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化学一轮调研导学案
第一单元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4 水和溶液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自然界的水 ☆☆☆ 1.自然界的水考查的重点是水的组成、水的污染与防治、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关本讲的内容多以联系现代科技成果、生活生产实际的选择、填空题等题型出现,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开发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简答题和探究题命题的热点。2. 溶液是中考命题中的必考重点,主要考点有:溶液的概念与性质、溶液的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有关计算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溶解度概念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也经常出现,溶液的配制以及溶液的有关计算,特别是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题在中考命题中常有涉及。预测2024年中考命题将更加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体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思想。
考点2 溶液的形成、浓度和配制 ☆☆☆☆
考点3 溶解度表 ☆☆
考点4 溶解度曲线 ☆☆☆☆
考点5 实验室操作与溶解度的结合 ☆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
1.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__很少__,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2)爱护水资源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节约用水__,另一方面要__防治水体污染__。
①节水措施: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洗衣服水冲厕所、用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等;农业上改变灌溉方式,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或滴灌等;工业上提倡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等。
特别提醒 国家节水标志:
②防治水体污染
防治措施:工业废水处理符合标准后排放;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和作用
方法 作用
静置沉淀法 将浑浊的水装入容器中静置不动,使水中__大颗粒的不溶性__杂质自然沉降(发生物理变化;生活中常用)
明矾沉淀法 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使悬浮的小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__较大颗粒物__,使水中的悬浮物沉降(发生物理变化)
过滤法 将水与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物分离,除去水中所有的__不溶性杂质__(发生物理变化)
吸附法 加入__活性炭__除去水中的__色素__和__异味__(发生__物理__变化)
杀菌消毒法 投入消毒剂除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发生__化学__变化)
蒸馏法 除去水中所有的__可溶性__和__不溶性__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发生物理变化)
①静置法→沉淀法→过滤法→吸附法→蒸馏法,净化程度依次升高。
②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注意:上述过程得到的水属于混合物。)
③蒸馏: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加热时烧瓶底部要垫上石棉网。冷凝管中冷水流向是下进上出。为防止烧瓶内出现暴沸,要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右下图烧杯中自来水的作用:冷凝蒸馏后得到的水。
(2)硬水和软水
①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__钙__、__镁__化合物的水,如井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__钙、镁__化合物的水。
②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加肥皂水搅拌:泡沫多浮渣少(或者没有浮渣)的是软水,反之是硬水。。
(4)硬水的软化:生活中用__煮沸__的方法软化;实验室用__蒸馏__的方法软化。
易错易混点 煮沸和蒸馏都能使硬水软化,但有区别,煮沸只能除去部分钙、镁离子,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而蒸馏能将水中钙、镁离子除干净,在实验室适用,在日常生活中不适用。
3.水的组成
(1)氢气
①性质和用途
物理性质 氢气是__无色、无臭、难溶于水__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_小__
化学性质 可燃性 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淡蓝__色火焰(点燃H2前要__验纯__)化学方程式:__2H2+O2_===_2H2O__
还原性 氢气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__H2+CuO===Cu+H2O__
用途 用作高能燃料发射火箭,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等
②验纯
(2)实验突破:电解水实验
①实验原理:__2H2O===2H2↑+O2↑__
②实验装置:
③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1∶2__。
④检验气体: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b管(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__氧气__。
用燃着的木条伸到a(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管口,气体燃烧,产生_淡蓝色_火焰,说明是_氢气_。
⑤实验结论
a.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体积比为VO2∶VH2=1∶2。
b.水是由__氢元素和氧元素__组成的。
特别提醒 ①由电解水实验得出探究水的组成结论,应用了推理法。②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③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要在水中加适量的NaOH(或Na2SO4)。④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实验过程中应使用直流电源。
⑥误差分析
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O2、H2)精确的体积比应该为1∶2,而实验中往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小于1∶2,是由于一方面氧气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稍大,另一方面氧气的氧化性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⑦结论的推广及运用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
B.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由电解水得到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可推算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从而得到水的化学式为H2O。
■考点2:溶液的形成、浓度和配制
1.溶液的形成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组成、性质都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如温度、溶剂的量、气体压强)不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最常见的溶剂是水,酒精、汽油等液体也可以作溶剂,溶剂一般是液体。
特别提醒 ①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②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但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③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如碘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汽油),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如碘不溶于水,但蔗糖、食盐等易溶于水)。
2.溶液的浓度
(1)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②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③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以NaCl溶液为例)
(1)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2)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
(3)注意事项:
①天平使用时应“左物右码”,普通固体(如氯化钠)称量时需在托盘的两端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但是称量氢氧化钠时则需要装入玻璃器皿中。
②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
③烧杯使用前应该干燥。
④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
(4)误差分析:
质量分数偏小:从溶质角度分析:溶质不纯、天平称量时“左码右物”(使用游码)等。
从溶剂角度分析:仰视量筒读数、烧杯内壁有水等。
质量分数偏大:从溶质角度分析:所用天平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污渍等。
从溶剂角度分析:俯视量筒读数等。
(5)溶液的稀释或浓缩
原理:稀释或浓缩前后溶剂的质量发生变化,而其中的溶质质量不变。
公式: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前溶液质量+加入溶剂的质量;浓缩后溶液质量=浓缩前溶液质量-蒸发溶剂的质量。
