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含义以及“之、以”等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感受作者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思辨和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体会作者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
采用讨论的方式,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
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4、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癸( )丑 会( )稽 修楔( ) 激湍( )流觞( )
管弦( ) 游目骋( )怀 齐彭殇( ) 少长咸集( )
二、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 (2)虽趣舍万殊 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取诸怀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俯仰一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短况修随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死生亦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齐彭殇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映带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 所以游目骋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 足以极视听之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殊句式:
⑴ 死生亦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不能喻之于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亦将有感于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当其欣于所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虽无管弦之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 引以为流觞曲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6.整体感知: 用课文中的话填空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氛围: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指出,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 第三段,交待诗会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7.诵读课文,准确流畅,读出节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8.细细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点拨:注意重点的四字短语)
9.读第二段, “岂不痛哉!”中的“痛”是什么意思?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点拨,根据文中分号分析其内容)
10.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点拨:注意作者写了哪些人)
【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 http: / / www.21cnjy.com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知明而行无过也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2.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失其所与,不知 B.及其所之,既倦 足以极视听之娱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13.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14.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8分)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之墨池者。 洼:平坦
B.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仕:做官。
C.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明显,显著。
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尚:尊尚,推崇。
16.结合上下文,指出对“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天练习写字,在水池里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B.这是写东汉书法家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
C.这是写王羲之效法书法家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
D.“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指练习写字。
1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人、记事,亦可议论、抒情。
B.这篇文章记叙与议论结合,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的文字较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是记叙、议论浑然一体。
C.本文着重强调人们应该像王羲之那样刻苦学习,具备一技之长;也提醒人们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D.本文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并借此勉励求学者既要勤修学业,更要深造道德。
18.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