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猎人海力布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猎人海力布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2 19:1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9 猎人海力布
你读过民间故事吗?
宝莲灯 精卫填海 鲁班造伞 八仙过海
民间故事
1. 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重点)
3.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学习目标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具有超人的力量。
一、导入新课
甘珠尔扎布(1903年7月17日—1970年)
别名韩绍约、川岛隆良,蒙古族, 辽宁彰武人。《猎人海力布》是甘珠尔扎布整理的。民间故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从这两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发现:民间故事往往因为时代久远、又是口头传播,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作者。
走进作者
谢 发 话 牲

chóu shì huǎng xī



我会认
我会认
酬谢 发誓 谎话 牺牲
chóu shì huǎnɡ xī
回顾课文,文章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救白蛇
得宝石
救乡亲
变石头
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一个叫海力布的人变的,大家就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猎人海力布
交流讨论: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并批注。
感知人物
猎人海力布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1.海力布救下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得到了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
2.海力布听到了洪灾降临的消息,劝说乡亲们搬家。
3.海力布说出秘密,救下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无私奉献
舍己为人
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
这里运用动作描写,写海力布救下了小白蛇。“抬”“搭箭开弓”“射”等动词,体现出海力布打猎很有经验。
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 ”
运用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表明海力布想要那颗宝石。
救龙女,得宝石。
乡亲们得救,人们纪念海力布。
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听鸟语,劝搬家
救乡亲,变石头
故事脉络
起因
经过
结果
海力布听到灾难将临
有一天,他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议论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海力布从一群鸟那里听到了什么呢?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猎人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
第二部分(3-10自然段):
第三部分(11自然段):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思考: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讲了什么?
听鸟语,劝搬家
救乡亲,变石头
结构划分
救龙女,得宝石
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海力布说的话在复述时如何转述呢?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变成了石头。
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一个“总”字说明他的热心不是一朝一夕的,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敬爱他,也正因为平时的热心助人,才使得他在最关键的时候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救乡亲们。
阅读故事过程(3-10),依据故事情节提炼小标题,并在文中批注。
重点内容
过程一:
“救龙女得宝石”
过程二:
“听鸟语劝乡亲”
过程三:
“说秘密变石头”
“再三叮嘱”说明小白蛇告知海力布之事的重要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与下文海力布不顾后果说出真相相照应。
2.他们走在路上,忽然( ),( ),接着就是( )。
1.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 )。”
3.半夜里,只听一声( )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涌了
出来,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千真万确
乌云密布
狂风怒号
倾盆大雨
震天动地
一、用下列词语补充句子。
倾盆大雨
千真万确
乌云密布
震天动地
狂风怒号
1.这位老人得了重病,医生们正在全力( )。
2.李叔叔每月拿出一百元钱,( )一名失学儿童。
3.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危险,一心只想( )自己的幼儿。
4.医生正在与时间赛跑,极力( )病人的生命。
抢救
救助
拯救
挽救
二、选词填空。
拯 救
抢 救
挽 救
救 助
我的收获
1
找出文中能体现海力布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情节,并体会人物精神。
2
积累四字词语并运用。
3
思考: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4
交流:初读课文,我的感受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