4.常见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1)多数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NaCl等。
(2)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如NH4Cl、NH4NO3等。
(3)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如NaOH固体、浓H2SO4等。
特别提醒 氧化钙加入水中,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但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5.乳化现象
(1)概念:洗涤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的现象。
(2)应用: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用洗衣粉、洗涤剂洗去衣服上的油污等,都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考点3: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属于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则属于不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缺少这两个前提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不能确定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KNO3)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
特别提醒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Ca(OH)2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②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3.结晶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以晶体的形式从其水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方法及适用范围
①蒸发溶剂结晶(蒸发结晶或浓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如:NaCl。
②降低温度结晶(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如:KNO3。
(3)应用:常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4.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 g溶剂里;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
(3)溶解性与溶解度(20 ℃)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5.气体溶解度
(1)概念:某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压强;温度。
(3)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①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如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②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如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6.溶解度曲线
(1)概念: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含义
Ⅰ.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如图中a点
表示t1℃ 时A的溶解度为40 g;
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如图中
d点表示t2℃ 时A、C的溶解度相等。
Ⅱ.线
2 曲线的走向: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
②曲线的倾斜程度: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如图中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特别提醒 可根据曲线的倾斜程度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如从饱和溶液中析出A物质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B物质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Ⅲ.面
①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此时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如图中b点可表示t3℃时,A、B、C的不饱和溶液;
②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晶体析出或有未溶解的固体。
(3)应用:①判断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④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⑤判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⑥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7.溶解度表格
概念: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通过表格形式体现出来。
■考点1:自然界的水
◇典例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解析】A.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环保。B.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不污染水资源、土地等,利于环保。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利于环保。D.尽量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低碳环保。答案:A
◇典例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2∶1
B.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泥沙,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C.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生活用水不一定是软水
D.经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后的井水是纯净物
【解析】A项,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B项,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泥沙,过滤时水透过滤纸进入下面的烧杯中,泥沙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不能搅拌,因为可能会戳破滤纸;C项,自来水厂的净化处理过程无法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所以不一定是软水;D项,经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后的井水还含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是混合物。答案:C
◇典例3: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到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
(1)通电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与a玻璃管相连的为电源的负极(选填“正极”或“负极”),a玻
璃管中的气体是氢气。
(2)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填具体的微粒名称)。
【解析】(1)通电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与a玻璃管相连的为电源的负极,a玻璃管中的气体是氢气。(2)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即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之间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之间结合生成氧分子。
■考点2:溶液的形成、配制和浓度
◇典例4:(2021宁夏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B.在氯化钾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不变
C.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D.熟石灰的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或者增加溶剂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解析】物质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在氯化钾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加,氯化钾的质量不变;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能使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答案:D
◇典例5:某同学配制50 g 5%的NaCl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① ② ③ ④ ⑤
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为2.5g。
(2)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填序号),其中操作错误的是①(填序号)。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合理即可)。
【解析】(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要配制50 g 5%的NaCl溶液,首先计算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砝码与药品不要放反了。(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4)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如果使用游码,砝码和食盐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典例6:如图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X。
