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2 21: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时常出现,其中以表皮的挫伤最为常见。由于低血糖引起的晕倒后,造成的表皮挫伤需要如何进行简单的处治,其中包含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多个与溶液形成有关的知识点,将其拆分、重组成多任务组成的微项目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一)教材分析
“溶液的形成”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二级主题)中的内容。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后,对于常见的化学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于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由一定的了解,对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一定的体验。同时,学生对于过酸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接触使用到过酸溶液,在前期的大学生溶液实验中也多次遇到使用过酸的溶液(例如过氧化氢氢钠溶液、硫酸铜氢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而且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然而对于溶液,学生只停留于感性认知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的了解还远远不够。通过本课节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溶液的组成,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1]。
本节课涉及两个微项目:低血糖的快速处治和简单表皮挫伤的处治。其中主要包含了溶液的概念、影响溶解性的主要因素、溶解过程中液体热量的不断变化等许多相关化学知识。在微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对于补充糖分溶液的配制、伤口抗菌处治等进行实践操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选择快速有效补充动物糖分的化学方法和医疗用品、伤口进行抗菌处治等技术过程中,运用定量比较、分析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提高了在探究解决与现代化学研究相关真实化学问题中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学生科学知识思维的双向发展;同时,在体验学习活动过程中,多项科学任务、多个微化学项目的结合完成,进一步充分提升了学生科学知识探究与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最后,整个体验学习活动过程更集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参与者并利用现代化学相关知识探究解决真实化学问题,进一步充分激发了广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欲望和其对化学知识学习的一种浓厚兴趣。由此,本节理从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探究与理论实践和社会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四个不同方面对其进行有效的有机结合,形成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化学整体,发展了化学课程核心素养。
本课题,除了相应的化学知识外,还涉及生物学科、医疗常识等内容。学生在前期生物学科学习中了解到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知道快速补充葡萄糖的方法,为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形成了前期的知识铺垫,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处治表皮挫伤中,学生通过对比创口消毒剂的对比,进行判断碘伏优于常见的酒精消毒剂、红药水、紫药水等消毒用品。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应用化学知识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育理念
1.本课题教育理念选择的原因
项目化学习起源自杜威的“做中学”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来组织和推进活动的真是问题,二是最终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或产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的指引下,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做事与做人的教育备受关注。关键能力需要通过学会“做事”的项目来实现,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要通过“做人”的项目来培养。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育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实现在做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2]。
微项目化学习不同于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般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0 ~ 15分钟的时长的探索性项目任务,通常包含驱动性问题、探究性实践、成果的表达这几个要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完整的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完整过程。但微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设计思路是与学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一致的。
