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课件(共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课件(共7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2 17: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班 固
知 人 论 世
班固
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方面成就:编写《汉书》;文学方面成就:擅长汉赋,《两都赋》。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一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家庭:
父亲:班彪(史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班昭
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苏 武
作 品 简 介
《汉书》
文学常识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编年体:按时间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史书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孔子)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语》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西汉 司马迁)
《汉书》(东汉 班固)
一、文化常识: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记载 的历史,作者 。
(2)郎:古代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 。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官。
(3)单于:匈奴的 首领。
(4)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 ,是古代使臣所持的信物(及凭证)。
(5)假吏: 充任的官吏。
(6)斥候:古代的 。源于汉代,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专门察望敌情。
断代史
西汉
班固
侍从官
最高
牦牛尾
临时
侦察兵
(7)阏氏:匈奴单于 的称号,如同王后。
(8)相坐:一人犯了罪,相关的人连同治罪,又叫 。
(9)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 、南 、北 和西 的合称。
(10)奉车:即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 。
(11)驸马:即驸马都尉,汉时为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 以后
开始成为帝王女婿的称谓。
(12)黄门驸马:宫中掌管 的官。
(13)宦骑:侍卫皇帝的 的宦官。
(12)斧钺:古代酷刑中的一种,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
“连坐”、“随坐”
正妻




车马
车辆马匹
骑马
三国
(13)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 。后土:古代指 。皇天后土就指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16)上林、上林苑:皇帝 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天,天帝
地,土神
游猎
背 景 简 介
背景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
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秦末汉初,匈奴凭借强大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景时代,武帝时,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苏武传》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
时代背景
至栘(yí) 厩(jiù)监( jiān)
数(shuò) 丈人行(háng)
且鞮(jū dī) 緱(gōu)王
阏氏(yān zhī) 旃(zhān)毛
於靬(wūjiān) 纺缴(zhuó)
置煴(yūn)火 辇(niǎn)
牧羝(dī) 驩(huān)
没(mò)胡中 遗(wèi)单于
昆邪王(hún yé wáng) 浞(zhuó)野侯
啮(niè)雪 棫(yù )阳宫
斧钺(yuè)汤镬(huò) 更(gēng)嫁
听《苏武传》范读,正音正字
整 体 感 知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整体感知
出使原因?
扣留原因?
归汉经过?
羁留历程?
苏武投降了吗?
不投降,怎样对待苏武?
谁又去劝降?
初读感知
文章情节
单于
缑王 虞常 卫律 李陵
找出文章主要人物,关上书口述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
汉武帝 汉昭帝
张胜 常惠
苏武
大汉
匈奴
用四字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
(1-5) 出使匈奴
缑王谋反
祸及汉使
舍生取义
卫律劝降
(6-10) 北海牧羊
李陵劝降
忠贞不渝
汉匈和亲
发白归汉
课 文 通 译
第一段
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
(提示:用原文回答) 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思考
背景
任务
思考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敢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合作探讨:
第一段归纳:
采用传记的手法,简介苏武家世、身份及其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
虞常谋反
祸及汉使
第二段
谋反未果,
欲杀汉使
第三段
3、苏武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思考3: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重负国
屈节辱命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4、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思考4:
明确: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5、“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思考5:
明确:“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
6、从这两句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思考6:
明确: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性格特征
忠贞不渝、刚烈难犯、
义不受辱、国家利益至上
合作探讨:
第2—3段归纳:
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
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
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第四段
苏武自杀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看出苏武什么品质?
思考7:
忠贞爱国、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明确: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就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
卫律劝降,
苏武不屈
第五段
合作探讨:
1.分角色朗读第5段。
2.思考:卫律是怎样一步步招降的?苏武是怎样应对的?