(2)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Y>X=Z。
(3)t3 ℃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
质量分数是20%。
(4)t3 ℃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溶液质量没有
变化的是Z。
【解析】(1)因为X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提纯X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2)根据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高低可知,溶解度大小关系是Y>X=Z;(3)t1℃时,X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00%=20%,故t3℃时,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时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4)t3 ℃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只有Z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没有晶体析出,故Z溶液质量没有变化。
◇典例7: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0g。
(2)20℃时,将20g氯化钾与50g水混合,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上表所列两种物质中,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
◆变式训练
1.1下列选项有利于防治水体污染的是( )
A.将各种厨余垃圾直接倒入江河喂鱼
B.无节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C.炼铁厂选址在海边以便将污水直接排入大海,节省生产成本
D.大力支持绿色化学的研究,发展无排放生产工艺
【解析】A项, 将各种厨余垃圾直接倒入江河,会污染河水,错误;B项,无节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会污染水资源、土地等,不利于防治水体污染,错误;。C项,炼铁厂选址在海边,将污水直接排入大海,会污染海水,错误; D项,加强绿色化学的研究,发展无排放生产工艺,使化学工艺不断向友好化学发展,减小对水体的污染,正确。答案:D
答案:A
1.2(2021南充中考)下列关于水相关知识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A.过滤可降低水的硬度
B.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为硬水
C.由电解水可知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解析】A项, 过滤只能去除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降低水的硬度,错误;B项,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错误;C项,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由电解水可知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错误; D项,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正确。答案:D
1.3(2021自贡中考)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生活用水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反应沉淀池、过滤池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B.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C.自来水厂投入明矾进行消毒
D.硬度较高的自来水,用户可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其硬度
【解析】A项,通过反应沉淀池、过滤池能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正确;B项,吸附池内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正确;C项,自来水厂投入明矾作絮凝剂,吸附悬浮杂质,错误; D项,硬度较高的自来水,日常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硬度,正确。答案:C
1.4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B.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C.实验时a中收集到氧气,b中收集到氢气
D.该反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A项,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正确;B项,在水中加入少量硫
酸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正确;C项,实验时a管接电源负极,收集到氢气,b管接正极,收集到氧气,错误; D项,该反应是在通电条件下反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答案:C
1.5下列有关水电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B.a、b管中气体体积比大于2∶1,可能与两种气体的水溶性有关
C.b管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
D.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A项,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B项,a、b管中气体体积比大于2∶1,是由于一方面氧气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稍大,另一方面氧气的氧化性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正确;C项,b管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氧气不能燃烧,错误; D项,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 构成一个氧分子,错误。答案:B
1.6 (2021南宁中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食盐 B.面粉 C.泥沙 D.花生油
【解析】A项,食盐溶于水形成食盐溶液,正确;B项,面粉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错误;C项,泥沙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错误; D项,花生油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错误。答案:A
1.7 (2021重庆中考B卷)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
A.CaCO3 B.NaOH C.NaCl D.NH4NO3
【解析】A项,CaCO3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错误;B项,NaOH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且温度升高 ,正确;C项,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但是温度不变,错误; D项,NH4NO3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但是温度降低,错误。答案:B
1.8 (2021邵阳中考改编)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可以是有色透明的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解析】A项,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和混合物,正确;B项,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可以是有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正确;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错误; D项,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溶液 )、液体(如医用酒精)、或气体(如盐酸),正确。答案:C
1.9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行为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
【解析】A项,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原理 ,错误;B项,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正确;C项,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只是机械地冲洗,没有乳化现象,错误; D项,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没有乳化现象,错误。答案:B
1.10 (2021成都中考)将1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成10%的稀硫酸。有关步骤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计算需水98 g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D.配制好后,装瓶贴标签
【解析】A项,将1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成10%的稀硫酸,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需要水的质量为970g,错误;B项,量取水时,视线要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错误;C项,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水注入中,并不断搅拌,错误; D项,配制好稀核酸后,装瓶贴标签,正确。答案:D
1.11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2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 g.