将本节课的内容整合后,设置一个合适的生活场景中,学生通过逐步解决各项任务,从而完成整节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项目的完成,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持续维持较高的学习情绪,使得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并完成。在实施微项目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助于啼血学生的科学素养。
2.针对本课题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选择
1)教学重点:(1)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2)溶液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形成
(2)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3)解决策略选择:
(1)解决教学重点的措施: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通过创设学生熟识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思维。通过与已学习过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归纳、总结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分析,拓展溶液的概念。
突破教学难点的措施:
本课题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微项目,达到获得新知的目的。在解决多个项目任务中,教师引导学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课程中综合使用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氯化钠、蔗糖的溶解,以及溶解过程中微观动画的观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由溶质、溶剂组成;(化学观念)
2.通过高锰酸钾、碘的溶解对比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科学思维)
3.在分析伤口冷敷的过程中,了解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尝试合作完成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热量变化的对比试验设计;(科学探究与实践)
4.在快速补充糖分方案的选择中,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科学态度与责任);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体育中考备考火热的进行,同学们都在积极的投入到各项考试项目的训练中。九年级7班的王弘同学在慢跑的时候突然晕倒,其他同学快速围拢过来,检查她受伤情况。经过老师的不断呼唤,王弘慢慢转醒,经了解发现她是因为长期不吃早餐造成血糖过低而晕倒,晕倒后面部、胳膊、膝盖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表皮挫伤。我们要如何帮助王弘快速补充血糖,恢复体力。同时,针对多处的挫伤,我们要如何处理呢?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逐步归纳,形成各自观点。
〖学生观点1:通知家长〗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出现问题,应该交由家长处理。通知家长后,由家长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学生观点2:及时就医〗经过小组内讨论,认为将王弘及时送到医院,交给医生处治,更加安全、专业;
〖学生观点3:自我救治〗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并结合生活常识,常识自己进行处理。
【教师点评】首先,大家的不同观点都是没有问题的;各种观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王弘尽快恢复,并接受治疗。其实,我们可以静心分析一下当下的状况,判断出我们能力完成恢复体力和处治伤口的两个问题。因此,建议通过分析和判断,先常识自我救治。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真实、常见的事件为切入口,学生不会感到陌生,更加容易进入到设定的场景中,更加真实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认识学习化学的实际价值。
微项目一:快速补充糖分,恢复体力
项目任务1.了解糖分在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阅读、查阅关于人体内糖代谢的过程以及补充糖分的方式
〖学生观点:液体补糖〗根据糖在人体中吸收的情况,选择葡萄糖相较蔗糖、麦芽糖、淀粉更易于人体吸收;并且,葡萄糖水又较葡萄糖粉末更容易吸收。因此,鉴于王弘的情况,想要快速补充糖分,则选择葡萄糖水。
【教师支持】提供人体内糖代谢的资料,提供果糖、葡萄糖(固体)等实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结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分析、判断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思维层面体现化学课程核心素养。
项目任务2.认识溶解现象,形成溶液概念
驱动问题1:葡萄糖水中,葡萄糖与水混合后,葡萄糖‘消失’在了水里,葡萄糖真的‘没有’了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观看葡萄糖溶解的微观动画,回忆食盐的溶解过程。
〖学生观点1:认识溶解〗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动画演示,发现物质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分子(或离子)不断运动后,均匀的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稳定的状态,外界条件没有改变的时候,溶解的物质不析出。
〖学生观点2:溶液概念〗物质溶解后,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称之为溶液。被溶解、能溶解其他物质的成为溶质、溶剂。
〖学生观点3:溶解因素〗糖、食盐能溶于水,是否能溶于其他物质里?还有什么物质也能做溶剂?
驱动问题2:什么因素影响了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7页,实验9-2,明确实验操作要求,合作完成观察、记录、分析过程
