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鱼》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4《鱼》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3 15: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鱼》隶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动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四节。本节是“脊椎动物”的起始章节,是学生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认识的过渡章节。因而,本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探究得出结论,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运用观察、实验方法,尝试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形成珍爱生命、自觉爱护动物的意识。
2.确立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水底动物的视频。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提示学生本节课的实验对象是小鲫鱼,在实验中应爱护它们。 观看视频。 分享观察到的“鱼”的名称、生活环境、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困惑等内容。 视频引入,初步展示鱼的多样性,引出本节课题。
鱼的主要特征 活动一:鱼外部形态特点 出示学习提纲: ①鲫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个体形?体表有什么覆盖物?其有什么作用? ②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 ③填写学案。 活动二:鱼的运动 结合教材20页鱼的结构标注图,辨认鲫鱼各鱼鳍名称,并数一数每种鱼鳍各有几个。 指导学生交流。 播放课前录制的学生做实验的微课。 引出鱼刺,展示鱼的骨骼标本,指导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列举几种有脊柱的动物。 引导学生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小组合作,依据学习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并完成学案。 分组观察,认识鱼的各个鳍着生在什么部位,并认识各个鳍的数量。 观察鲫鱼骨骼标本中的脊柱和脊椎骨。 通过学案导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直观教具进行比较,明确脊椎动物的特点,强调脊柱对鱼运动的重要作用。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的? 2.用手抓着纱布轻轻包住鱼的躯干部并按住。用吸管吸取少量胡萝卜汁,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 cm处,观察汁液流入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 思考:流出鱼体的水与进入鱼体的水相比,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怎么证明二氧化碳增多? 提问:鱼鳃有哪些特点适于鱼在水中呼吸? 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观察其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思考为什么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 指导学生交流,总结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生思考。 分组观察,认识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的。 学生观看,分析鱼鳃的特点。并观察毛笔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体会鳃丝在水中增大接触面积,离开水接触面积小的特点。 用胡萝卜汁替代墨水,既能清楚地观察到现象,又对鱼无害。 采用模拟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鳃丝的特点,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归纳并说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将实验观察得到的结论系统化。
课堂反馈 请同学们判断“娃娃鱼”、“海马”、“鲸鱼”等动物是否是鱼。 启发学生分析:判断是否是鱼不是依据名称,而是它们的特征。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判断,巩固所学知识。 挑选易混的动物,引导学生判断。利用白板,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兴趣。
结束语 这节课结束,我们应该怎样处理鲫鱼? 思考回答。 达成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