B.3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30 ℃时,将50 g KNO3放入100 g水中得到150 g溶液
D.4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63.9 g KNO3
【解析】A项,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原理 ,错误;B项,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正确;C项,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只是机械地冲洗,没有乳化现象,错误; D项,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没有乳化现象,错误。答案:B
1.12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按要求填空。
(1)在 t2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增加溶剂。
(3)t3℃时,将40 g甲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为80g。
(4)t3℃时,将125 g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应再加入15g丙才
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解析】A项,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原理 ,错误;B项,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正确;C项,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只是机械地冲洗,没有乳化现象,错误; D项,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没有乳化现象,错误。答案:B
1.(2021广州)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B.明矾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蒸馏海水和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D.蒸馏水、自来水都是纯净物
2. (2021广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是吸热过程
B.乙醇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D.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2023广东)根据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t1℃时,50g甲能完全溶于50g水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t2℃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 D.加压或升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
4. (2023深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a 和 b 质量比为 2:1 B. H 2 具有助燃性
C.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 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
5. (2023深圳)下图是亮亮看到的 NH 4 H 2 PO 4 和 MgSO 4 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搅拌,可以使溶解度变大
B. 20℃时,在 100g 水中加 33.7 gNH 4 H 2 PO 4 形成不饱和溶液
C. 40℃时,NH 4 H 2 PO 4的溶解度大于 MgSO 4 的溶解度
D. NH 4 H 2 PO 4 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
6.(2020广州)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絮凝剂
B. 过滤可除去水中杂质离子
C. 活性炭可长期使用无需更换
D. 经该净水过程得到的是纯水
7. (2020广州)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100g60℃的 KNO3 饱和溶液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后,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变化结果完全正确的是(D )
选项 操作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KNO3的溶解度
A 升温 变大 变大 不变 变大
B 降温 变小 变小 不变 变小
C 加入KNO 3固体 不变 变大 变大 变大
D 恒温蒸发部分水 变小 变小 不变 不变
8.(2021广东中考)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除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是A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 D.蒸发皿
9.(2023广东,节选)我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向重要化工原料甲醇的高效转化。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反应涉及 2 种单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不变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2CH3OH+H2O。
(3)反应物中的一种气体可供呼吸。利用图2中的电解水装置制取时,它会在 B 管(填字母)中产生。
10. (2020广州,节选)盐酸是重要 的 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化学试剂之一。
(1)用质量分数为 37%的浓盐酸配制 1000g 质量分数为 0.37%(pH 约为 1)的稀盐酸。
①所配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3.7 g,所需浓盐酸的质量为 10 g。
②已知浓盐酸密度为 1.19g/cm 3 ,量取上述所需浓盐酸用到的仪器是_AD_(填标号)。
A.10mL 量筒 B. 50mL 量筒 C.试管 D.胶头滴管
11.(2021广州)如图为 KNO3 的溶解度曲线,a、b 在溶解度曲线上.
(1) a对应的溶液是 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者“不饱和”)
(2)a 点对应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45.8/(45.8+100)×100% .(只列计算式)
(3)将 a 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 70℃,其质量分数 不变 .(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4)欲使 KNO3 溶液的状态从 b 点转化为 c 点,可采取的措施是 升高温度.
1.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B.部分结冰的蒸馏水属于混合物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气体a是氧气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气体a与气体b的质量比约为2∶1
3.2021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要坚持节水优先,抓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
A.实验室废水和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
B.用洗菜、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冲厕所
C.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D.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和滴灌
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的是(D)
A.牛奶 B.面粉 C.花生油 D.葡萄糖
5.下列有关水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C)
A.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天然淡水生产自来水需要经过沉降、过滤、杀菌消毒等净化过程
6.如图是KCl、KNO3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
B.t1℃时KNO3的溶解度是70
C.在t1℃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和100 g KCl饱和溶液,
K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
D.在t2℃时,欲使KNO3、KCl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到t ℃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KCl一定小于KNO3
7.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1)净水器中常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杂质,该净化过程主要涉及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3)从元素组成种类上看,水属于化合物(选填“单质”或“化合物”)。
8.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1)已知:水的密度为1.0 g/mL。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2.5g,需要量取水47.5mL。
(2)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CBDEA(填字母)。
(3)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①②③(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9. 某实践小组参观本地矿泉水厂,该厂矿泉水含钙、钾等矿物质,其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1)矿泉水中的钙、钾指的是__元素_(填“元素”或“单质”)。
(2)活性炭过滤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吸附色素和异味__。
(3)超滤是利用薄膜(仅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若水源中含有下列物质,推测该流程中“超滤”的主要作用是除去 _BC_(填序号)。
A. 难溶性大颗粒
B. 可溶性无机盐
C. 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10.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用途。氢氧化钙、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8 0.16 0.14 0.11 0.09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减小_(填“增大”或“减小”)。
(2)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20 ℃时,将136 g饱和氯化钠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89g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ABC_(填序号)。
A. 40 ℃时,向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质量变大
B. 60 ℃时,将100 g 硝酸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11 g硝酸钾
C. 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比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大
D. 将80 ℃时上述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m g分别降温至20 ℃,所得溶液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最大
(4)利用硝酸钾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_8.4_g,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50%_。
11.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 t1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3∶13(填最简比)。
(3)若采用升温、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是 丙 。
(4)R是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现用R做图2实验,①②中没有固体析出,③中有固体析出。根据图示信息,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BD (填字母)。
A.R是甲物质
B.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①②③中,只有③的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
12.固体物质X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若将E点的溶液降温至30 ℃,所得溶液为_饱和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若将D点的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D点将向__A__(选填A~E)点移动。
(3)若将50 g A点的溶液降温至20 ℃,则溶液中析出X的质量为__18g__。
(4)30 ℃时,若要使m g质量分数为30%的X溶液变为36%,采用的方法可以是_ a _(填序号)。
a.蒸发 g水
b.加入1.2m g 40%的X溶液
c.再溶解0.05m g的X粉末
备考指南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加热
点燃
通电
考点突破
通电
通电
真题在线
.