①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②威逼: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
“武不动”
“武不应”
“骂律”
——视死如归
——忠贞不二
—— 一身正气
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合作探讨:
③利诱
立场坚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忠贞不二
分析对比映衬效果在人物刻画上的运用,试分析其效果。
张胜与苏武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与苏武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合作探究
思考
北海牧羊,
贫贱不移
第六段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思考
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
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
投降
不投降
VS
讨论: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李陵劝降,
岿然不动
第七段
思考:
朗读第7段,李陵是怎样劝降苏武的呢?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合作探讨:
明确:四层。
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先晓之以理,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
第二层至“存亡不可知”。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断其思亲之念。
第三层至“何以过陵”。以自己来作对比,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当初投降的心情,以此拉近与苏武的关系,瓦解苏武的心理防线。
第四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断其忠君之想。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第7、8段:
1.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1)终不得归;(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2.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以情动人,肺腑之言
小标题: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李陵再劝,
忠贞如一
第八段
合作探讨:
思考:对于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降,苏武的措辞和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始终表明自己忠君不二的坚定立场, 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使其最终羞愧难当。
李陵是怎样劝降苏武的?可以看出两人怎样的形象特征?
①终不得归,信义安所见;
把忠君名节流传的信念推翻。
②家人不幸遭遇;
把留恋家庭安全的信念推翻。
③自己投降的经历;
把自感负汉的罪恶感推翻。
④法令无常,守节不值。
把一心效忠君王的信念推翻。
①蒙受国家大恩,
愿报恩;
②从君臣关系看,
也应如此。
苏武
为一己之私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以国家利益为先,忠贞不渝,无怨无悔。
对比映衬
语言描写、神态(细节)描写
以情动人 肺腑之言
思考
李陵
悲剧人物—李陵
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经过数日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支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汉武帝误信传言,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年老死于匈奴。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知识链接
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矢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总结:
汉匈和亲,
请还苏武
第九段
历尽磨难,
发白归汉
第十段
合作探讨:
第九、十段归纳:
汉廷寻求苏武,苏武最终归国。
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九、十段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苏武传》
第一部分(1-2):奉命出使
第二部分(3-8):坚守气节
第一层(3-4):自杀
第二层(5-6):不因威逼利诱变节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第三层(7-8):不因李陵劝降变节
第三部分(9-10):返回祖国
总结
  本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总结主旨
(1) 出使匈奴,单于受礼/以求通好。
(2、3)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4) 自杀——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5) 反劝降——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 北海牧羊——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反劝降——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出使原因
羁留原因
羁留历程
归汉经过
回顾:文章情节
探究
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
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对比映衬手法
详略得当
细节描写: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回顾:人物形象的塑造
正面描写: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刻画人物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
其他人物的映衬——张胜、李陵、卫律
单于和卫律逼降
副使张胜的屈降
朋友李陵的劝降
北海无人处
廪食不至
天气寒冷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苏武
忠君爱国、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大义凛然
坚韧不拔、爱憎分明
学生讨论: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做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了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张胜VS苏武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贪生怕死)
(大义凛然)
②卫律VS苏武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卖国求荣)
(高风亮节)
③李陵VS苏武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计较个人)
(忠君爱国)
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
苏武的忠君报国
小结: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文章主题
解读
苏武精神
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苏武不仅是汉朝有爱国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不朽的丰碑。他的节操,他的不屈,他的忠贞,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我们的民族涌现出许多苏武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共同构筑了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我们民族的一片蓝天:为自己的祖国奋斗。
请同学们根据查找资料,找出古今“苏武”式的英雄,并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写一段简洁的人物评论。
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课堂总结
◆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 斯人已逝,精神长留。流逝的只是岁月,长留的是不屈的精神,是爱国的情怀。
◆ 苏武是我们炎黄子孙永远的丰碑!
写作运用
《苏武传》适合的写作话题
1.忠诚、信念、顽强、意志、名节、坚贞、坚持、自尊、诱惑、选择、抗争……
2.得与失、个人与国家、道德与名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 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永远的苏武
高考满分作文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9、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1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14、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