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2 17: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备课组
课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3.区域认知: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重难点)
2.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活动导入)阅读书本P25-27并仔细分析图1-18,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蓝线和红线分别代表横波还是纵波?理由?
2.地球内部有几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
3.不连续界面处横波,纵波速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各在地下多少千米处?名称是什么?
4.地球内部划分几个圈层,名称是什么?
5.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
6.软流层在哪里?
7.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组成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内外两层。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
【思考交流】
问题1 (综合思维)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问题2 (区域认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提示:在莫霍界面下横、纵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看视频,观察地球内部是否与我们划分的一致?观察悲催的松鼠在哪里燃烧起来的,并描述位置?
提示:地幔
问题4 (区域认知)大气圈究竟有多厚?自然界的水体有哪些?水圈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分布在哪里?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确界限?
各圈层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提示:
【归纳总结】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延伸拓展】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主要作用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①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 ②提供氧气 ③天气现象影响人类活动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影响地理环境变化发展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在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同时,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影响地理环境发展
【针对性训练】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1.图中(  )
A.①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
2.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示的①②③圈层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4.关于图中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③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D.①圈层是内外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