专项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化学一轮调研导学案
第一单元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4 水和溶液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自然界的水 ☆☆☆ 1.自然界的水考查的重点是水的组成、水的污染与防治、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关本讲的内容多以联系现代科技成果、生活生产实际的选择、填空题等题型出现,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开发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简答题和探究题命题的热点。2. 溶液是中考命题中的必考重点,主要考点有:溶液的概念与性质、溶液的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有关计算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溶解度概念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也经常出现,溶液的配制以及溶液的有关计算,特别是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题在中考命题中常有涉及。预测2024年中考命题将更加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体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思想。
考点2 溶液的形成、浓度和配制 ☆☆☆☆
考点3 溶解度表 ☆☆
考点4 溶解度曲线 ☆☆☆☆
考点5 实验室操作与溶解度的结合 ☆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
1.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 __,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2)爱护水资源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 __,另一方面要__ __。
①节水措施: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洗衣服水冲厕所、用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等;农业上改变灌溉方式,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或滴灌等;工业上提倡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等。
特别提醒 国家节水标志:
②防治水体污染
防治措施:工业废水处理符合标准后排放;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和作用
方法 作用
静置沉淀法 将浑浊的水装入容器中静置不动,使水中__ __杂质自然沉降(发生物理变化;生活中常用)
明矾沉淀法 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使悬浮的小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__ __,使水中的悬浮物沉降(发生物理变化)
过滤法 将水与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物分离,除去水中所有的_ __(发生物理变化)
吸附法 加入__ __除去水中的__ __和__异味__(发生__ __变化)
杀菌消毒法 投入消毒剂除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发生__ __变化)
蒸馏法 除去水中所有的__ __和__ __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发生物理变化)
①静置法→沉淀法→过滤法→吸附法→蒸馏法,净化程度依次升高。
②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注意:上述过程得到的水属于混合物。)
③蒸馏: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加热时烧瓶底部要垫上石棉网。冷凝管中冷水流向是下进上出。为防止烧瓶内出现暴沸,要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右下图烧杯中自来水的作用:冷凝蒸馏后得到的水。
(2)硬水和软水
①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_ __化合物的水,如井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__ __化合物的水。
②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加肥皂水搅拌:泡沫多浮渣少(或者没有浮渣)的是软水,反之是硬水。。
(4)硬水的软化:生活中用__ __的方法软化;实验室用__ __的方法软化。
易错易混点 煮沸和蒸馏都能使硬水软化,但有区别,煮沸只能除去部分钙、镁离子,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而蒸馏能将水中钙、镁离子除干净,在实验室适用,在日常生活中不适用。
3.水的组成
(1)氢气
①性质和用途
物理性质 氢气是__ __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_ __
化学性质 可燃性 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 __色火焰(点燃H2前要__ __)化学方程式:__ __
还原性 氢气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__ __
用途 用作高能燃料发射火箭,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等
②验纯
(2)实验突破:电解水实验
①实验原理:__ __
②实验装置:
③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 __。
④检验气体: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b管(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__ __。
用燃着的木条伸到a(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管口,气体燃烧,产生_ _火焰,说明是_ 气_。
⑤实验结论
a.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体积比为VO2∶VH2=1∶2。
b.水是由__ __组成的。
特别提醒 ①由电解水实验得出探究水的组成结论,应用了推理法。②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③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要在水中加适量的NaOH(或Na2SO4)。④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实验过程中应使用直流电源。
⑥误差分析
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O2、H2)精确的体积比应该为1∶2,而实验中往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小于1∶2,是由于一方面氧气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稍大,另一方面氧气的氧化性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⑦结论的推广及运用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
B.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由电解水得到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可推算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从而得到水的化学式为H2O。
■考点2:溶液的形成、浓度和配制
1.溶液的形成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 的混合物。
(2)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组成、性质都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如温度、溶剂的量、气体压强)不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②溶剂: 。最常见的溶剂是水,酒精、汽油等液体也可以作溶剂,溶剂一般是液体。
特别提醒 ①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②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但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③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如碘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汽油),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如碘不溶于水,但蔗糖、食盐等易溶于水)。
2.溶液的浓度
(1)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②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③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以NaCl溶液为例)
(1)仪器: 、烧杯、 、 。
(2)步骤: 、称量、 、 、装瓶。
(3)注意事项:
①天平使用时应“ ”,普通固体(如氯化钠)称量时需在托盘的两端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但是称量氢氧化钠时则需要装入玻璃器皿中。
②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液体 。
③烧杯使用前应该干燥。
④玻璃棒的作用—— ,加速溶解。
(4)误差分析:
质量分数偏小:从溶质角度分析: 。
从溶剂角度分析: 。
质量分数偏大:从溶质角度分析: 。
从溶剂角度分析: 。
(5)溶液的稀释或浓缩
原理:稀释或浓缩前后溶剂的质量发生变化,而其中的溶质质量不变。
公式: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前溶液质量+加入溶剂的质量;浓缩后溶液质量=浓缩前溶液质量-蒸发溶剂的质量。
4.常见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1)多数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NaCl等。
(2)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如NH4Cl、 等。