〖学生观点1:溶质种类的影响〗碘、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情况不同,对比实验说明:同一溶剂不同溶质,溶解情况不同。据此可知,溶质种类影响溶解性;
〖学生观点2:溶剂种类的影响〗碘在水、汽油中溶解情况不同,对比实验说明:同一溶质不同溶剂,溶解情况不同。据此可知,溶剂种类影响溶解性。
【教师支持】教师提供完成实验9-2所需仪器和药品,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设计意图】由快速补充糖分使用葡萄糖水,将溶解、溶液的内容生活化,学生易于接受与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观看微观动画原理、完成对比实验等方式从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以及溶液的组成,从而顺利归纳出溶液的概念。对比实验的完成拓展了只有水才能作溶剂的认识,还可以是酒精等其他物质,进一步拓宽了溶液的界定范围。
通过将微项目分解成不同的项目任务,再细分成若干个驱动问题,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实验器具与药品等帮助下,学生顺利完成溶液概念的形成。将原本枯燥的概念学习转化成解决生活中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概念并应用,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补充葡萄糖溶液并短暂休息后,王弘逐渐的恢复了一些体力,可以简单的活动一下。接下来针对她多处挫伤,我们要马上进行处治。
微项目二:表皮挫伤的处治
项目任务1.挫伤创口的清洗与消毒
【学生活动】1.观看表皮挫伤处治流程视频,了解常见伤口清洗、消毒使用的药品、操作规范以及药品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2.分组讨论就王弘的挫伤情况选取合适的清洗药品和消毒药品,并进行展示交流。3.利用关节模型,模拟伤口的清洗与消毒操作。
〖学生观点1:伤口清洗〗王弘摔倒在塑胶跑道,地面较为干净。因此伤口用生理盐水清洗即可;
〖学生观点2:伤口清洗〗王弘摔倒后,体表皮肤与地面有摩擦,必然有泥沙附着于伤口,伤口比较脏,要选择高锰酸钾溶液对伤口进行清洗;
〖学生观点3:伤口清洗〗几种清洗药品都能达到清洗的目的,因此都可以使用
〖学生观点4:伤口消毒〗清洗过的伤口,使用哪种消毒药品都可以,都能达到消毒防感染的效果;
〖学生观点5:伤口消毒〗清洗过的伤口,避免刺激皮肤选择应该选择碘伏;
〖学生观点6:伤口消毒〗选择酒精进行消毒,酒精最为常见;
〖学生观点7:伤口消毒〗为了更好的实现消毒效果,可以将多种消毒液同时使用;
【教师点评、引导】我们对伤口的清洗与消毒是伤口处治必须的两个步骤。清洗中结合挫伤的伤口情况,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等清洗伤口,它们的使用情况与王弘的情况不符,因此不作考虑;生理盐水虽无抑菌作用,但其对皮肤没有刺激作用,因此可以考虑用来清洗。
在消毒药品的选择中,我们还是要考虑到伤口部位所在的位置,伤口是否有表皮的破损等因素。因此,我们对于面部和胳膊、膝盖的处治应该选择不同的消毒用品。
在进行清洗、消毒的操作的时候,棉签擦涂伤口的方式也是要注意的。例如,挫伤的伤口中部较周围要干净一些,因此在清洗、消毒的过程中,可采取由中心到边缘的擦涂方式,避免泥土等污物污染了伤口。
驱动问题1.思考一下,我们使用的清洗、消毒用品中哪些属于溶液?在这些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那种物质,溶质都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学生对高锰酸钾溶液、医用酒精、碘酒、碘伏、双氧水、生理盐水等用品进行判断,并区分出溶质、溶剂,并归纳溶质物质的状态
〖学生观点1:溶质〗上述溶液中,溶质可以是固体的,如氯化钠、高锰酸钾、碘等;也可以是液态的,如乙醇。
〖学生观点2:溶剂〗上述溶液中,溶剂不仅仅是水,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例如碘酒就是单质碘溶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
【教师总结、点评】我们分析、归纳、总结后发现溶液不仅仅是溶解于水形成的,还可以溶解于酒精、汽油等溶剂中。同时,溶质可以是固态的、液态的,甚至气态的。例如,第二单元学习中氧气的溶解性为不易溶于水,说明氧气可以溶在水中,只是溶解的量很少。另外,我们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时候,使用的试剂 ------- 盐酸,就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引发思考、判断,认识溶液由溶质、溶剂组成,而溶质、溶剂的状态是不局限于固体、液体的。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对溶液中溶质状态的了解。同时,通过已学知识的回顾、分析、提升,加深对溶液的认识。
驱动问题2.我们刚刚进行判断的都是物质溶解于水、酒精等溶剂中形成的溶液,那些不能溶于水的物质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又该如何分类呢?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那些重要的应用和价值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有关乳浊液、悬浊液的概念、应用。
驱动问题3.生活中经常遇到沾有油污的餐具,如何洗去呢?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除去餐具油污可行的方法,并根据结论进行餐具油污洗去的操作。
〖学生观点1:乳化〗用还有洗洁精的水,洗去油污。能够看到油污迅速与水混合,油滴快速变小与水混合后较长时间不分层。经过乳化,油与水形成的乳浊液的稳定性得到增强,通过冲洗可以实现将油污洗去。
〖学生观点2:纯碱〗家中老人在清洗餐具上油污时,时常使用纯碱。洗过的餐具光洁如新。
【教师总结】我们常用含有洗涤剂成分的洗洁精清洗油污,其实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纯碱等碱性物质在水中与油污发生反应,从而将油脂出去。我们会在后续的学习中学到。其实,对于油污我们还可以选择使用酒精、汽油等溶剂溶解油污,例如在进行机械维修后,清洗手上较多油污时通常选择溶解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清理,然后才是用洗涤剂进行清洗。此种方法是不适合清洗餐具的。
【设计意图】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微情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可有效的发展学生科学实践的精神。
项目任务2.挫伤伤口的冷敷消肿
驱动问题4:伤口表面的清洗、消毒可以保证伤口不在感染。挫伤后伤口附近的毛细血管出血,伤口及附近组织肿痛,我们如何帮助王弘缓解肿痛问题呢?
