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3 16:24:55

文档简介

关山中学23—24上高二历史第三次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农业生产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以下关于世界古代农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南亚地区的恒河流域的居民培植出了粟 B.长江、黄河流域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C.中美洲地区培植出了马铃薯和甘薯 D.西亚地区是小麦、大麦、玉米的原产地
2.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 )
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
3.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4.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
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5.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
6.以1492年为界,此前,地球上的动植物体系基本上被割裂为各自独立的生态领域;此后,全球生态系统开始走向交错融合,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等成为全球性产物。这说明( )
A.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B.农业商品化生产开始兴起
C.洲际粮食运输业出现繁荣 D.人类食物结构走向全球化
7.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8.1850年,美国引进的谷仓技术无需大量人力,收割机使几个人就能收获大量庄稼。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人们通过极便宜的价格得到大片土地。随后40年里有5亿公顷土地加入农场行业。这说明美国农场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 )
A.《宅地法》维护农场主的利益 B.工业革命助力粮食规模生产
C.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日益壮大 D.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生产力
9.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其最理想的收割时间是麦穗成熟的前一天和当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山东草帽辫(原料是麦秆,即小麦生产的手工副产品)产区的农民常常会宁愿少收小麦而提前四五天收割以获得编草帽辫用的优质麦秆。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 B.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北方农业日趋衰落
10.据考古资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后,从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到谷物的加工贮藏,一整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齐备,门类品种相当齐全。据此可知,汉代( )
A.农业精耕细作获得了工具保证 B.政府以官营方式垄断铁器的生产
C.创新耕作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D.铁器时代的开启使粮食产量提高
11.《中国食物报》中的一篇文章写道:“在影响品牌公众形象的诸多因素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口感好的食物越来越受欢迎。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是每一位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据此可知,我国( )
A.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B.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提高
C.尝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 D.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12.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
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①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 ②实质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
③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④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经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
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 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
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
14.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15.农业机械的发展让英国农民对时间有了新的感受,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关心效益,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材料说明( )
A.农业生产受到了工业发展的束缚 B.工业化增强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C.机械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农民的观念受到了工业文明影响
16.英国工业革命之初,许多工厂主会雇佣贫困儿童在纺织业、煤矿业等行业中做工。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行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工厂中使用童工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发展使儿童的社会地位提高 B.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C.工业革命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D.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17.官营铁农具是秦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对借给百姓官农具非常重视,并有着相当完备的法律保障其施行。除此之外,秦还设有专门的铁市官,其负责向百姓售卖铁农具等铁器产品。这说明秦( )
A.重农抑商意识浓厚 B.工商食官制度破产
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D.小农经济极具韧性
18.战国时期“农本”思想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农业生产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得相应的金属农具出现革命性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改变了春秋时期在农业生产主要环节金属农具与非金属农具并存的局面,使铁制农具逐渐走向了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材料主要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农具( )
A.停留在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 B.由多种形式并存到铁农具主导
C.推动了春秋战国经济的发展 D.是“农本”思想理念下的必然产物
19.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反映农耕业和畜牧业题材的壁画。如图是6号墓《犁地》壁画,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曲后躬,力度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对此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B.再现了西域民众生活安定的时代风貌
C.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见证了精耕细作下自耕农经济的盛行
20.1802年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80%。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工业化对文化素质提出要求 B.工业化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C.议会改革推动英国颁布法律 D.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基础教育
21.21世纪,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导全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互联网( )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 B.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C.代替了传统产业和已有产品 D.深刻改变人们交往交流方式
22.2022 年4月,第 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丹东市组织 30家企业“登云”参展,相继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屏对屏”商洽。这客观上说明( )
A.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 B.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C.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 D.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
23.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
A.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C.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科技革命影响认识世界的视角
24.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业繁盛
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贸易发达
25.据统计,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每年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元高达二百万元之巨,其中有相当大的份额是用来购买景德镇陶瓷的,外国银元可以在景德镇市场上流通。这说明景德镇地区(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融入世界资本市场
二、主观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摘编自《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用于刨土。)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据报告称16世纪末葡萄牙人从中国每年输入丝绸5300箱,每箱有250匹各色丝绸。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的漆器、屏风、家具、壁纸、轿子、扇子等,越来越多地输入欧洲各国。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中国物品的式样及其设计原则逐渐为欧洲艺术家所熟悉,中国物品所表现出来的新观念和新形象影响了欧洲人的艺术追求。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如1583年,利玛窦编绘和刊行了12种世界地图,其中保留至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该书所反映的地理学知识开辟了中国人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和中国分别带来的变化。(8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变化”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原因。(1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请从上述图片中任意选择三张有关联的图片,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关山中学23—24上高二历史第三次质量检测答案
1——5CCDDA 6——10DCBAA 11——15BADBD
16——20BCBCA 21——25DDCBC
26.答案:(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4分)
(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4分)
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4分)
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分)
27.(1)欧洲: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物价飞涨,增强了欧洲购买力;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不断发展(4分)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早期西学东渐(4分)
(2)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崛起。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耕经济持续繁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6分)
原因:西欧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6分)
28.图3、图5、图8。论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化。飞机的发明,交通运输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搭乘新型交通工具出行要求人们必须守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英国伦敦大本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现象;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欧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矛盾尖锐,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就是典型的表现。综上所述,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因为贫富分化、环境恶化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或者以下的标题也可以:
【示例2】图1、图4、图6。
主题:不同时代的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示例3】图2、图7、图9。
主题: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