(3)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如 固体、浓H2SO4等。
特别提醒 氧化钙加入水中,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但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乳化现象
(1)概念:洗涤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的现象。
(2)应用: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用洗衣粉、洗涤剂洗去衣服上的油污等,都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考点3: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概念:在一定 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的溶液属于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当溶质 的溶液则属于不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缺少这两个前提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不能确定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KNO3)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
特别提醒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Ca(OH)2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②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3.结晶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以晶体的形式从其水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方法及适用范围
①蒸发溶剂结晶(蒸发结晶或浓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如:NaCl。
②降低温度结晶(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如:KNO3。
(3)应用:常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4.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 g溶剂里;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
(3)溶解性与溶解度(20 ℃)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5.气体溶解度
(1)概念:某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 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压强;温度。
(3)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①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如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②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如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6.溶解度曲线
(1)概念: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含义
Ⅰ.点
1 曲线上的点:表示 。如图中a点
表示 ;
2 曲线的交点:表示 。如图中
d点表示 。
Ⅱ.线
2 曲线的走向: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
②曲线的倾斜程度: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如图中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特别提醒 可根据曲线的倾斜程度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如从饱和溶液中析出A物质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B物质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Ⅲ.面
①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此时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如图中b点可表示t3℃时,A、B、C的不饱和溶液;
②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晶体析出或有未溶解的固体。
(3)应用:①判断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④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⑤判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⑥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7.溶解度表格
概念: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通过表格形式体现出来。
■考点1:自然界的水
◇典例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解析】A.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环保。B.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不污染水资源、土地等,利于环保。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利于环保。D.尽量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低碳环保。答案:A
◇典例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2∶1
B.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泥沙,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C.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生活用水不一定是软水
D.经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后的井水是纯净物
【解析】A项,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B项,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泥沙,过滤时水透过滤纸进入下面的烧杯中,泥沙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不能搅拌,因为可能会戳破滤纸;C项,自来水厂的净化处理过程无法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所以不一定是软水;D项,经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后的井水还含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是混合物。答案:C
◇典例3: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到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
(1)通电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与a玻璃管相连的为电源的负极(选填“正极”或“负极”),a玻
璃管中的气体是氢气。
(2)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填具体的微粒名称)。
【解析】(1)通电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与a玻璃管相连的为电源的负极,a玻璃管中的气体是氢气。(2)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即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之间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之间结合生成氧分子。
■考点2:溶液的形成、配制和浓度
◇典例4:(2021宁夏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B.在氯化钾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不变
C.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D.熟石灰的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或者增加溶剂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解析】物质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在氯化钾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加,氯化钾的质量不变;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能使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答案:D
◇典例5:某同学配制50 g 5%的NaCl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① ② ③ ④ ⑤
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为2.5g。
(2)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填序号),其中操作错误的是①(填序号)。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合理即可)。
【解析】(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要配制50 g 5%的NaCl溶液,首先计算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砝码与药品不要放反了。(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4)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如果使用游码,砝码和食盐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典例6:如图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X。
