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及列锦的手法;
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及列锦的手法;
书愤中“愤”的内涵和根源。
教学难点
列锦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问题式——以问题形式层层推进,梳理诗歌内容及欣赏诗歌;
合作探究式——探究列锦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激发趣味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晨风中,山上的梅花次第开放,远远望去,像一片白雪覆盖了山头。陆游对梅花异常喜爱,恨不得想办法变出千千万万个自己,在每一棵梅花前驻足、欣赏、夸赞。
梅花树下的放翁,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宋朝诗人陆游。他的诗词句,你能背诵哪个句子?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而同时文学界也会涌现一大批爱国主义诗人,同时大放异彩。从怀石沉江的屈原,到被扣匈奴19年坚守气节的苏武,再到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岳飞、辛弃疾、陆游。
陆游少年时怀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生进入仕途坚持抗金,怀着“一身报国有万”“忘家思报国”精神投身军旅杀敌报国,屡遭投降派的迫害排挤,最后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期望和期盼遗憾地离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爱国诗人陆游《书愤》
二、诵读诗歌,解释题目
1.何谓书愤?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2.学习诵读方法:借助节奏停连、语调的轻重、高低、快慢、长短五个方面的处理,体现四声音调平上去入多重变化,产生音乐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情感,尤其是诗歌的韵律美更是如此表达出来的。
请学生根据五个方面的要求,朗读示范,然后请学生点评,最后教师范读。
以开篇两句诗歌有例作引领:
早岁/(长、低)那知/(短、低)世事艰(长、低),中原/(短、低)北望/(短、高)/气如山(长、高、重)。
指导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提升朗读水平。
三、情读诗歌,探寻主旨
诗人“书”了哪些事?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总结: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诗歌中围绕“愤”字写了哪些愤恨?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愤——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军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四、赏读诗歌,分析手法
请你找出诗歌中的一句欣赏的句子,并阐释理由。
“中原北望气如山”比喻: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
“中原北望气如山”“镜中衰鬓已先斑” 今昔对比:一个是追思过去抗金战场昂扬斗志,要收复中原的少年,一个是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壮志未酬,已生华发垂垂老矣的老年,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用典: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炼字之妙:作者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以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一个“已”悲凉至极。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却给人展现了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片段写作,积累素材
陆游故事:少年壮志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为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请从“立志”“爱国”等角度,写一段关于陆游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