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送别怀人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送别怀人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00: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自古多情伤离别
——送别怀人诗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江淹在《别赋》中所写:“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重团聚,轻别离”的普遍心理。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离别原因:为赴考,为宦游,为出使,为迁谪,为征戍......古人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一别即是经年,再见不知是何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怀人诗及其特点。
2.把握送别怀人诗的常见思想情感。
3.掌握送别怀人诗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年份 试卷 题目 作者及朝代
2023年 全国甲卷 《临江仙》 宋·晁补之
2022年 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宋·陈师道
2020年 新高考1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浙江卷 《秋江送别》 唐·王勃
江苏卷 《送沈康知常州》 北宋·王安石
2017年 全国1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北宋·欧阳修
全国2 《送子由使契丹》 北宋·苏轼
全国3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中唐·白居易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的送别怀人诗
(202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202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19. 感伤 达观
20.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阳关曲》《骊歌》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灞陵”“南浦”等标志性意象
必备知识清单
(一)送别诗的题材特征
(二)送别诗的送别场景
宦场别
被贬或者升任与同朝为官之人分别。
友人别
或进京赶考或调任与好友依依不舍。
亲人别
去做官或者被征发或出外经商与亲人告别。
情人别
与爱人执手相看泪眼。
边关别
征战边关与前来探望的官场友人告别。
送别诗的种类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三)送别诗的常见情感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或反衬)
④想象(虚拟或虚实结合、对写法)
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四)送别诗的常见手法
技法 阐释
抓意象 体会作者的离愁别绪 平时要积累离别诗常用的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给人以“冷”的感觉,同时又象征着作者与友人之间纯洁的情谊。
晓手法 借助送别诗常用手法理解诗歌 如借景抒情、衬托等。绝大多数送别诗是借助景物描写间接抒情的。
明情感 要了解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或伤心,或留恋,或惆怅,或安慰,或嘱咐,或祝福,或彼此勉励等。
读诗技巧
△ 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读下列诗歌,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离别的伤感
歌颂生命的韧劲、
抒发惜别的不舍
劝慰,分别的不舍
△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宽慰,祝福
分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表达诗人冰清玉洁、
坚持操守的志节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
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①
[唐]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②,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③,羞为献纳臣④。
【注】①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王维与丘为兴味相投,交谊颇深,曾与他有诗唱和。②《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③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
(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 江 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真题演练
(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 江 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14.A
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送杨秀才游蜀
张祜
鄂渚逢游客,瞿塘上去船。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旧俗巴渝舞,新声蜀国弦。不堪挥惨恨,一涕自潸然。
送友人游蜀
李端
嘉陵天气好,百里见双流。帆影缘巴字,钟声出汉州。
绿原春草晚,青木暮猿愁。本是风流地,游人易白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和李诗的题目都点明了主题,都是因送朋友出游蜀地而作的送别诗。
B.张诗开篇写诗人与友人在江边不期而遇,李诗则从嘉陵的好天气开始写起。
C.张诗中“明月夜”一句表明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在晚上,李诗却恰恰相反。
D.张诗重点描写想象中蜀地的自然景观,李诗则重在刻画送别时的美丽景色。
2.这两首诗的结尾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D.“张诗重点描写想象中蜀地的自然景观”错误。张诗颈联写到想必蜀地既有旧式的巴渝舞蹈,又有当地新出的乐曲,描写了想象中蜀地的人文景观。
习题精选
送杨秀才游蜀
张祜
鄂渚逢游客,瞿塘上去船。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旧俗巴渝舞,新声蜀国弦。不堪挥惨恨,一涕自潸然。
送友人游蜀
李端
嘉陵天气好,百里见双流。帆影缘巴字,钟声出汉州。
绿原春草晚,青木暮猿愁。本是风流地,游人易白头。