【学生活动】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收集造成肿痛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学生观点1:冷敷〗用毛巾包着冰块或者是冰袋敷在挫伤处,可以消肿止疼。
〖学生观点2:服药〗可以外用一些消肿止疼的药膏和气雾剂,或者可以口服一些消肿止疼药物,缓解疼痛。
【教师总结、引导】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消肿止痛的方法,针对王弘的挫伤情况和所处学校的环境,我们首先选择冷敷进行消肿止痛,然后根据王弘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外服药物或口服消肿止痛的药物。
在进行冷敷时,我们要注意使用冰块时避免冰块长时间接触,以免造成冻伤。选择冰袋时,一定要注意使用说明,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驱动问题5:冰袋的制冷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搜集冰袋的分类、成份、制冷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学生观点1:分类〗冰袋可以分成一次性使用和重复使用两大类。其中,一次性冰袋多用于易腐物品、生物质剂等降温、冷藏。而重复使用的冰袋可以广泛应用于冷藏食物、疫苗等,还可以用于医疗退热等。
〖学生观点2:原理〗部分冰袋利用了化学反应吸热,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部分冰袋采取物理方式,冷藏(或冷冻)后通过热传递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驱动问题6:大家对于冰袋的分类、成份、原理等信息整理归纳的十分到位,接下来我们通过“摇摇冰”来了解一下物质在溶解时温度的改变,并且合作设计实验验证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摇摇冰”的成份,使用的注意事项等。分析其制冷的原理。小组讨论完成验证实验的设计。
〖学生观点1:方案〗
步骤1:在三只100ml的烧杯中,各取50ml的蒸馏水,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记录;
步骤2:向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不超过18g)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三种固体,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步骤3:用温度计再次测量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并记录。
步骤4:对比三只烧杯中溶解前后温度的变化并总结
〖学生观点2:方案〗
在一只100ml的烧杯中,加入50ml的蒸馏水,用手感受其温度;首先加入10g氯化钠固体,用玻璃棒搅拌至其完全溶解,用手感受其温度变化;再向其中加入10g硝酸铵固体,用玻璃棒搅拌至其完全溶解,用手感受其温度变化;最后向烧杯中加入10g氢氧化钠固体,用玻璃棒搅拌至其完全溶解,用手感受其温度变化。通过手感受温度的变化,初步判断溶解时吸放热现象。
【教师点评】第一种方案思路清晰,科学严谨;第二种方案构思巧妙,操作简便。然而,第二种方案中忽视了氢氧化钠与硝酸铵在溶液中可以发生反应的事实,因此,第二方案是不严密的。如果三种物质之间不发生反应,则第二种方案是十分便捷的。
【学生活动】根据第一种方案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
【设计意图】由伤口冷敷引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认识物质溶解中的吸放热现象。通过分析问题中的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学习的实际价值。该知识点的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内化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我们在帮助王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溶液的概念及组成、溶解吸放热现象以及乳化作用等许多化学知识,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处治挫伤等伤口的一般操作流程、药品的选择依据以及伤口清洗消毒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通过化学学习我们可以正确处理身边常见的问题,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以《低血糖晕倒后引起的简单表皮挫伤处治》的微项目进行展开,以驱动问题为引导,通过完成若干项目任务以完成此微项目。采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微项目学习是前期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对比了近些年有关项目学习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内外对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情况如下: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开始于美国。美国新型学校一直在课堂中实行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项目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例如成立于2014年的Khan Lab School,通过测评按照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级分层后安排教学项目式课程学习,让不同学生年龄和特点拥有不同知识自学能力不同等级的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到教学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设施实践中,以有效培养他们的自学创造力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而由一家facebook公司投资组建成立于2003年的学校通过建立个性化课程学习反馈平台的课程管理工具,由授课老师对在校学生每个学业学习内容和每个项目的学习完成实际情况实时提出一个实时的学习反馈。这些基于项目式课程学习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虽各自都有不同侧重,但是在本质上都只是希望能够通过与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相紧密结合的一种项目学习形式,最大化的程度上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目前,项目式课题学习在国外认为是一种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的创新教学方式,是高校开展教学研究性课题学习的主要一种学习活动模式。其主要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项目自动学习本身及其实际应用,以及研究项目自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学习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引入我国,最早出现还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领域。我国基础教育中,多元智能下项目学习的综合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有夏惠贤与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合作的长期专题作业和杨洁与上海东方小学合作的跨学科项目学习。在具体学科中,项目学习也有一些应用的典型例子,盛建国在《依托“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中提出在物理教学中以项目为核心驱动学生对真实问题的理解,并将典型的项目学习案例分成三类;江西师范大学杨荣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中重点分析设计并详细评析了"铅中毒预防意识调查"和"摄影初步一黑白相片制作"两个典型项目学习案例。2009年以后,项目理论学习在当代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进入了基础理论与国际实践结合并存的发展阶段。关于其论文的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关键词“项目学习”、“基于项目式学习”、“项目学习模式”、“项目学习法”、“PBL”等检索,结果如图 1-1:
