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习近平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标准: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一篇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由“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1978年5月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实质:坚持左倾错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内容:
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三、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四、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意义: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
1978年5月11日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
2、指导思想:
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3、内容:
4、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史料研习: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史料研习: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工作重心有城市转移到农村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27年
汉口
1949年
河北
西柏坡
1935年
遵义
1978年
北京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有农村转移到城市
工作重心转移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知识拓展:党的历史上重大转折的会议
1、平凡冤假错案: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侨务政策。
……
三、民主法治建设主要举措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3、1982年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探究: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
吸收文革教训,重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二篇章
改革开放的进程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生产力
农村/城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概念: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前提:
根本目的:
目标:
实质:
改革的内容: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第一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研习: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的讲话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
材料三:在粮食统销统购政策实行之后,绝大多数中国农民便“再也没有填饱过肚子”……到1978年,有三分之二的农民收入低于50年代的水平。1978年夏,全国超支欠款户累计5369万户,占社员总体的31.5%,平均每户超欠139元。
史料研习:农村改革改了什么?没改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影响?
材料二: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材料三 小岗队的包产到户经过一年的实践,获得了自1957年来第一次空前的大丰收。将粮食总产6.6万公斤,等于以往5年的总和……社员分配人均200元,一跃成为全县的冒尖队。
——贺耀敏等《六十年国事纪要· 经济卷》
材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没变,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4年全国范围实行“凤阳体制”后,中国粮食首次超过4亿吨,基本解决了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人民温饱问题。
吃饱了肚子再怎么办?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调整产业结构
2、第二阶段: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指由农民举办的集体、合作、个体企业。乡镇企业一般具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生产经营场地(所)、设备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具备独立核算的条件,或虽非独立核算单位,但有单独的账目,承担经济责任和纳税义务;常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季节性生产经营活动,全年开工时间在三个月以上
史料研习:乡镇企业大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1978年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到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08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
材料二: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职工2827万人,全年工资总额87亿元,平均每个职工年工资收入308元。到2008年,乡镇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583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666元,比1978年的10.74元增加了150多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99%,比1978年的8.04%增长了26.95个百分点,大大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材料三: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职工只有2827万人,只占当年农村劳动力的9%多一点。到200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4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34%,比1978年的9.23%提高了20.11个百分点,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时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乡镇企业深刻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
乡镇企业为农民实现小康生活提供了有力保证。
乡镇企业开创了农民在农村就地就近就业的新路子,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
【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有何启示?
启示:制订经济政策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名称 核心内容 影响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农民土地私有制 调动农民积极性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 土地公有 调动农民积极性
(1958年)人民公社化 一大二公 挫伤农民积极性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 农民个体经营 调动农民积极性
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如何看待上面两个例子?应该怎么样去促进两个厂的发展 结合课本小字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2)中心环节:
(3)目标:
(4)作用:
(5)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企本身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增强企业活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
增强了企业实力;国有资产大幅增加
企业职工下岗等
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方式 高度集中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产权制度 国有制
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
意义:增强了企业活力 ,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何为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至1999年底,全国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
首钢的改制
原名石景山钢铁厂
1996年:改名“首都钢铁公司” 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999年:钢铁主流程优质资产组建为“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上市
2000年:非上市公司资产和特钢公司等组建北京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
……
2011年:首钢搬迁曹妃甸完成
今日首钢: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矿产资源业、环境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海外产业等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431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情境探究】获取信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材料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原因及特点
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确立目标
基本框架:所有制结构、价格制度和市场体系、农村经济体制、对外经济 体制、科技教育 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
基本框架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理论完善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进一步完善
基本建立
21世纪初 基本建立
95%以上的商品和 资源实现市场配置
首次提出
1992年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三、对外开放的过程:
1.试点:创办经济特区(1980)
2.延伸:开放沿海城市(1984)
3.扩展: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4.进一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
5.内地:沿江城市、省会、沿边城市(1992)
深圳兴涛
:“一夜崛起的城市
”
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经历了从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逐步推进的过程,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带——内陆”的格局
旧中国的“开放”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对比?
旧中国的“开放” 现在的改革开放
背景 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 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性质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目的 适应列强侵略的需要 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内容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四、深化改革开放
邓小平
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战略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计划和市场关系
邓小平
南方谈话
中共
十四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
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
(1)世贸组织简介:
由来:成立于1995年,总部在日内瓦,前身是1948年的“关贸总协定”
性质: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统一的市场
(2)入世原因
1、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的需要。
2、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需要。
3、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需要。
4、树立新的国际形象的需要。
5、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需要。
世界贸易组织日内瓦总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力位置。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三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概括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997
邓小平理论
200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7
科学发展观
20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源。
1、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等地的谈话要点》
事件/时间 主要内容
酝酿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重心转移
初步形成 1982年中共十二大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特色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此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级论
形成体系 (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 本质论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论
确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背景
2、内容
3、概况
4、时间 2001年阐述,2002年写入党章
5、评价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党员队伍状况;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核 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 质:执政为民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1)背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2)形成: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2007年中共十七大写入党章。
(3)核心内容: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4)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5)地位:2007年中共十七大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时空线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000年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课堂小结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邓论
1989,十三届四中全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
十六大后,科学发展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