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2 17:3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
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 调集》等共16本。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刘和珍烈士遗像
杨德群烈士遗像
一、解题:
“记念”即“纪念”
刘和珍,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1926年3月18日遇害,时年22岁。
“君”,旧时对人的尊称,不分男女。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时代背景
屠戮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租赁 黯然 噩耗
不惮 喋血 尸骸
干练 攒射 浸渍
殒 身不恤 立仆
朗读课文,准确读出下列字音:
yǔn

dàn
dàng
jié ào
chóuchú
fěi
è
dié
àn


lìn
liáo
hái

gàn
cuán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①写作缘起(悲、愤) 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 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讲读第一部分:
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纪念死者(悼死者)
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 (嘲讽、愤恨)
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醒庸人)
①所住的并非人间
②长歌当哭,痛定之后
③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
愤怒到了极点
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对敌人:无比愤怒 对烈士:无限崇敬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为什么?
(1)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烈士的哀思。
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该如何理解?
句子品析
(2)第二处说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所以作者称他们是伟大的“哀痛者” 。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他们以勇往直前、投身革命、为人民流血牺牲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作者又称他们是伟大的“幸福者”。
“哀痛者”和 “幸福者”都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这是对烈士热情的讴歌。 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讲读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 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作者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艰难,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追求进步思想
⑶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反抗”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有责任感
⑷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被戕害
“欣然”
爱国热忱,并非受人利用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1、突出刘和珍纯洁、善良、温和的可贵品格。
2、展示刘和珍对师长的尊敬。
3、戳穿反动派的谎言,反衬反动文人的卑劣。
4、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思考: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此文唤醒麻木的庸人。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三·一八”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君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意图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庸人
悼念
唤醒
控诉
文章中还反复写了这样的话:“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些话是不是和前面的“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相互矛盾呢?这些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烈士的牺牲使得我极度的悲痛,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因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呜呼,我说不出话”:行文至此,作者又被悲愤所包围,话到嘴边哽咽住了,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纪念刘和珍,以此表达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愤怒感情推向顶点。
“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尽了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残暴无耻和死难青年横遭虐杀的惨状。
“已使我”和“尤使我”又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作者愤激之情。
语句品析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缘由就是
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章,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正是这种严酷的思想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于默无声息。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用了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一选择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这也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
讲读第三部分
鲁迅引用陶潜诗是什么用意?
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更加。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话恰当地评价了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她们的血不会白流,一般的(人苟活者)会从摸她们身上看到希望而觉醒抗争,革命者会受到鼓舞,继续奋然前行。
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
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
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
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六、七节小结: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体会)
(2) 反动势力
(1)爱国者、猛士、苟活者( “我”)
(3)中间状态的“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段政府(“当局者”)
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八国联军”、中外杀人者……
反动派、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哪类人 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麻木的民众、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尊敬、悼念、激励
揭露、嘲讽
哀伤、唤醒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爱国者、猛士、苟活者( “我”)
表现手法:试分析本文在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彩。
——文天祥《正气歌》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