂语文课,都有一种别样的收获,这个结束语让作者在小说中最想表达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流转.真正做到通过学习语文,教会学生做人.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布置作业: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春)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夏)
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
2.说出下列词诗所反映的时令.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登高节)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设计意图] 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唐宋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唐 石头传语
宋 古诗
大 花鸟传语
诗
人 白居易
诗 王安石 关心百姓疾苦
中 唐宋大诗人 刘禹锡
的 杜甫 留心物候
物 陆游
候 物候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
[教学反思]
遵从“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上课中的情感表现.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对文章的“圈点勾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把握物候特点,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做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也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让学生、教师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读准音、认准形、说清义;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2.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能够说出哪些词句段对景色的描写中体现出作者的情感,体现了什么情感?
3.能够用与文章内容、情感相符合的语速、语调、语气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课件26张PPT。唐宋诗中的物候竺可桢春夏秋冬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能够说出什么是物候,读出收集到的物候资料;
2.掌握生字词,读准音、认准形、说清义;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理清文章条理,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练习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性词句,说出其表达的含义;能够初步对文中诗作中的诗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4.理解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分析其效果、目的,能够举例说出使用特定物候特点的效果或目的;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经历默读课文的过程,体验泛读、速读了解文章大意的阅读方法,能够在默读时划出文中主体内容、关键词,能够在默读后读出或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对课文的范读过程,模仿流利、准确的朗读方法,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语速读出课文内容;
3.经历对课文的精读过程;建构细读文章,分析思想的方法,能够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表达的思想意识,文中运用的写作技巧及其目的和效果;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产生对语言文学的爱好,能够积极参与研读、分析活动,主动总结语文学习方法并准确说出其步骤和关键;
2.能够激情洋溢的朗读课文,准确说出文中表现这些思想感情的文字,畅谈个人的理想抱负;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3.形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正确评价的行为准则,能够单独完成如字词、泛读等学习环节,能够与学习组同学及老师交流、总结文章内容、思想、方法,能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展示或表达的内容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即能说出其正确之处,也能对其不足加以补充和修正.教学目标 导 语 让我们回忆一下第二单元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朱自清的《春》让我们领略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夏天的旋律》让我们聆听到了夏天活泼欢乐的乐章,《秋天》让我们感受到远离尘俗,清静悠远的秋的氛围,《雪花的快乐》让我们享受到了空灵的自由,热爱的快乐,春夏秋冬,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竺可桢和宛敏渭写的《唐宋诗中的物候》,体会大自然的语言.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3.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
(3)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卉( ) 勰( )瀛 ( )
滹沱( )蕃( )
瀼( )涪( )xiéyínghū tuófānràngfúhu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物候: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节的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2--7)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 其中,第二段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就因为诗人能敏锐地感知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3、4、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 6、7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对候鸟的关注.
第三部分 (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明确: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明确: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三).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
明确: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明确: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的诗主要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域广.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四).文章最后一段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这段话自然拓宽了我们的思考,提醒我们在读诗观察物候时,不要以诗歌为限,应该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情况,视野开阔方能清晰思考,得出客观的结论.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五).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法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告诉了人们春天到来的标志.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
2.分类别 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 由植物到动物,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四、总结课文 本文由两句古诗引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有许多物候知识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为了清晰的说明这个问题,作者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由植物到动物一一道来,最后总结全文. 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拓 展 延 伸 下面的诗句包含了哪些物候现象?你还知道哪些包含物候现象的古代诗词?和同学们一起试着做些分析.
(1)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王维《春中田园作》
(2)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教 师 小 结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布 置 作 业 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春)(春)(秋)(夏)(冬)布 置 作 业 2.说出下列词诗所反映的时令.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清明节)(九月九登高节)(除夕)(中秋节)板 书 设 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古诗石头传语花鸟传语唐宋大诗人白居易王安石刘禹锡杜甫陆游关心百姓疾苦留心物候物候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