2.这两首诗的结尾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同: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不同:张诗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悲;李诗则以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具有洒脱之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① 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③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②杜陵:指西安南郊杜陵塬。③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诗首句围绕“冷”字层层叠加,渲染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凄冷。B.孟诗首句借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诗人他乡寒食的悲苦之情。C.两首诗诗句中的“寒食”,都指寒食节,孟诗中还暗含少食、无食意。D.两首诗用语朴实清雅,表现了诗人远在他乡孤苦无依的凄凉之情。4.诗歌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合”在内容上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章法特点的。
D.“两首诗用语朴实清雅”错误,语言特点方面,韦诗偏于清雅闲淡,孟诗偏向朴实;“表现远在他乡孤苦无依的凄凉之情”错误,韦诗主要表现孤独之情,两首诗都没有表现无依之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① 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③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②杜陵:指西安南郊杜陵塬。③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4.诗歌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合”在内容上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章法特点的。
(1)韦诗末句融情入景,暗扣标题京师,寄思念于想象中的故园寒食芳草菱萋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之情;作为结句,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2)孟诗末句点出寒食节日独特内涵,用“不独”二字,暗含两种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节日境况的对比:寒食“禁火”,对于富人来说,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而对于贫家,却包含着太多难堪的辛酸。对比中满含自嘲意味,表现作者对贫居者深深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在亦谐亦庄的语气中,收束全文,耐人咀嚼品味。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边。麴生风味恶②,辜负西窗约③。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此处喻指儒家思想传承。②麴qū生:指酒。③“西窗约”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善于用典,第一首词化用“囊萤映雪”和“西窗约”的典故,从正反两方面叮嘱远行人。B.第二首词“水送树”“云埋山”写出河岸绵长、云低山暗的自然之景,并寄托深沉的送别之情。C.“今古恨”三句发出古往今来只有离合能牵动悲欢的感慨,反问语气深化并丰富了词的思想感情。D.两首词结尾意蕴悠长。前者寓情于景,表达离别的感伤;后者一语双关,表达对友人的担忧。6.两首词中,词人对待功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C.“只有”错,“今古恨”三句意为:古往今来使人遗憾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这是反问语气,表明并不是只有离合能牵动悲欢的感慨。。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边。麴生风味恶②,辜负西窗约③。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此处喻指儒家思想传承。②麴qū生:指酒。③“西窗约”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6.两首词中,词人对待功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一首,词人借对曹君的嘱托,表达对功名的态度:要珍惜时间,积极求取功名,为传承儒家思想而勤学苦读。
第二首,表面上看似劝诫友人莫为功名劳神伤身,实际上蕴含了词人对仕途不顺、难酬报国之志的忧愤之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唐]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② [唐]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注】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②唐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外放任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此诗作于李端前往杭州赴任途中。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开门见山,由“愁”字总领全诗,以“孤舟”等意象抒写客居他乡、怀念“旧游”的愁绪。B.孟诗颔联虚实结合,利用多种感官写风吹落叶、月照孤舟之景,将自己寄身舟中的孤寂之感融入其中。C.李诗颈联两句形成对比,诸溪与海呼应,而淮水边一棵独树之叶随水流尽,象征诗人孤舟远行。D.两首诗的尾联都点明了诗人排遣愁绪的方式,孟浩然想遥寄泪水,李端则要效仿王璨,登楼以抒悲怀。8.南宋的周弼在其《唐贤三体诗法》中,将情感、思想等看作虚,将景物等看作实,将律诗的中四句分为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四种情景组合模式。据此并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孟诗和李诗情景组合模式的不同。
B.“虚实结合”错误,孟诗颔联是实写。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唐]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② [唐]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注】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②唐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外放任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此诗作于李端前往杭州赴任途中。8.南宋的周弼在其《唐贤三体诗法》中,将情感、思想等看作虚,将景物等看作实,将律诗的中四句分为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四种情景组合模式。据此并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孟诗和李诗情景组合模式的不同。
①孟诗的情景组合模式是前实后虚。孟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构成了一种深远冷峭的意境。后四句抒情,诗人怀念友人,生发出“建德非吾土”的感慨,因此热泪横流。
②李诗的情景组合模式是四实。李诗首尾两联是情语,中间两联是景语。首联开宗明义,直言“恋旧游”,颔联写“夜思”的具体情境,颈联写诸溪应海叶随水流,象征诗人自己孤身漂泊不定,尾联直言去国念友的“别恨”难以书写,只得效仿王璨登楼抒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