(2)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Y>X=Z。
(3)t3 ℃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
质量分数是20%。
(4)t3 ℃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溶液质量没有
变化的是Z。
【解析】(1)因为X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提纯X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2)根据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高低可知,溶解度大小关系是Y>X=Z;(3)t1℃时,X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00%=20%,故t3℃时,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时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4)t3 ℃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只有Z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没有晶体析出,故Z溶液质量没有变化。
◇典例7: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0g。
(2)20℃时,将20g氯化钾与50g水混合,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上表所列两种物质中,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
◆变式训练
1.1下列选项有利于防治水体污染的是( )
A.将各种厨余垃圾直接倒入江河喂鱼
B.无节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C.炼铁厂选址在海边以便将污水直接排入大海,节省生产成本
D.大力支持绿色化学的研究,发展无排放生产工艺
【解析】A项, 将各种厨余垃圾直接倒入江河,会污染河水,错误;B项,无节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会污染水资源、土地等,不利于防治水体污染,错误;。C项,炼铁厂选址在海边,将污水直接排入大海,会污染海水,错误; D项,加强绿色化学的研究,发展无排放生产工艺,使化学工艺不断向友好化学发展,减小对水体的污染,正确。答案:D
答案:A
1.2(2021南充中考)下列关于水相关知识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A.过滤可降低水的硬度
B.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为硬水
C.由电解水可知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解析】A项, 过滤只能去除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降低水的硬度,错误;B项,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错误;C项,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由电解水可知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错误; D项,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正确。答案:D
1.3(2021自贡中考)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生活用水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反应沉淀池、过滤池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B.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C.自来水厂投入明矾进行消毒
D.硬度较高的自来水,用户可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其硬度
【解析】A项,通过反应沉淀池、过滤池能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正确;B项,吸附池内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正确;C项,自来水厂投入明矾作絮凝剂,吸附悬浮杂质,错误; D项,硬度较高的自来水,日常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硬度,正确。答案:C
1.4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B.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C.实验时a中收集到氧气,b中收集到氢气
D.该反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A项,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正确;B项,在水中加入少量硫
酸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正确;C项,实验时a管接电源负极,收集到氢气,b管接正极,收集到氧气,错误; D项,该反应是在通电条件下反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答案:C
1.5下列有关水电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B.a、b管中气体体积比大于2∶1,可能与两种气体的水溶性有关
C.b管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
D.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A项,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B项,a、b管中气体体积比大于2∶1,是由于一方面氧气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稍大,另一方面氧气的氧化性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正确;C项,b管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氧气不能燃烧,错误; D项,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 构成一个氧分子,错误。答案:B
1.6 (2021南宁中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食盐 B.面粉 C.泥沙 D.花生油
【解析】A项,食盐溶于水形成食盐溶液,正确;B项,面粉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错误;C项,泥沙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错误; D项,花生油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错误。答案:A
1.7 (2021重庆中考B卷)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
A.CaCO3 B.NaOH C.NaCl D.NH4NO3
【解析】A项,CaCO3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错误;B项,NaOH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且温度升高 ,正确;C项,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但是温度不变,错误; D项,NH4NO3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但是温度降低,错误。答案:B
1.8 (2021邵阳中考改编)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可以是有色透明的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解析】A项,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和混合物,正确;B项,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可以是有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正确;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错误; D项,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溶液 )、液体(如医用酒精)、或气体(如盐酸),正确。答案:C
1.9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行为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
【解析】A项,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原理 ,错误;B项,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正确;C项,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只是机械地冲洗,没有乳化现象,错误; D项,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没有乳化现象,错误。答案:B
1.10 (2021成都中考)将1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成10%的稀硫酸。有关步骤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计算需水98 g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D.配制好后,装瓶贴标签
【解析】A项,将1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成10%的稀硫酸,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需要水的质量为970g,错误;B项,量取水时,视线要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错误;C项,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水注入中,并不断搅拌,错误; D项,配制好稀核酸后,装瓶贴标签,正确。答案:D
1.11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2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 g.