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从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关于项目学习的论文共 4031 篇。从论文发表的年限看,如表1-1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篇数 148 214 218 281 307 306 350 385 507 638 672
表1-1 以“项目学习”为主题的论文在近10年中发表情况统计
总数上看,每年论文的的数目逐年递增,说明有关“项目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收到关注。
国内对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体系尚未形成,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研究,课堂实践应用较少。对“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有关的论文检索、汇总如下:
表1.近5年有关“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论文发表对比[3]
由表1可看出,我国近5年对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正在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且增加幅度显著。而在同一时期,关于微项目的研究却少之又少。通过知网查询,在有限的关于“微项目学习”的研究,又多集中于小学STEAM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聚焦义务教育阶段的“微项目学习”更是凤毛麟角。
鉴于此,根据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了“微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是围绕核心概念开展,通过真实情景将核心知识情境化、问题化,通过将微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若干的驱动性问题以完成学习。其实施流程如下图。
其优势表现为:1.可行性高。微项目学习的切入点是基于果维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对学生已有能力和要学习的核心概念的分析,确定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微项目学习着眼于单位课时内的小问题展开,体量小适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2.操作性强。微项目学习实施中,将微项目学习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任务,再将任务分解成若干驱动性的问题。以问题为引导,支持学生完成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关联即可初步完成一个微任务,汇聚后即为微项目。3.占用时间少。与项目学习相比较,动辄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完整的一个项目的学习,而微项目学习往往所用时间大约在15 ~ 20分钟,完成针对性较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基于真实情境的微项目学习的设计,是通过对课标、教材的分析,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将学习内容重新整合为若干个微项目,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微项目的任务,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设想完成本即可的设计。
这节新新课在方案设计之初就本着以考察学生个体发展特点为主的教学思想,力求充分挖掘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个事件并来使其成为本次一节新新课的教学素材,由此从学生身边真实已经存在的一个事件出发引入一节新课,进行具体教学方案设计并同时实施互动教学。整节课活动力求以全体学生自己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根据科学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真实的科学生活实践问题解答情景,激发广大学生浓厚的科学求知欲,调动广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化学联系社会生活中常见化学现象,让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活化学就在身边,体会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在我们解决家庭生活、社会实际化学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求知欲和培养学习上的兴趣。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主体结构,引领全体学生在实际探究问题中的情景中积极展开参与实验活动探究,教学中以实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参与探究为实验活动开展主线,让全体学生在参与实验活动探究开展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实验知识的不断产生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在实验活动开展过程内心中的自主参与探究意识、合作探究精神、实验实践操作、探究实践能力都在此得到了最大的充分发挥。对科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提高认识实际水平、分析实际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但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因此得到了有效落实,而且学习过程与思维方法、情感生活态度与人生价值观也因此得到了较好的综合体现。
在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适当地用多种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进行辅导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色彩动画形式让广大学生形象、直观地深入感受化学物质快速溶解的具体微观教学过程,引导广大学生从传统微观教学角度深入理解物质溶解教学过程,帮助广大学生快速完成从传统宏观到具体微观、从具体感性到微观理性的教学过渡,从而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重难点。通过检测蔗糖被水溶解的科学实验进一步可以让在校学生用人的肉眼可以观察到水溶液蔗糖形成的整个溶化过程。由微观现象图来分析蔗糖溶液分子形成的原理微观过程原理。课堂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从中分析出所需内容并进行表达与交流。这种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探究、分析、判断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内容较多,将原先2课时的内容合在一起,故事情节连贯完整,且符合逻辑,合情合理,能够引导学生不断突破新的知识点,虽然是学习了新知识,却能够密切与生活相联系,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这样便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