B.3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30 ℃时,将50 g KNO3放入100 g水中得到150 g溶液
D.4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63.9 g KNO3
【解析】A项,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原理 ,错误;B项,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正确;C项,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只是机械地冲洗,没有乳化现象,错误; D项,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没有乳化现象,错误。答案:B
1.12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按要求填空。
(1)在 t2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 。
(3)t3℃时,将40 g甲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为 。
(4)t3℃时,将125 g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应再加入 丙才
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解析】A项,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原理 ,错误;B项,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正确;C项,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只是机械地冲洗,没有乳化现象,错误; D项,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没有乳化现象,错误。答案:B
1.(2021广州)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B.明矾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蒸馏海水和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D.蒸馏水、自来水都是纯净物
2. (2021广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是吸热过程
B.乙醇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D.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2023广东)根据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50g甲能完全溶于50g水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t2℃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 D.加压或升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
4. (2023深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和 b 质量比为 2:1 B. H 2 具有助燃性
C.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 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
5. (2023深圳)下图是亮亮看到的 NH 4 H 2 PO 4 和 MgSO 4 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搅拌,可以使溶解度变大
B. 20℃时,在 100g 水中加 33.7 gNH 4 H 2 PO 4 形成不饱和溶液
C. 40℃时,NH 4 H 2 PO 4的溶解度大于 MgSO 4 的溶解度
D. NH 4 H 2 PO 4 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
6.(2020广州)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絮凝剂
B. 过滤可除去水中杂质离子
C. 活性炭可长期使用无需更换
D. 经该净水过程得到的是纯水
7. (2020广州)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100g60℃的 KNO3 饱和溶液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后,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变化结果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KNO3的溶解度
A 升温 变大 变大 不变 变大
B 降温 变小 变小 不变 变小
C 加入KNO 3固体 不变 变大 变大 变大
D 恒温蒸发部分水 变小 变小 不变 不变
8.(2021广东中考)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除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是( )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 D.蒸发皿
9.(2023广东,节选)我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向重要化工原料甲醇的高效转化。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反应涉及 种单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物中的一种气体可供呼吸。利用图2中的电解水装置制取时,它会在 管(填字母)中产生。
10. (2020广州,节选)盐酸是重要 的 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化学试剂之一。
(1)用质量分数为 37%的浓盐酸配制 1000g 质量分数为 0.37%(pH 约为 1)的稀盐酸。
①所配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g,所需浓盐酸的质量为 g。
②已知浓盐酸密度为 1.19g/cm 3 ,量取上述所需浓盐酸用到的仪器是_ _(填标号)。
A.10mL 量筒 B. 50mL 量筒 C.试管 D.胶头滴管
11.(2021广州)如图为 KNO3 的溶解度曲线,a、b 在溶解度曲线上.
(1) a对应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者“不饱和”)
(2)a 点对应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只列计算式)
(3)将 a 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 70℃,其质量分数 .(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4)欲使 KNO3 溶液的状态从 b 点转化为 c 点,可采取的措施是 .
1.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B.部分结冰的蒸馏水属于混合物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a是氧气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气体a与气体b的质量比约为2∶1
3.2021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要坚持节水优先,抓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实验室废水和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
B.用洗菜、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冲厕所
C.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D.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和滴灌
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的是( )
A.牛奶 B.面粉 C.花生油 D.葡萄糖
5.下列有关水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天然淡水生产自来水需要经过沉降、过滤、杀菌消毒等净化过程
6.如图是KCl、KNO3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
B.t1℃时KNO3的溶解度是70
C.在t1℃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和100 g KCl饱和溶液,
K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
D.在t2℃时,欲使KNO3、KCl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到t ℃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KCl一定小于KNO3
7.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1)净水器中常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杂质,该净化过程主要涉及的变化属于 变化。
(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3)从元素组成种类上看,水属于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
8.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1)已知:水的密度为1.0 g/mL。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 g,需要量取水 mL。
(2)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3)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9. 某实践小组参观本地矿泉水厂,该厂矿泉水含钙、钾等矿物质,其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1)矿泉水中的钙、钾指的是_ _(填“元素”或“单质”)。
(2)活性炭过滤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 __。
(3)超滤是利用薄膜(仅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若水源中含有下列物质,推测该流程中“超滤”的主要作用是除去 _ _(填序号)。
A. 难溶性大颗粒
B. 可溶性无机盐
C. 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10.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用途。氢氧化钙、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8 0.16 0.14 0.11 0.09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 _(填“增大”或“减小”)。
(2)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20 ℃时,将136 g饱和氯化钠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 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_(填序号)。
A. 40 ℃时,向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质量变大
B. 60 ℃时,将100 g 硝酸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11 g硝酸钾
C. 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比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大
D. 将80 ℃时上述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m g分别降温至20 ℃,所得溶液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最大
(4)利用硝酸钾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_ _g,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 _。
11.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3)若采用升温、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是 。
(4)R是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现用R做图2实验,①②中没有固体析出,③中有固体析出。根据图示信息,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R是甲物质
B.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①②③中,只有③的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
12.固体物质X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若将E点的溶液降温至30 ℃,所得溶液为_ 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若将D点的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D点将向__ __(选填A~E)点移动。
(3)若将50 g A点的溶液降温至20 ℃,则溶液中析出X的质量为__ __。
(4)30 ℃时,若要使m g质量分数为30%的X溶液变为36%,采用的方法可以是_ _(填序号)。
a.蒸发 g水
b.加入1.2m g 40%的X溶液
c.再溶解0.05m g的X粉末
备考指南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加热
通电
考点突破
通电
通电
真题在线
.
专项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